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个半世纪以前,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三个历史人物走上了清朝后期的军政舞台,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作晚晴三杰的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其中,曾国藩是湘军祖师爷,左宗棠也是湘军大佬,李鸿章则是淮军掌门人。关于这“三杰”,大家似乎很熟悉,然而我们对于他们的认知存在着一些误区,这就使得笔者撰写本书有了必要。
在当今中国,曾国藩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家书家训和为官处世之道被广泛地奉为圭臬。然而,曾国藩的家人大多生活得并不如意,其中一些人的命运十分凄惨;曾国藩在官场也树敌甚多,他屡屡遭受一些同僚的排挤和攻击;曾国藩在事业上算是成功者,他在剿灭太平军的活动中居功至伟,在洋务运动中也多有建树,但他一生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磨难和挣扎,在晚年还饱受世人的非议。笔者力求真实而完整地还原曾国藩的一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希望能够对这一人物和那段历史做个比较准确的交代。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关门弟子,李鸿章的淮军正是脱胎于曾国藩的湘军,然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业是空前绝后的,在湘军被裁撤之后淮军便成了中国最为强大的一支国防力量,就连袁世凯的北洋六镇都是在淮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对晚晴时代的军政和外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一生因此而长期受到人们的褒贬。关于李鸿章,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因为他的许多行为都代表了满清王朝的意志,而不完全出自他个人的主张。
左宗棠也是湘军阵营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但他并不是曾国藩的下属,甚至当初曾国藩出山练兵,都是肇始于左宗棠的推荐。左宗棠是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在科举上并未取得成功,但他以一个师爷的名头玩转了湖南官场,并在一系列的风云变幻中脱颖而出。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天国上的功业不如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业不如李鸿章,然而左宗棠在平定回乱和收复新疆活动上的大功是盖世无双的。左宗棠在历史上很少受到非议,他始终以一个正直之士和民族英雄的面目出现,然而笔者要告诉大家,这不过是国本主义立场的产物,如果我们用人本主义的视觉来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左宗棠的另一面。
关于晚晴三杰,各种史书记载浩如烟海,各种评判更是有着天壤之别。笔者所作的工作,就是尽量去伪存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取到本质的东西,并对这些东西进行分析和解读。根据唯物史观的论证,如果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三位杰出人物,那么历史就会涌现出另外几个相应的人物来代替他们;然而,曾、李、左三人,以他们杰出的才能和功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因此值得我辈认真研究和探讨。
晚晴三杰代表着半部晚清史,而晚晴史代表着一个王朝的中兴与没落,其悲壮和沉沦是可歌也可叹的。我们研读晚清史,不仅要了解过往的人物和故事,而应着重于发现和挖掘那个时代悲剧的根源,并从中吸取到足够多的智慧养分。倘能通过对晚晴三杰的讲述,使人对那段历史有所感悟或有所启迪,笔者的撰写也就有了意义。
日期:2013-12-29 19:28:54
第一部分 曾国藩
目录
小序
第一章 雄才出山
第一节 耕读传家
第二节 求学之路
第三节 科举求官
第二章 宦海沉浮
第一节 步步高升
第二节 触怒新君
第三节 回乡守制
第三章 编练湘军
第一节 夺情始末
第二节 驻军长沙
第三节 移防衡州
第四章 挥师北上
第一节 讨匪檄文
第二节 兵败靖港
第三节 收复武昌
第五章 沿江东下
第一节 冲破天险
第二节 湖口败绩
第三节 分兵回援
第六章 陷入低潮
第一节 困守南昌
第二节 柳暗花明
第三节 丁忧回籍
第七章 东山再起
第一节 圣谕煌煌
第二节 三河之役
第三节 重整旗鼓
第八章 决战皖赣
第一节 围攻安庆
第二节 驻军祁门
第三节 勤王之议
第九章 节制四省
第一节 按部就班
第二节 恩怨情仇
第三节 借师助剿
第十章 大功告成
第一节 攻克天京
第二节 何不上位
第三节 湘淮交替
第十一章 两江任上
第一节 发展文教
第二节 奉旨剿捻
第三节 兴办洋务
第十二章 天津教案
第一节 教案原委
第二节 血诚办案
第三节 饱受非议
第十三章 回任两江
第一节 马新贻案
第二节 选派留学
第三节 生荣死哀
第十四章 家庭生活
第一节 家庭概述
第二节 曾国荃
第三节 曾纪泽
第十五章 一生功过
第一节 主要成就
第二节 时代局限
第三节 各方评价
小序
曾国藩本是湖南湘乡一书生,他通过科举求官的方式进入了晚晴的官场,并在穆彰阿的提携下迅速攀升为二品大员。如果不是由于太平军挺进湖南时,曾国藩正在家乡为母守孝,那么他是无缘成为湘军祖师爷的。时代风云变幻成就了曾国藩的丰功伟绩,而时代风云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曾国藩这一人物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不然历史就成了英雄传奇。
其实,曾国藩并不是湘勇的初创者,他之所以能够担当该军的最高统帅,主要是由他当时的地位和使命决定的。在内外臣工的保荐下,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军务帮办大臣,这只是让他协助湖南巡抚办理军务,并未明确指令他编练湘军。曾国藩接旨上任之后,从一开始就寻求独立建军之道,并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扩张实力,最终把湘军打造成为当年神州第一劲旅。
曾国藩率师镇压太平天国,本身就有些自不量力的意味,因为最初湘军只有一万多人,太平军却是带甲百万坐地千里。曾国藩初次率军与太平军交战,就遭到了败军之耻,甚至沦落到自杀的境地。后来,曾国藩在与太平军长期对阵的过程中,更是屡遭失败和凶险。而与此同时,清朝地方官吏并不支持曾国藩,他们自始至终都在牵制着曾国藩,而清廷由于对曾国藩缺乏信任,也就乐于压制湘军的发展势头。
然而,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他在极端不利的局势下,保存了湘军实力并得以发展壮大。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虽然最初并不精通军事,但他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先占领长江上游再顺江而下的方略,并且他的湘军始终贯彻了扎硬寨打呆仗的原则。湘军之所以能够最终消灭太平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曾国藩在战略上的高屋建瓴,同时也得益于湘军在沙场上的英勇善战。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旷世功勋,也爬上了两江总督的高位,正式跻身于清廷封疆大吏的行列。清朝军政实权从中央下移到地方,正是从曾国藩出镇两江开始的,而地方督抚尾大不掉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朝的谢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