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鄱阳湖水战和击败张士诚水师的战役中,常遇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达和常遇春有许多一样的地方。
在用兵上都是有勇有谋。常遇春或者设伏,使用疑兵;或者声东击西,出敌不备。史载:“(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将宋伯颜不花悉力守备,常遇春使用各种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就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进入南门瓮城,毁敌所架炮,又策动元将张斌约降,内外夹击,最终夺得衢州。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四处扬言要攻取安庆,常遇春经过分析认为陈友谅要夺取的是池州,扬言攻安庆是声东击西之计。于是将计就计,设伏诱敌,大败陈友谅。攻取大都后,扩廓引兵来攻,徐达决定“批亢捣虚”攻太原,扩廓帖引兵回救,常遇春对徐达说:“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他选精骑乘认夜色衔枚往袭,把扩廓打了个措手不及,消灭了元军最强大的一支残余力量。
在为人上都善持功名,从不居功自傲。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当常遇春征服江西班师之后,朱元璋表扬他“勤劳于外,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常遇春对答颇为得体,说道:“皇上成算,所至辄克,非臣所能”。《明史》评价道:“开平(常遇春)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
虽然常遇春的功勋不亚于徐达,但是他却能很好地处理和徐达的关系,甘居其下,两强并没有因竞争而发生矛盾,当然这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最初常遇春似乎并不怎么服从徐达,至正二十年徐达和常遇春联手在池州击败了陈友谅,俘获了三千多人,对于如何处理这些俘虏,徐达和常遇春产生了矛盾,徐达贯彻朱元璋有关不杀降的精神,主张放了这批俘虏,但是常遇春说:“这些人都是彪悍之人,留着是祸害(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主张处死,两人相持不下,于是徐达派人去南京请示朱元璋,然而常遇春不等朱元璋批示,就擅做主张连夜坑杀了大半降兵。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下令释放剩下的俘虏,并正式明确诸将需听从徐达的命令(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此后常遇春再也没有违抗过徐达的指示。
但是常遇春喜欢杀人的特点并没有改正,喜欢打仗必然喜欢杀戮,从肉体上消灭敌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常遇春作战目标之一,这一思想或许也是常遇春无往不胜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常遇春与徐达的唯一区别,他也因此屡受朱元璋的批评。
天妒英才,就在常遇春处在军事生涯的巅峰之际,突死暴病身亡。洪武元年,元军反扑大都,常遇春率军回救,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击败元兵后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内蒙古多伦县西北),获将士万人,缴获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元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回师途中走到柳河川,暴毙于军中,年仅40岁。
常遇春逝世消息传到南京后,朱元璋极为悲恸,丧至龙江后,朱元璋亲自出奠,并令刘基、李善长、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按宋太宗为韩王赵普的治丧礼仪来为遇春治丧,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哀荣备至。所有在外征战的将领都奉命放下工作回到南京参加常遇春的葬礼,朱元璋还赋诗一首:“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常玉春被封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常玉春死得早,没有和胡、蓝逆案扯上关系,但是他的次子常升却死于蓝玉案。《明实录》没有记载常升的罪名,但《明史》记载了一则传闻,说常升参与蓝玉党案,并在南京附近的三山门外集结军队,被朱元璋处死(或谓升洪武中坐蓝玉党,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诛死)。《明史》还分析了《明实录》没有记载这一事件的原因——被建文帝隐没。建文帝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儿,常家在建文朝权势熏天,有动机也有能力革除他们家族的污点(常氏为兴宗外戚,建文时恩礼宜厚,事遭革除,无可考,其死亦遂传闻异词),这个分析是合乎逻辑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朱元璋为了保持常遇春的名节,隐没了常升谋反被杀的事实。
几百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常遇春杀人过多的事情,《明史》认为,常遇春的短寿及其后人的不幸遭遇与徐达及其后人的长期显贵形成显明的对比,这是因为常遇春杀人过多而受到了报应。其文曰:“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徐达的封赏延及后世,而常遇春寿命短,而且子孙也衰败凋零,当初两人地位功名差不多,为什么后来的报应却差别这么大呢?明太祖曾经对众将说:“做大将的不随便杀人,不仅对国家有利,也是为子孙后代积福”的确如此,做将帅的应以此为戒。
这种观点显然不能成立,徐达是燕王朱棣的岳父,常遇春则是太子的岳父,朱棣夺嫡自立的过程中,徐达的后人立有战功,而常遇春的后人成为专政的对象,两者的境遇当然会有天壤之别。
日期:2013-01-29 09:50:47
三十八、曾被明玉珍冷落的傅友德成了蜀夏政权的掘墓人
洪武三年北伐稳定了北方形势,朱元璋得以掉转矛头对付割据四川的夏政权。
夏政权的创立者是明玉珍,明玉珍原本是徐寿辉的部下,天完政权鼎盛时期派兵四出略地,就在陈友谅向东进攻安徽的时候,明玉珍向西进攻四川,夺取四川后徐寿辉封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玉珍对其悖逆行径十分不满,不愿屈居其下,于是在四川自称陇蜀王,断绝了和陈友谅的联系(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
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夏政权,建元天统。建国后明玉珍以长江三峡为东大门,紧闭国门,无意东出逐鹿中原,但对同样地形险要的云南垂涎三尺,云南此时在元梁王和大理段氏的共同统治之下。至正二十三年,明玉珍派大将万胜、邹兴率兵进攻云南,元军拼死抵抗,并在第二年把夏军赶出了云南。
同年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向西与明玉珍接壤,明玉珍担心擦枪走火,不仅不敢出兵蚕食陈友谅故地,反而遣使与朱元璋通好。
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张士诚,朱元璋接受了明玉珍的友谊,他在给明玉珍的回信中近一步密切了两人的关系,他说:“足下处西蜀,我处江东,和汉代的孙、刘差不多。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如果有许攸、荀彧之类的谋臣,以及张辽、张合阝这样的猛将,我们两人还能高枕无忧吗?我和足下脣齿相依,希望能够吸取孙、刘相吞的历史教训。”此后双方信使往来不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