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杰》
第24节

作者: 王第QQ87019347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说外人的鼓动有试探的意味,那么曾国荃的拥立可就是真心实意的了,曾国荃及其所部将领,整日聚集在南京的两江总督署,轮番对曾国藩进行劝进,他们甚至打算效仿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曾国藩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亲手写了一副对联,并把它挂在总督府大堂上,以此来向众将表明心迹: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如此一来,曾国荃彻底认识到了曾国藩无意进取,也就悻悻然地带着部将离开了。

  曾国藩考虑过称帝或割据吗?这是毋庸置疑的,曾国藩虽然也算是一位理学大师,但他在本质上是一名在平叛过程中壮大起来的军阀首领,他能立下这场盖世奇功绝非源于他对清王朝的愚忠,事实上没有足够的权谋之术是成就不了这种伟业的。曾国藩只是向有关各方表明了心迹,并未向大家详细解释,因为这种事是不能公开解释的,一旦这么做了就表明自己确有谋反之心。曾国藩曾经跟他的心腹谋士赵烈文分析过此事,论证了谋反的不可行性,这应该算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此时湘军确实是全国最为强大的一支武力,但是从湘军创立第一天起,曾国藩就教导全体将士要以忠义为本;假如曾国藩反过来要带着他们造朝廷的反,虽然湘军以服从将帅为准,但是估计有很多人会从心里认为这是有悖忠义准则的。一支军队,一旦丧失了忠义之心,那么就算它的武器再先进,也难以保证能够打胜仗了。另外,湘军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各部的军纪参差不齐,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大部分队伍不再是那个忠勇爱民的仁义之师了,而是变成了一支军纪荡然的野蛮匪兵,他们在南京屠城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湘军的军纪好坏,也是其精神力量的一部分,这将决定它能否赢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支持,也意味着它能否获取到充足的后勤物资。

  在湘军的北边和西边,是僧格林沁、都兴阿、冯子材和官文等人的军队,他们与湘军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假如曾国藩率领湘军造反,那么这些效忠清朝的军队肯定会把枪口对准湘军,湘军就算能打败他们也得付出沉重的代价。另外,李鸿章的淮军已经颇成气候,他们没有理由要跟曾国藩的湘军站到一块;一旦湘军受困或失利,他们立即就会取代湘军的地位。还有,以沈葆桢为首的江西实力派,虽然在行政上归曾国藩管辖,但是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一旦曾国藩走上造反的道路,难保他们不会抄湘军的后路。在湘军内部,左宗棠虽然也曾鼓动过曾国藩造反,但是这也可以视为他对曾国藩的试探,一旦曾国藩真的举起了造反的大旗,他也是有临阵倒戈的可能的。除了国内力量对比之外,还需考虑洋人们的态度,他们已经跟恭亲王奕建立起了友好关系,又出于维护华东秩序的需要,因此是没有理由支持曾国藩再掀波澜的。最后,就算曾国藩能够整合湘军的力量,打败清王朝的统治,成功登上九五之尊,那他也不过是给曾国荃做嫁衣罢了,因为以曾国荃的狠辣他也是要争夺大位的。

  曾国藩最终没有与清廷反目,是由他的政治智慧决定的,这说明他看透了当时的形势,才从巨大的诱惑中看到了潜在的各种危险。曾国藩既已决定彻底效忠清廷,便在攻下南京一个月内,自行裁撤了绝大部分的湘军武装,只保留了原来王錱所部老湘营的九千人马和爱将鲍超的部分武装,另外把湘军水师改成长江水师,交由清廷兵部直接指挥。除此之外,曾国藩还以曾国荃身患重病为由,请求清廷将其开缺回籍。曾国藩的这一决定,保全了曾氏一门,也基本把湘军的势力给一扫而空了。曾国藩自废了武功,让慈禧太后对他放了心,但也决定了他将来主持剿捻必将失败。

  日期:2013-12-29 19:53:26
  第三节 湘淮交替

  曾国藩解散了湘军大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有负于追随他打天下的将士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湘军解甲归田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也是饱经战乱的中国的福音。从此,这支作为耕读文化传承者的军队散落潇湘大地,继续支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的理念在曾国藩的老家扎下了根。另外,湘军主体部队虽被解散了,但是其将领大多被清廷重用了,成了满清王朝统治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第一号人物,他成了满清帝国最重要的地方大员,笔者以后还会讲到这一点。除了曾国藩之外,其他幸免于难的湘军大佬的命运还算不错的,笔者在此简要做个介绍。曾国荃在攻下天京后,因为错报了洪天贵福的死讯,在曾国藩的建议下,被迫退往老家修养了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出来做官,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的高位。左宗棠成了继曾国藩之后的另一位湘军首领,曾国藩裁撤湘军时专门保留下来的老湘营归刘松山统领,而刘松山成了左宗棠的得力部将;左宗棠后来平定了陕甘回变和新疆独立,从沙俄手里收回了伊犁地区,最后官至军机大臣,在职位上甚至超过了曾国藩。

  除了这三个巨头之外,湘军其他将领也有不少出人头地者,他们中间做过各省督抚的有很多,做过尚书、提督和布政使的也不乏其人。比如,刘长佑后来官至直隶总督,杨载福官至陕甘总督,刘坤一官至两江总督,刘松山之侄刘锦棠官至新疆巡抚,鲍超官至湖南提督,彭玉麟官至兵部尚书,刘蓉官至陕西巡抚,蒋益灃官至广东巡抚,唐训方曾经代替李续宜署理安徽巡抚,蒋凝学官至陕西布政使,等等。

  伴随湘军衰落的是淮军的兴起,而淮军祖师爷李鸿章曾是湘军祖师爷曾国藩的弟子和幕僚,并且淮军正是在湘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淮军成立于公元1861年,当时湘军刚刚攻下安庆,上海的士绅委派代表来向曾国藩求情,要求曾国荃率领湘军去救援上海。笔者之前讲过,当时曾国荃的目标是南京而不是上海,所以救援上海的差事才会落到其他人身上。其实,曾国荃表示不去上海之后,曾国藩属意的人也不是李鸿章,而是比李鸿章更能征善战的鲍超。但是,一来当时鲍超正在生病不便出征,二来李鸿章多次主动请缨要求领衔援沪,三来李鸿章是安徽本地人招募乡勇比较方便,所以曾国藩才给了李鸿章编练淮军的机会。

  假如救援上海的是鲍超,那么淮军就无从创立了,虽然他的作战能力更强于李鸿章,但是他的军政和外交水平与之相比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建军之道首在领袖人才,湘军能发展壮大,主要是曾国藩的功劳。与此同理,淮军能取代湘军,主要是李鸿章的功劳。再换而言之,后来的北洋新军能取代淮军,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我们需要明白两个基本事实,李鸿章在湘军体系中的地位和资格要往后排的,正如袁世凯在淮军体系中的地位和资格也不够高,他们能够开山立业主要是靠他们的雄才大略和清廷的统治需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