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杰》
第18节

作者: 王第QQ870193479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节 驻军祁门
  曾国藩奉旨出任两江总督之后,为了向清廷表明他要东进的姿态,便率领部分湘军移防皖南的祁门。在曾国藩离开安庆外围的时候,李续宜已经率部加入了包围圈,杨载福也率领水师前去助战,湘军在该地取得了对太平军的优势。但是,安庆城防十分坚固,如果湘军采用攻坚战术,那么必定要遭受极大的伤亡。因此,曾国在转赴祁门之前,确立了长期围困安庆的战略,并让其弟曾国藩全权负责前线军务。在曾国藩兄弟几人中,曾国荃是打仗最恨的一个,他将在围攻安庆的战役中赢得“曾铁桶”的绰号,意思是把城池围困得跟铁桶一样。

  正如前文所说,曾国藩移防祁门,主要是为了向清廷表达忠心和斗志。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有其他的打算,那就是向东可以出击徽州和宁国,进而威胁南京,从而策应曾国荃围攻安庆。但是,从军事地形的角度来看,祁门就是一处绝地,它北面是黄山山脉,南面是怀王山山脉。因此,如果太平军充分利用祁门周围的地势,把大炮架到南北两面的山上,再以优势兵力堵截东西两侧,那么曾国藩就在劫难逃了。曾国荃了解祁门的地势,便力劝曾国藩离开此地,但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以至于曾国荃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上洒满了泪痕。

  为了打破湘军对安庆的封锁,洪秀全制定了一套大迂回战略,他命令太平军多路出击,采用会攻武昌等方式来破解安庆之围。洪秀全的具体安排是:命令英王陈玉成从江北沿江而上,忠王李秀成从江南沿江而上,两军采取钳形攻势会攻武汉,吸引湘军回师救援;同时命令辅王杨辅清和仕王李世贤会攻江西地区,右军主将刘官芳进攻祁门大营。洪秀全以天王的身份兼任军师,他制定的这一战略是无可挑剔的,假如能够顺利实施,那么是有望达成目的的。但是,任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偏离预定的轨道,洪秀全的这套方案也不例外。

  陈玉成接到洪秀全的命令后,率领手下数万兵马,再联合捻军龚得树等人的武装,凑成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安庆外围的桐城地区。当时包围安庆的湘军一共约有五万人,陈玉成手下却有十万人,这就让他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仅凭自己手下的力量,就能够解救安庆之围。陈玉成虽然比较勇武,但他此时的年龄不过二十三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也就容易轻敌冒进。陈玉成擅自更改了洪秀全的方略,率军向湘军发起了冲击,准备一举冲破湘军的包围圈。可是,结果令陈玉成大失所望,湘军主力并未出战,仅靠多隆阿和李续宜这两路人马,共计一万多人就抵挡住了这十万人的攻势。

  陈玉成进攻失利了,便收拢了所部兵马,再次向湘军发起了进攻,但是这次他仍然未能得逞。失败之余的陈玉成,只得按照洪秀全之前的指示,率部向湖北进发。公元1861年初,陈玉成率军挺进湖北东部的黄州,准备继续向武汉进发。可是,陈玉成仅凭自己的一支军队进攻武汉是毫无把握的,而李秀成的江南大军又没能如期前来,所以他只能在此地迁移观望。正在陈玉成游移不进的时候,英国驻武汉领事馆参赞巴夏里来拜会他了,巴夏里警告陈玉成说,为了保护英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请太平军不要进攻武汉,否则英国将介入这场战争。

  陈玉成等不到李秀成,又受到了巴夏里的警告,只得转赴湖北北部,攻略了一些城池之后就返回安徽地区了。陈玉成撤出湖北没多久,李秀成便率军赶到了,他见陈玉成已经离开此地,便又按原路线返回了,至此洪秀全的大包抄战略基本流产了。原来,李秀成所部距离湖北较远,而且他先后攻略了天京东面的苏州、常州和常熟等地,又侵入了江西地区,把队伍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这才挥师入鄂的。但是,他们先后攻入湖北,也让胡林翼感到了恐慌,他急忙抽调部分军马回师武昌,加强省城的防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安庆的军事压力。

  就在陈玉成和李秀成先后沿江而上的时候,杨辅清和李世贤的军队也在赣北和皖南一带扫荡多时了,并且黄文金部占领了祁门周围的几个县城,切断了曾国藩的粮道,将其围困在祁门大营内。这下曾国藩真正体会到了身陷绝境的滋味,假如湘军各部不能及时来援,那么他就难免要遭到覆灭的命运。就在曾国藩茫然无措之际,左宗棠率部来救援他了,左宗棠带着他从湖南招募的一支新军,迅速开赴乐平,又接连收复了德兴和婺源,然后率部扼守景德镇,挡住太平军进军祁门的步伐。

  在左宗棠首先救援了曾国藩之后,胡林翼、彭玉麟、杨载福、鲍超和张运兰等湘军大佬也率军来援,总算让曾国藩安全撤出了祁门地区。随后,曾国藩率部进攻休宁和徽州地区,继续保持对安庆地区的压力,同时阻挡李秀成和陈玉成会师。此时,在安徽地区,湘军占有优势地位;而在江西地区,太平军已经势不可挡了。李秀成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回师江西,时任江西巡抚毓科慌了手脚,而左宗棠手下只有七千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曾国藩选派鲍超率领一支生力军前去迎敌,鲍超以一万人的兵力,竟然阻挡住了李秀成大军的攻势,扭转了江西地区的不利局面。

  日期:2013-12-29 19:48:39

  第三节 勤王之议
  咸丰帝是个苦命的皇帝,他登基不久就遭遇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太平天国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又遭遇了来势凶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是满清王朝多年弊病的总爆发,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余绪,其中没有咸丰帝本人多少责任;然而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他是难辞其咎的,主要是他的昏聩保守和盲目自大导致的。其实,所谓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种学术名词都是狼奶教育的产物,与真实的历史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也为了读者更容易理解,笔者将沿袭这种说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自由贸易与闭关锁国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是平等外交与上国之争。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涉事年代已过,笔者就不再补叙了;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牵涉到咸丰帝和曾国藩的态度,所以笔者要做个基本的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公元1856年10月在广东发生的亚罗号事件,是两广总督叶名琛查扣英国籍货轮引起的;随后,英国军舰炮击总督署,而叶名琛悬赏市民屠杀英国人。同年,广西发生了一起西林教案,法国传教士马赖无故被清朝地方官员虐杀。于是,英国和法国水师组成英法联军,开炮轰击广州城,并且抓捕了叶名琛。与此同时,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四国公使组成公使团,联名向清廷交涉,要求面见咸丰帝。

  咸丰帝不怕列强要求割地赔款,就怕他们提出会见的要求,这里面的原因非常简单:虽然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王朝被大英帝国打败,但是清朝统治者仍以上国自居,拒不承认列强与清朝是平等的,仍把他们当做蛮夷番邦。咸丰帝认为,英、法、美、俄等列强各国,都应该与朝鲜、琉球、越南和暹罗一样,作为小国臣子来朝拜他这个天下共主。可是,列强们坚持认为,他们与清朝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他们不同意向咸丰帝行跪拜大礼。这就触及了咸丰帝的底线,为此他坚决不同意会见这四国的外交官,也就更不同意他们在北京设立公使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