中下级军官乃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色目人,徐达在山海关设卫时,其手下就有大量回族将士,山海关清真寺建于洪武十三年,就是驻扎回族骑兵所建,故民间有“先有清真寺,后有山海关”的说法,但是《明史》对回族将士却绝口不提,以至于“十回保一朱”的传说只能在民间流传。
《明史》为什么对“回族”“色目”这些字眼讳莫如深呢?究其原因,与皇帝对其胡须的掩饰是一致的。
日期:2012-12-12 10:17:35
一、好人难做:元顺帝优待汉人反而引起民间大起义
元末是蒙古人骑在汉人(包括南人)头上作威作福的年代,他们有各种欺榨汉人的权利,类似于所谓的领主权,村民要把好吃好喝的拿去孝敬当地的蒙古人,甚至女孩的初夜权也要献给他们,法律规定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把汉人打死几乎不用负任何责任,只需赔偿烧埋费用,并入伍从征就可以了。色目人是蒙古人的帮凶,他们替蒙古人经营这个国家,享有类似的特权。由于蒙古贵族普遍懒惰,这个国家的大权基本上掌控在色目人手中。
哪有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有时压迫太大了抵抗就放弃了,压迫减小了反抗倒是起来。元朝末年顺帝统治时期,正是元代民族矛盾稍减的时期。
元顺帝名妥欢贴木儿,是元朝最后一任皇帝,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统治了35年。元顺帝比其它元帝相对仁慈,性格投机,这和他早年的不幸经历有关。
元朝中后期宫廷斗争十分血惺,皇帝大多不能寿终正寝,妥欢贴木儿也是宫廷政治的牺牲者,他的母亲被杀,他本人作为先朝皇帝的长子被流放,先是住在朝鲜北部的一个岛上,后又被安置在广西的桂林。1333年,13岁的妥欢贴木儿突交好运,被他的婶母、太皇太后不答失里和权臣伯颜立为皇帝。在最初的七年里他完全受制于太皇太后和伯颜,伯颜独揽大权,根本不把顺帝放在眼里,他甚至在1335年当着顺帝的面把他的皇后牵出去处死。
统治阶层长期以来的内讧导致社会动荡,伯颜的对策是实行高压政治,他下令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养马匹,禁止南人参政,取消科举,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甚至一度想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元顺帝对于伯颜的做法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妥欢贴木儿没有治国理政的本领,但是不幸的遭遇使他练就了机警圆滑的性格,适于生存,富有弹性,懂得将就妥协,擅长利用一个人物去或某种机构另一人物或因素。
至元六年(1340),元顺帝和伯颜的侄子脱脱联手发动政变,将伯颜和不答失里流放。脱脱掌权后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 ,颁《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
这些宽政表明元顺帝试图通过缓和民族矛盾的方式消除动荡,他甚至还想利用汉人来牵制蒙古权臣,他坚持让一个汉人贺惟一做御史大夫和左丞相,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突破,按照制度,这一职位只能由蒙古人或是色目人担任,顺帝则赐贺惟一蒙古名字太平,一定要他担任这个职务,他还诏令地方行政机构要兼用适当的南人。
但这些改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反而给汉人松了绑,使不稳定因素不断滋长。后来的明帝国开创者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纵亡国,他吸取了这一教训,统治方式一直很严苛,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元政府的宽纵表现在他们对于民间的邪教组织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为人民利用宗教组织反元提供了便利。当时社会上流行白莲教、明教、弥勒教,三者是各种宗教和现实需要杂交的产物,血统复杂但又混为一谈。它们的共同点是对现实不满,宣扬“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拯救世人,一些疑能者利用这个思想煸动人民起事,韩山童就是其中之一。
韩山童是白莲教世家,其祖先因“妖言惑众”受到过处理(其先世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徙永年),韩山童继承祖业,到处传教并拥有一大批粉丝(鼓妖言,河南、江、淮间愚民多信之)。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改道,许多地区受灾,元廷漠然视之,不予处理。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南开封一带黄河又决口,造成巨大的损失,开封知府观音奴向朝廷报告灾情并请求治理黄河,元政府打算花大力气,将至正四年以来改道的黄河勒入故道。
中书省右丞相脱脱派工部尚书成遵前去勘察,成遵回来后却建议不能立项,理由有二:一是工程浩大,难以完成;二是当前社会不稳定,盗贼成群,一旦盗贼与民工相勾结,将会兴起大乱(万一与挑河人相挺而杂起,此大乱之机,非细事也)。
廷臣大多赞同成遵的观点,但是丞相脱脱正因货币改革失败,物价腾贵招致批评,想通过治河恢复声望,于是将成遵罢免,擢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总治黄河。四月,元政府招募了十五万民工前去兴工,为了防止民工与盗匪勾结作乱,还抽调了一支二万人的军队以资弹压。脱脱以为这样就会万无一失,但他的想法是错误的。
社会动荡时期群众聚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它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兴风作浪创造了条件,元政府一惯严禁群众聚集,但是这一禁令因为脱脱的私心被打破,成遵等人的担心变成了现实。正在筹划起义的韩山童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元政府把十五万人的民工聚集到挑河工地上,正是宣传鼓动起义的大好时机。
结合当时黄河南北流传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韩山童等人特意凿了一只眼的石人,并在其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文字,预埋到要挖的河道里。
不久这只独眼石人被民工挖了出来,其形象和背后刻的文字与流言十分吻合,民工十分诧异,顿时谣言四起,各地的人们据此认为元朝己遭天谴,人心浮动。韩山童又派出几百信徒四处联络,宣传天下要大乱了,弥勒佛己经降生了,十会传百,百人传千,江淮一带的老百姓全信了。
见时机成熟,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发动起义,他们聚集了三千人在白鹿庄,斩乌牛白马,祭告天地,定下了起义的日子,然后大家奔走相告,通知各地同时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为符号。
正在歃血立盟,举杯欢庆的时候,不审走漏了消息,永年县官员派兵包围了白鹿庄,韩山童被官府抓去杀害,其妻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入武安山中,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见事己败露,等不到预定日子,提前发动了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率红巾军攻占颖州(今安徽阜宁),义军以大宋正统自居,他们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主中国”,而刘福通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佐旧主恢复大业。这一政治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义军向河南发展,一路克捷,攻下河南东南部许多府、州、县。史料记载,贫者踊跃参加,“众至十余万,元军不能御”。
虽然韩山童死了,但是他宗教领袖和大宋皇室的“身份”仍很有号召力,因此义军领袖在发动起义后一直致力于寻找韩林儿,以资号召。
日期:2012-12-12 10:29:57
颖州起义引起了连锁反应,各地纷纷响应。八月,徐寿辉伙同彭莹玉、邹普胜、倪文俊等在湖北蕲州起义,宣扬“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
这支队伍同样利用宗教组织民众,教首彭莹玉是与韩山童齐名的宗教领袖,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有“北韩南彭”之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