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杰》
第47节

作者: 王第QQ87019347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1885年初,法国海军陆战队从基隆出发,准备从陆路进攻台北;但是由于刘铭传在此地屯驻了重兵,所以法军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在法国远东水师封锁台湾期间,清朝南洋水师派出了五艘军舰支援台湾,结果这支舰队遭到了法军的拦截,他们被迫返回大陆,而法军则才乘胜追击。在法军水师追击这五艘清军军舰的过程中,有两艘被法军击沉,另外三艘躲进了杭州湾,然后清军在镇海炮台发炮赶跑了法军。

  法军对于台湾的围困和攻击并未停止,他们除了攻占了基隆之外,又攻占了澎湖。假如不出意外,法军是要攻破台湾的,但是意外发生了,因为他们的主帅孤拔突然病死了。孤拔死后,这部分法国远东舰队便基本停止了攻击,台湾岛算是保住了。我们的历史书上总是对刘铭传保卫台湾进行大肆吹嘘,其实此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侥幸,假如孤拔不是突然死亡,他是能够组织力量攻占台湾的。
  在法国远东舰队攻击福建和台湾期间,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始终尾随在法军后面,进行战场实地观察学习。当时的东乡平八郎只是一名舰长,但他从此战中学到了非常实用的海战知识,对于日军后来进占台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后来,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率领日本水师全歼了庞大的俄国舰队,他才开始真正为世人所知,并在世界海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海战尚未结束的时候,陆战又重新开打了,时任两广总督是张之洞,他把广西提督冯子材调到中越边境附近的镇南关来主持战斗。冯子材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老将,他率军在镇南关内挖战壕和修炮台,并在此地埋伏了四万多清军和黑旗军。然后,冯子材趁夜派出了小股部队,去滋扰法军驻守的文渊城,把敌军引诱到自己的伏击圈。法军果然中计,他们来攻镇南关,结果被冯子材迎头痛击。

  公元1885年3月下旬,法军兵分三路来袭镇南关,冯子材分配好了作战任务,然后亲率两个儿子,赶到战场参加肉搏战。冯子材的英勇无畏感染了一大批人,尽管清军的武器装备不如法军,但是全军斗志昂扬,与敌人拼死一战。经过两天的殊死搏斗,法军留下了近百具尸体落荒而逃,清军乘胜追击并占领了文渊城。在此战中,法国将领尼格里中弹身亡,继任的赫本哲心惊胆战,他未经战斗就放弃了战略要地谅山。

  冯子材率部占领谅山之后,又乘胜收复了观音桥等地,可是正当他集结重兵准备收复河内的时候,清廷下旨让他停止进军,因为此时中法已经完成和谈了。尽早终结中法战争,这是李鸿章的主张;可是左宗棠等人是不以为然的,他非要把这场战争打到底。关于中法战争是不是应该打下去,我们的历史教材上是持肯定态度的,总之它认为李鸿章主张和谈是软弱卖国的表现,笔者经过认真研究之后,对这种主张是不以为然的。

  日期:2013-12-29 20:22:28
  第三节 谈判签约

  公元1885年初夏,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经过多轮会谈,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即《中法新约》),这份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清国承认法国与越南1884年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
  二、清国和越南边境开放两处通商:保胜、谅山;
  三、清国对法国货物的进口,给予减税待遇;

