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第9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里的“竖子”绝不是什么好话,可见,这位张怡同志也是一个文坛的大愤青。
  当然了,得到这本兵书的人是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刘伯温;没有得到石匣兵书的刘伯温也会被后人不断地“神话”,为他编写各种获得兵书的故事。而在这些创作者中,名声最为响亮、学识最为渊博的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
  这位天下闻名的才子为刘伯温编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元朝末年的时候,高山县有一个叫作“曾义山”的人。此人以占卜为生,混一口饭吃。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曾义山的卦摊面前出现了一个盲人乞丐,天天跑这里混饭吃。
  对于这个盲人乞丐,曾义山并没有嫌弃他妨碍自己做生意,反而天天以礼相待。他不仅跟这个盲人聊天,还时不时拿出一些瓜果点心招待这位残疾人士。

  一天,这个盲人乞丐来请辞,他握着曾义山的手说道:“阁下真是一个好人呀,上天不会愧对你这样的好人的。三天之后,有‘一目而六臂者’,将到访这里。此人乃天上的神仙。如果你有求于他,必有好处。”
  说完,一缕浓烟升起,这个盲人乞丐无影无踪了,只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曾义山。
  说实话,这个神仙要是真的以这副模样进城,估计不出十步,就被动物园抓去展览去了。所以在三天后,曾义山没有看见那位“一目六臂”的神仙。不过,他看见了三个乞丐,其中一个乞丐一只眼可以看见东西。他用一根木棒引着另外两位盲人前进,让人看着甚是可怜。
  看见此情此景后,曾义山就招呼这三个人过来,给他们了些瓜果点心,又送给他们一些银两作为盘缠。这时,这三个人毕恭毕敬地问道:“敢问阁下,您可是曾义山义士?我们这厢有礼了。”
  这三个乞丐只有一只好眼睛,共有六只手臂,这不就是“一目六臂”的神仙吗?
  神仙原来就长成这样呀!
  当得知眼前的这三位正是自己朝思暮想、日盼夜盼的神仙后,曾义山立刻上前请教,并拜求不止。看见曾义山如此虔诚,这三位仙人拿出了一本书,一本叫作《大六壬银河棹书》的书。这三位神仙不仅把书送给了曾义山,还用木棍在地上比画了半天,教他此书的秘法口诀。直到曾义山完全学会,这三位仙人才互相搀扶着离去。
  自从得到了此书后,曾义山算是彻底发了。他占卜如神,无不应验。他的生意不仅越来越好,而且他的名望也与日俱增。不久,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开始大乱。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乱世中,曾义山充分发挥了自己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总能预先知道兵祸,因此他的家人总能够躲过一劫。红巾军知道他的这身本领后,就想把曾义山抓起来,为自己所用。但是聪明的曾义山算出了自己会有这么一劫,因此躲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并且再也不敢给别人占卜算卦了。
  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急火攻心,躲到深山老林后,曾义山郁郁而终了。在临死前,曾义山告诉自己的家人,说某年某月某日,一个姓刘的人要到高阳县当官,如果他是一个好官;就把这本书送给他。
  后来,朝廷果然委派刘伯温到高阳县当官,而刘伯温也把高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民安居乐业,天天喜笑颜开。得知这一情况后,曾义山的遗孤就亲自上门把这本书送给了他。从那以后,刘伯温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天下之事全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日期:2014-08-18 11:24:19
  刘伯温得到“天书”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传说,由于越传越广,越传越神乎其神,以至于当时的很多野史都这样记载,说朱元璋得知有这本天书后,从此心里就惦记上了,在刘伯温死后,专门派人去刘伯温家,软磨硬泡索要这本兵书,而刘伯温的遗孤死活不给,朱元璋这才愤愤地离去。
  当然了,这倒不是刘家人小气,非要违抗圣旨不献给朱元璋,而是刘伯温根本就没有得到过这本“天书”。这根本就是一个无稽之谈、荒诞不经的传说。
  既然什么都没有,他又如何交出来呢?
  以上,是我自己对刘伯温天书的理解。一家之言,何足挂齿。如果你讨厌我的想法,非要坚持刘伯温就是得到了“天书”,那就全当我写了一堆废话。
  对了,最后再说一个题外话,如果您还不知道编写这个故事的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是何许人也,那您就惭愧一下,回家多读几年书吧。
  要知道,杨慎那首用尽一生智慧和感悟所写的诗,至今流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经千年,世间的一切是非荣誉,你争我夺,不过如此,皆是一场笑谈……
  可惜的是,刘伯温到死,也没有明白这首诗的含义。
  日期:2014-08-19 10:19:32
  小试牛刀
  公元 1332 年的秋天,刘伯温 22 岁。在石门山洞里读了几年研的刘伯温,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去杭州参加科举考试省试了。
  元朝的省试是三年举行一次,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只有“高考”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在当时,刘伯温的父亲刘爚在青田主管教育工作,那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在当时,元朝廷对汉人十分歧视,汉人要想科考成功,就跟买彩票中五百万的概率差不多。
  更糟糕的是由于江浙一带老是出现反对元朝的人,所以元朝朝廷把江浙这一带的“南人”恨得咬牙切齿。在这么不利的形势下,刘伯温还决定参加科举考试,准备一试身手,可见他对自己学识的自信程度。
  这时,刘伯温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元朝考举人必须年满 25 岁。刘伯温这一年 22 岁,差三岁,咋整啊?

  这要是别人,估计就悬了,但是对于刘伯温而言,这个篡改年龄的问题是非常好解决的。
  因为刘伯温的老爸刘爚在青田县主管教育。现在“房姐”、“房叔”们的户口都能改动,更别说年龄了。在老爸的“拔苗助长”下,22 岁的刘伯温拿到了 25 岁才可以拿的准考证!
  可见,不管是什么时代,都是潜规则盛行的时代,不管是在什么时代,钱、权都能解决问题。让你变大就变大,让你变小就变小,甚至让男人变成女人!
  另外,还有“砖家”认为,刘伯温考举人的时候只有 16 岁。这种观点基本上还陷在刘伯温的“神坛”里。16 岁的孩子跟 25 岁的青年是有很大区别的,作假也是有局限的。所以,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刘伯温去杭州考举人时是 22 岁。不管是 16 岁还是 22 岁,您只要知道这句话就行了:是金子终会发光,是人才最终会崭露头角。
  不过,在当时的元朝,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的高考,每一个省的分数都不一样,比如北京学子上北京大学比湖北学子考北京大学的总分足足低了一百多分。这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凭什么我湖北人就要高出一百多分才能上北大?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湖北、山东等省的人读书太厉害,如果“一刀切”,很可能北大、清华校园里全部说的是山东话、湖北话了。反正,这个问题挺难弄的,教育部一帮人没能想出一个好法子,当然别指望我在这里能说个办法。我讲这个,是想引导大家联系元朝那一套考试办法。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始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