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出使俄国
第二节 顺访西欧
第三节 游历美洲
第十三章 烈士暮年
第一节 避开风波
第二节 东南互保
第三节 辛丑条约
第十四章 家族人物
第一节 兄弟
第二节 儿女
第三节 侄子
第十五章 一生功过
第一节 正面评价
第二节 负面评价
第三节 中肯评价
小序
李鸿章是晚清三杰里面功业最大的一个人物,尽管他的爵位不如曾国藩高(一等侯爵),他的职位也不如左宗棠高(军机大臣),但是他一手创建了淮军集团,长期主政直隶和北洋,全面主持了清朝后期的洋务、国防和外交,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威信和声誉,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李鸿章政府。
李鸿章并不是官方教材里定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分子,他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乡村里的一户小地主家庭,凭着个人的聪慧和勤奋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李鸿章与曾国藩一样,都是先走通了科举正途,然后才以书生的身份治军,最后才成为晚清雄杰之士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居功至伟无人能及;在镇压捻军起义过程中,李鸿章独领风*总揽全功。
李鸿章也不是百年来被广泛误读的卖国贼,他在借师助剿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方针,在洋务运动中也尽最大努力来保证中方的利益,甚至他骨子里有着仇视洋人的心理和感情。以晚清的贫弱保守,遭遇了列强的强势进取,因此李鸿章不得不在许多场合低下他那颗高贵的头颅,在自强与媚外中痛苦挣扎,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延缓满清王朝的衰亡,并且他在列强面前保持了个人尊严,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赖和赞誉。
李鸿章是淮军的祖师爷,正如曾国藩是湘军的祖师爷一样,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李鸿章一生积极进取,曾国藩却始终谨慎自保,所以淮军最终取代了湘军的历史地位,成为满清王朝的统治支柱。李鸿章的淮军后来没能抵御外侮,以致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是一支失败的军队和一个庸碌的集团。其实这是我们的错觉,淮军曾经是清朝晚期最为先进和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但是那个时代大环境并不足以使它保持这种先进和强大,所以它被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鸿章作为清朝晚清的柱国大臣,他对于满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无疑是负有责任的,虽然他主持的洋务运动从器物层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他从未能从制度上改进这个又老又大的帝国。这是李鸿章的时代局限,也是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们的悲哀,满清王朝积重难返,顽固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强大,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可奈何。
李鸿章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他与传统知识分子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在他为官处世的各个方面。李鸿章也是个矛盾的人,他崇尚新学鄙视旧学,但他首先是个传统知识分子,而且他的国学根基深厚,如果不是遭遇时变他就是个典型的文臣。李鸿章上承曾国藩下接袁世凯,淮军上承湘军下接北洋军,他们撑起了清朝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天空。
李鸿章不仅代表他自己,而且代表了淮军集团,甚至代表了清朝晚期的政治走向。我们研究李鸿章,有助于重新认识晚清时期的历史,从而得以了解那个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过去发生过的巨变和沉浮,就是为了我们能够认清脚下的道路,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日期:2013-12-29 20:07:23
第一章 英才出山
第一节 家世背景
公元1823年2月15日,即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乡村,家庭条件比较殷实。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当时是个教书先生,他一门心思通过科举求得功名,同时也努力把儿子们培养成才。李鸿章在家中排行第二,其兄李翰章比他大两岁,他下面还有四个弟弟,他们分别是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李鸿章的祖上并不姓李,而是姓许,其八世祖许迎溪带领全家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庐州(即今合肥)之后,他把次子许慎所过继给了姻亲李心庄,从此这支人脉成了李氏家族的一部分。李家最初在庐州肥东一带并不是富户,直到李鸿章的高祖当家时,才通过勤奋耕作和苦心经营买到了两顷地,从此成为了当地的小地主。
李家传到李文安一辈时,家境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殷实和富足。自古以来,凡是家有余力的,无不以读书做官作为最高追求,因此有许多人终身以读书为业,但是真正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不过是凤毛麟角。李文安在教书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刻苦攻读,以求能够早日跳跃龙门,成为朝廷命官并以此来光宗耀祖。
李鸿章受李文安的影响很大,他六岁那年便走进了家庭私塾棣华书屋,成了父亲的一名学生。李文安是个天资聪颖的人,李鸿章继承了其父的这个优良基因,因此他的课业成绩总能令人满意,所以也就深受父亲的宠爱。 李文安一面教儿子读书,一面刻苦攻读科举教程,李家父子便有了共同的事业和志趣。
在当时的李氏家族中,学问最好的不是李文安,而是他的堂兄李仿仙。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李文安便把初识文墨的李鸿章送到李仿仙门下,让他在这位堂伯父的教导下取得文史方面的进步。李鸿章的聪颖和勤奋很快获得了李仿仙的认可,他认真教授这个小堂侄读书求学,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指导和鼓励。
为了进一步提升儿子的学问水平,李文安还把李鸿章送到合肥名士徐子苓门下,让他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其实,这个徐子苓只比李鸿章大十一岁,但他是个青年才俊,给李鸿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后来,徐子苓也成了曾国藩的幕僚,只是李鸿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功业上远远盖过了他早年的这位塾师。
日期:2013-12-29 20:07:44
第二节 科举求官
李鸿章通过十余年的刻苦攻读,终于打下了雄厚的国学知识功底,再加上他的聪慧灵敏,就为他在科举中取得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1843年,即清道光二十三年,时年二十岁的李鸿章参加了庐州府的童子试,成功获取了秀才的功名。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秀才功名,虽然秀才没有直接做官的资格,但它是参加乡试和会试的通行证,实际上录取率非常低。
李鸿章考取秀才功名的时候,其父李文安已经通过科举当上了京官,而且他的同年中就有曾国藩。李鸿章本来应该在安徽参加乡试的,但是由于李文安当上了京官,他便得以赶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李鸿章在北上途中,写了《入都》诗十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