  四、清国在西南地区修建铁路,法国享有优先协商权;
  五、法国撤出基隆、澎湖。
  这份条约签订之后,国内舆论大哗,左宗棠及其湘军阵营内的王德榜和刘璈等人更是与李鸿章及其部将潘鼎新和刘铭传之间相互攻击;左派官绅认为,在大清陆战占优而法国内阁倒台的情况下,朝廷不该与法国签订和约,而该乘胜追击收复失地。这种论调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经不住推敲,笔者的理由如下:
  《中法新约》签订后,中国损失了什么?什么都没损失!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屈膝投降,而是多了一些贸易机会。如果非要说中方有损失,那就是损失了对于越南的宗主权,这种玩意儿就是皇权天下的产物,并无太大实质意义。法国占领了越南,可以把越南变成它的殖民地;清朝保持对越南宗主国的地位,除了让越南对中华帝国表示臣服之外,又能得到什么实际利益呢?
  在中法战争中,清朝真的打赢了吗?在海战战场上,清朝总体战败了,假如孤拔不是突然死亡,假如法国再任命一名新的统帅,与清朝死磕到底,那么法军进占台湾是必然的。在陆战战场上,冯子材取得了一些反击战的优势,但这是在清军付出了十倍于敌军的伤亡代价之后取得了,而且这是建立在法军新将领消极避战的侥幸基础之上的,法军的装备和实力还是远超清军的。假如战争旷日持久地打下去,那么清朝必败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就会重演,这对清朝才是真正的失败和打击。

  中法战争只是清朝对外关系的其中一环,而不是整个国家军政大局的主体,假如清朝把有限的国力全部消耗在对法战争上,那么洋务运动还能顺利开展下去吗?假如国内趁机爆发了起义,或者日俄等国趁机入侵中国,清廷又该拿什么去与之抗衡呢?
  李鸿章的主张最符合清廷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慈禧太后批准了这份《中法新约》,中法战争宣告结束。此后不久,左宗棠因病逝世,他与李鸿章之间的争斗也就宣告结束了。左宗棠曾经斗气地说:十个法国将军,也顶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左宗棠的这种说法,显然有主观偏激的成分,因而是不足为据的。我们在评判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应该以他们中间谁的对外态度强硬为标准,而应该看他们谁认清了内外军政形势,并在这一基础上维护了民族的利益。

  中法战争对于清廷而言,还有一项重大意义,就是从此海战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出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逐渐崛起于晚清的历史舞台。北洋水师后来没能抵挡住日本舰队,我们便习惯性地认为北洋水师从一开始就是个摆设,这又是我们的错觉和误会了,北洋水师曾经非常强大,只是由于满清王朝的腐朽不足以支撑它的强大,所以它才走向失败和覆灭的。
  日期:2013-12-29 20:23:20
  第十章 北洋水师
  第一节 筹建海军
  从公元1867年起,清廷就有了创建海军的动议,但是由于国家各项事务繁多,朝廷又缺乏相关经费,所以此时一直议而不决。可是在公元1874年,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出动了几艘军舰侵入台湾,这就给了清廷当头一顿棒喝。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清廷,对于自身的海军实力弱于西方列强的现实,它已经是低头承认了的;可是对于日本这个蕞尔岛国的海军力量的迅猛崛起,它还是感到非常震惊。虽然当时沈葆桢凑集了几艘兵船,借调了数千名淮军赴台,暂时震慑住了日军的威势,但是清廷对于日军不得不心存疑忌。

  经过日军侵台一事,清廷认识到了海防和海军的重要;而在此之前,阿古柏已经在沙俄支持下在新疆建国了,由此可见塞防和陆军同样重要。慈禧太后下诏给各省督抚和将军,要求大家各自上折,就海防和塞防哪个更重要发表意见。在这些大臣的意见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李鸿章为代表,他们主张海防更重要;另一类以左宗棠为代表,他们主张塞防更重要。李鸿章的理论依据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列强随时可以利用他们的海军优势进占东部沿海,并进而直接威胁京津要地。左宗棠的理论依据是:东部沿海如果受到列强侵犯,那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过是疥癣之疾;而西北要塞一旦受到沙俄入侵,那么江山社稷就有可能不保。如果是其他人主张塞防重要,李鸿章大可嗤之以鼻,但是左宗棠不同。这绝非因为左宗棠位高权重,而是由于他曾经筹建福州船政学堂和马尾军港,并且他又曾出征西北,所以他对于海防和塞防都是有很大的发言权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