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郭子兴的看法是正确的,由于实力悬珠,朱元璋在六合吃了败仗,铩羽而归,但《明史》是绝不允许朱元璋战败的,因此在这里使用了春秋笔法,美化为“力战,卫老弱还滁”。常言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朱元璋并非慈善家,为什么要学雷锋做好事,把六合的老弱病残护送到滁州吃饭呢?而教科书不解风情,望文生义地写道:“实在抵敌不住了,就组织全城军民撤退到滁州。”
朱元璋的冒失引火烧身,元兵跟踪追击,直扑滁州,朱元璋于途中设伏打败了追赶的元军,但他深知无法与元军主力匹敌,为了保存实力,他不得不向元军示弱。
当时民间义军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对元政府,另一种是拥护元政府,并帮助元政府镇压人民起事,元政府对于后者非常重视,往往授予其领袖元帅的称号进行拉拢。
为了逃避打击,朱元璋摇身一变,将自己伪装成亲元义军,让滁州城里的百姓带着牛羊和美酒到元军营中犒军,返还了缴获的战马,并向元将求饶道:“我们据守滁州是替朝廷保境安民,防备其他盗贼,你们怎么放着高邮的巨寇不打,反而打自己人呢?”元将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拔营走人,转而攻打高邮去了。
此战是朱元璋首次与元军的正面交锋,军事上得分为零,但在政治上得满分,朱元璋以他的机智灵活,使滁州躲过一次劫难,此后他一直避免与元军发生冲突,当别的义军与元军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朱元璋躲在后方闷声发大财,伺机兼并友军,有时还主动与元军联系,继续给其灌迷魂汤,直到时机成熟时,朱元璋才撕下伪装,对元朝发动致命一击,推翻了元朝。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个问题,元末乱世中,很多有钱人召募军队结寨自保,他们或穿青衣或穿黄衣,以区别于红巾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色目人,因为有钱人大多是色目人,这些人组织武装的初衷是自保,政治立场亲元,因此获得政府颁发的元帅称号,事实上常见风使舵,像禽兽大战中的蝙蝠一样游离在元政府和红巾军之间,但是当红军势大,他们就加入红巾军,当政府军占优势的时候,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了亲元义军,元军对这类武装无法取缔,也不能镇压,幻想着加以利用,因此采取宽纵的政策,因此这类武装层出不穷而且长盛不衰,这实际上支持了红巾军,后来红巾军势大,政府军在相当广阔的地域失去了控制,亲元义军几乎全都加入了红巾军。这是元末人民起事难以镇压,蒙古人失去江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色目人地主武装在加入红巾之时,更愿意选择色目人充任领导的红巾军,如果朱元璋是色目人,他的队伍将会强力吸收这些武装。这一可能性非常大,因为我们看到了常遇春、邓愈、胡大海、冯胜这些色目人领导的地主武装都不辞辛苦主动投入朱元璋的怀抱,这为我们推定朱元璋是色目人提供了一个依据,也为我们了解朱元璋的队伍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总体来看,朱元璋的色目优势自始至终为他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他在争霸战争以及建国后的许多作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可以互相印证,这点我们以后还会谈到。
日期:2012-12-17 08:52:45
五、元军在高邮城下一哄而散至形势糜烂难以收拾
朱元璋把祸水引向高邮,未必是其本意,仅是为了自保,但这增加了高邮方面的压力。高邮义军不属于红巾军系统,其首领张士诚既没有利用弥勒佛或是明王下世进行盅惑,也没有借反元复宋相号召,他起事完全出于激情。
张士诚本是个盐贩子,他所在的两淮盐场是全国最大的盐场,产量占全国的40%,税收则占三分之一。当时盐业为政府专卖,交易者需经政府许可,持政府颁给的有效凭证。
垄断行业向来都暴利,暴利往往带来走私,走私就会形成黑恶势力,在元朝末年政府控制力日益不支的情况下,这个行业围绕着走私变得十分腐败而且复杂,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斗争不休,只有形成团伙才能生存,哥们义气必不可少,而这个行业的违反乱纪行为使从业人员变得目无政府。哥们义气和目无政府很容易发展成聚众造反,张士诚在盐场时就作为一个胆大包天、交友大方的流氓小有名气。
在交易的过程中,张士诚的小利益集团常常受到更大的利益集团的欺骗,至正十三月(1353年)一月,暴怒的张士诚与包括他三个弟弟士义、士德、士信以及好友李伯升、潘元明、吕珍在内的十八人杀了欺诈他们的大户人家,然后到附近的盐场招兵。盐丁和贫苦大众纷纷响应,很快就聚集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众人推张士诚为共主。
随后张士诚在江淮刮起了一股小旋风,他劫掠了泰州及其周边地区,阻断了大运河南北交通。元政府对江南财赋高度依赖,急于解决问题,在简单镇压失利后就高举胡罗卜,进行招抚,这是他们近几十年来应付这类危机的习惯性做法,但张士诚很不给面子,戏弄了朝廷的封赏,他假意答应接受招抚,却杀死了前来封赏的使臣。年底,张士诚又攻占了高邮,从此骑踞运河两岸,可以更方便的抢劫漕运。至正十四年(1354年)初,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建元天佑。
张士诚与在其它地区建立政权红巾军领袖不同,后者一般是在拥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和人口后才建立政权,而张士诚却在一个鼻屎大的地盘上称王,显得十分独特,他的野心体现在对级别的要求很高,但对领地的要求很小,以做一个井底之蛙式的皇帝沾沾自喜。
胸无大志,缺乏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他后来失败的主要原因。
元政府仍指望以不劳而获的方式解决问题,朝廷再次派出使者,许以更大的官职,张士诚则再次戏弄了中央政府,他接待了来使,并作出一副慎重考虑的样子,最后又残忍地杀害了他们。
朝廷屡遭戏弄,忍无可忍,决心武力讨平。九月,元帝命中书右丞脱脱率军南征高邮,元军此次出师规模十分庞大,《元史?脱脱传》史载:“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从元初到元末,色目人始终是蒙军的盟友和打手,他们持续不断进入中国,并作为统治阶层大量存在。
十一月,元军抵高邮,双方战于高邮城外,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作龟缩状,元军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高邮守军渐渐不支,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时,元中央政府发生内讧,元军统帅脱脱卷入宫廷斗争,年底,元军临阵易将,高邮城下的百万大军一哄而散(不少亲元义军转而投入红巾军),张士诚义军乘势出击,大败元军。
受到高邮胜利的鼓舞,全国各地原先己进入冬眠状态的义军又重新活跃起来。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寿辉部红军走出山区,骁将倪文俊四处出击,攻下了湖广和江西的大片土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初,倪文俊建都汉阳,迎徐寿辉入驻,自任丞相,一切军政大权尽在掌握,此后两年他又不断派兵四出攻掠,扩大自己的辖区。
刘福通部红军的表现更为精彩,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等在安徽砀山夹河找到了韩林儿,将其迎到亳州并立为皇帝,号小明王、臣民称之为主公,建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小明王遵母杨氏为皇太后,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他们之间因群龙无首导致的互不服气的情况也因韩林儿的出现得以缓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