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死后,汉军溃不成军,太子善儿被明军俘获,张定边乘着夜色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及其幼子陈理逃回武昌。
九月,朱元璋回到南京,论功行赏。对于此战,朱元璋总结道:“我不应该去救安丰,假如友谅乘虚直捣南京,大事去矣。可惜他顿兵南昌,如此愚蠢,怎么能不亡?友谅灭亡,天下就不难定了。”
日期:2013-01-06 11:54:47
二十二、朱文正事件:凯歌高奏时蹿出的一缕哀乐
陈友谅死后,其幼子陈理在武昌继位,改元德寿。朱元璋回到南京后稍作休整又亲率大军远征武昌,他要乘热打铁,彻底消灭陈友谅残余势力,从而将包括江西和湖广在内的西部地区收入囊中。
十月,明军包围武昌城,同时分兵攻占湖北各地。军事行动有喜有忧,明军在外围攻占了大片地盘,但是在武昌城下却遇到顽强的抵抗,于是朱元璋返回南京,留常遇春总督诸军继续围困武昌。
朱元璋返回南京后,对前一段时间的辉煌战果进行总结和表彰,在群臣的劝进下,朱元璋即吴王位,立长子朱标为世子。设立官制,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其余将领都加官晋爵不在话下。
不久之前,张士诚抢注了吴王的称号,这个称号不仅比朱元璋的吴公高了一级,而且有侵范商标权之嫌,这让朱元璋很不爽,但是当前的第一要务是消灭陈理,他暂时没有理会张士诚,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
陈理等人之所以不投降,主要寄望驻扎在岳州的丞相张必先,张必先是陈友谅手下一员骁将,外号“泼张”,此时他己率援军开到了离武昌只有二十多里的洪山,常遇春乘其立足不稳发动袭击,一举擒获了张必先,朱元璋把张必先捆到武昌城下劝降,陈理见此情景,如同泄了气的皮球。
二月十九日,陈理按照古礼袒露上身,口衔玉壁率张定边等人到军门投降,朱元璋将伏拜在地的陈理扶起并对他说:“我不怪你”。朱元平封陈理为归德侯,府库里的财物任其取用,陈友谅的众亲属也受到了优待。这些优待有为张士诚示范之意,当朱元璋夺取全国政权后,陈理等人失去了示范意义,洪武五年,朱元璋命人将陈理送到高丽严加监视。
攻下武昌后,朱元璋命大将杨璟驻守武昌,徐达和常遇春负责扫平陈友谅故地,具体分工是徐达负责湖广,常遇春负责江西。十月末,徐达势如破竹地攻取了江陵、夷陵和长沙,他优良的军纪带来的良好口碑加速了军事进程,汉军的许多将领和土著酋长都开门迎降,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徐达就完成了他的工作回到南京。
常遇春的工作稍有些难度,江西中部和南部有一些军阀不愿投降,需要费些周折,他和邓愈联手攻占了吉安,但是在赣州遇到了军阀熊天瑞的顽强抵抗,陷入了持久战,常遇春的口碑不如徐达,有时会大开杀戒,朱元璋认为这样会阻碍敌军投降,因此对他进行了批评,常遇春谦逊地接受了批评,当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攻占了赣州以后,他的军队纪律良好,没有发生抢掠和杀戮事件。
拔除赣州这个钉子后,朱元璋带着他的亲信将领汤和来到了南昌,但他此行不完全是为了检阅胜利果实,而是要清除他的侄子、南昌守将朱文正,后者被人检举对朱元璋不满,暗中联络张士诚企图反叛,朱元璋在南昌城外逮捕了前来迎接他的朱文正,并严厉地处罚了他。
对于新归降的土地和人员,朱元璋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他们保留独立性,势易时移,朱元璋的政策也随着改变,他让自己的将领和可靠的部队驻防新接收的地盘,原陈友谅旧部、各形各色的军阀以及从新地盘招募的士兵都一律调往东部,打散后和明军老兵混合编队,形成后来由徐达和常遇春伐吴的主体部队。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军队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军力大长的情况下弄清军队的具体数目,一方面可以对部队进行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将领借机无限扩充实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在一次阅兵时,朱元璋发现有些将领说不清自己手下有多少士兵,于是发了脾气,产生了清理军队的念头,但是由于战事频仍,胜负之际部队数量增减无常,难以实现数字化管理,此事久搁不决,消灭陈友谅后,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可以腾出手来做这件事情了。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抛出了他的改革方案:野战部队由各翼元帅府改称卫,取消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等旧武官名称, 一律以所统兵马多少编制序列,卫定额最初为5000人,长官称指挥,每个卫下面有5个千户所,定额为1000人,长官称千户,千户所下为10个百户所,定额为100人,长官称百户,其下五十人者称总旗,十人者称小旗。通过这种方式,朱元璋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将领手下有多少士兵。
在为将领们瘦身之后,朱元璋慷慨地允许将领的职务可以世袭,以此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日期:2013-01-07 08:45:26
二十三、张士诚羞辱元廷朱元璋却极力谄媚
经过一番调理,朱元璋又恢复了胃口,消灭张士诚提上了日程,但此时张士诚并没有危机感,这体现在他不仅没有向元廷靠拢取暖,反而再次与元廷决裂,他授意手下对其歌功颂德,请求元廷封他王爵,遭到拒绝后立刻翻脸,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将元江浙右丞达识帖木儿幽禁,然后自封为吴王,以其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为了储备与朱元璋作战所需的粮食,他断绝了对大都的漕运。
张士诚早在起兵之初就在高邮称诚王,此番为何又改称吴王了呢?这是因为他在至正十七年就投靠了元朝,为此放弃了诚王的称号。张士诚之所以投元,并非出于对元军的惧怕,而是迫于朱元璋的压力,至正十七年,徐达进攻常熟,俘获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张士德“善战有谋,能得士心”,是张士诚的主要臂膀,当初南渡长江,攻取江南的任务就是由他率军完成的(浙西地皆其所略定)。朱元璋想利用张士德要胁张士诚,张士德为了不连累哥哥,毅然绝食而死,临死之前还派人给张士诚送了一封信,要他投降元廷,以便借助元廷对抗朱元璋。张士德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张士诚不仅要面对朱元璋和元政府的打击,还要面对盘距在浙东沿海的海盗方国珍的攻击,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在所有对手中,张士德判断出朱元璋是最凶恶和危险的,投降元朝,可以解除元朝和方国珍的威胁(后者也投靠了元朝),可以专心对付朱元璋。
张士诚遵照执行,乞降于元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木儿,虽然他曾三次戏弄朝廷并杀死使者,但是虚弱的朝廷对他的投降仍很欢迎,张士诚要价很高,要求保留诚王的称号,朝廷没有接受这个条件,几经讨价还价,张士诚被授予太尉的头衔,在政治和军事上仍保持独立,经济上每年从海路“输粮十一万石于大都”。
投降元廷后张士诚无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对付朱元璋,此后双方在军事上呈胶着状态,难分胜负,张士诚多次攻打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暨等地,不克。朱元璋也派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同样没有拿下,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长期的战略相持给张士诚造错觉,认为自己的防线坚不可催,基于这个错觉,他开始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