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秘史——揭露朱元璋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20节

作者: 山高月阔20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士诚在困苦中度日如年的时候,朱元璋正忙着装扮他皇帝的新妆,他宣布“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命所司进宫殿图”,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三月“始设文武科取士”,五月“初置翰林院”,八月“圜丘、方丘、社稷坛成”,九月太庙和新宫殿相继落成。十月,置御史台,定律令,正郊社、太庙雅乐等等。
  九月,明军攻入城中,张士诚带着残兵进行巷战,最后退到家中,关上大门自缢,部将赵世雄及时赶到将他解救下来。
  朱元璋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徐达派李伯升、潘元绍等人前去劝降,张士诚虽己是几上之肉,但仍不屈,面对劝降者,他闭目不答,于是士兵破门而入,将张士诚抬了出来,押往南京。
  平江被围时,张士诚曾对妻子刘氏说:“我战败了,活不了多久了,你有什么打算?”刘氏说:“你放心吧,我肯定不会辜负你!”城破之日,刘氏命人把张士诚的一群小妾赶到楼上,纵火烧死,然后上吊自杀。
  至正二十七年,张士诚被押解到南京,中书省李善长坐堂审问,张士诚沉默不语,态度傲慢,李善长大声呵斥,张士诚却骂他是狗仗人势,李善长大怒,骂道:“你这个盐枭,应该处死你!”

  张士诚被押送朱元璋处,两人见面后,朱元璋问道:“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张士诚说:“有什么可说的?天日照你不照我!”朱元璋大怒,命武士用弓弦将其勒死。
  张士诚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他本人以享乐为能事,将政务委以其弟丞相张士信,张士信又将政务委任给黄敬夫、蔡文彦、叶德新三个参谋,他们把持政柄,使政局窳败,文恬武嬉。苏州有民谣:“张王作事业,专靠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黄、蔡、叶三人后来在城破时被俘,朱元璋把他们腊成肉干,悬于苏州城墙,以应“干瘪”之谣。

  除了腐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缺乏远大志向,没有打造庞大的战争机器;二是为驭下比较宽容。这两点正好与朱元璋相反,但张士诚不失为一个讲义气、有气节的忠厚之人,善于以恩抚众,因此将士们都忠实于他,他对辖区的百姓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认可,直到明朝建立后,苏松一带的老百姓仍称张士诚为张王,而称朱元璋为老头子。

  对此朱元璋十分忌恨,对张士诚的士兵和辖区内的百姓施以残酷的报复。
  以往朱元璋在征战中从不杀降,对俘虏的政策是改造利用,借以壮大自己,瓦解敌军,然而在攻打张士诚的战争中,他一反常态,授意徐达等人大开杀戒,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接到旧馆捷报后,朱元璋密令:“吴王亲笔:今差内使朱明前往军中,说与大将军左相国徐达、副将军平章常遇春知会,十一月初四日捷音传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首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们军中将张军精锐勇敢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但是大头目,一名名解来。”稍后,朱元璋又改变主意,给徐达发去一封密令,说:“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旧馆降军因此至少有四万人被坑杀。

  建国后,朱元璋对苏松一带的老百姓征收重税,并大量迁徒这一地区的富民,以此报复他们对张士诚的拥戴。当时全国税粮总计2900万石,苏州需交290万石,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松江在宋朝绍兴年间,税粮只有18万石,朱元璋一下子提高到98万石,加上其他杂费,总计达到了120多万石。松江虽不到苏州的一半,但是松江的面积只有苏州的四分之一,因此松江是全国赋税最重的地区。

  这样重的负担,仅靠土地种粮是无法支撑的,只有用物产代替,这促进了苏松手工业的发展,苏州大力发展丝织业,成为全国丝绸制品中心,松江则大力发展棉纺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形成了松江棉制品“衣被天下”的局面。
  日期:2013-01-10 08:37:48
  二十五、方国珍因身段柔软保命却难逃宿敌刘基黑手
  攻克平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其余将士各有赐赉不在话下。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封赏自己,这次他打算封自己为皇帝。
  为此,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胜利来为新王朝的诞生献礼,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下令兵分四路席卷全国:一、汤和为征南将军往征方国珍;二、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副之,率二十五万人北伐中原;三、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陈友定;四、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

  四路大军有三路指向南方,方国珍部首当其冲,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他和张士诚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曾贩卖过盐,张士诚是“操舟运盐”,方国珍则“贩盐浮海”;两人起事都是因为激情杀人,张士诚被人欺负赖帐(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遂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方国珍则是被人诬告勾结海盗(国珍怨家告其通寇,国珍杀怨家)”;两人起事都有众兄弟帮忙,张士诚有士信、士德,方国珍有国璋、国瑛、国珉,这一点陈友谅和他们也有相似之处;两人起事后都梗阻了元朝的槽运,张士诚梗阻了河运,方世珍则梗阻了海运;两人都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没有强烈的反元意识,因此胸无大志,满足于割据一方;两人为了自保,都曾在名义上投降过元廷,通过漕运给元大都供应一定数量的粮食。

  但两人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方国珍起事更早,至正九年,大元帝国海清河晏的时候,方国珍就在海上起事。张士诚起于至正十四年,当时国内红巾起义己经如火如茶了;张士诚更加刚烈负气,而方国珍更加懦弱投机,因此在和朱元璋的斗争中结局不同。
  方国珍脸色很黑,但是身体却很白(长身黑面,体白如瓠),他的性格和他的肤色一样鼠首两端。在和元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他时叛时降,变化多端,在朱元璋、张士诚渡江南下之前,他至少己经四降四叛了。
  方国珍多次调皮,但元政府对其高举胡萝卜而很少加以大棒,这主要是因为方国珍善长航海,元军对其鞭长莫及。尤其是张士诚起事后,横亘于元廷和方国珍之间,客观上充当了方国珍的人肉盾牌,朝廷对方国珍更是鞭长莫及。张士诚阻断河运后,朝廷又有求于方国珍的海运,不得不对其好言相劝,以高官厚禄相诱惑而不收施以暴力手段(元既失江、淮,资国珍舟以通海运,重以官爵羁縻之,而无以难也)。

  当元廷勾引方国珍投降时,他的手下劝他不要接受招抚,应乘机扩张地盘,割据一方,方国珍说:“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最终方国珍接受了元朝“海道漕运万户”的职位,满足于占据浙东庆元、温州、台州等地。
  方国珍得益于张士诚,但也受到了他的祸害,张士诚南渡后,方国珍首当其冲,因此当元廷要求方国珍夹击张士诚时,他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干得很卖力,双方大战于昆山,方国珍七战七捷,止住了张士诚南下的脚步。
  张士诚和朱元璋闹翻后,四面受敌,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张士诚不得不投降元廷,并通过元廷和方国珍达成谅解。
  方国珍刚刚挡住张士诚南下的脚步,朱元璋的手就从西边伸了过来,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攻下婺州后派使者蔡元刚出使庆元,寻求方国珍的“支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