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11节作者:
附壤 日期:2014-01-01 12:53:59
低下仰望的眼神,和珅又是咸安宫官学里那个穷小子了。
喧闹的咸安宫教室里,公子哥们仍然三五成群着自己的游戏人生,和珅与他们有着天然的分界线,也因此能享受到难得的清净,但这份别具一格的世界,即非清也非净,不过是那种热闹中的孤寂,更显孤寂。
孤寂的和珅,也走上了一条孤独的路。
与和珅同时代的人,贫寒中苦学的不止和珅一个,希望飞黄腾达、锦衣玉食的也远不止和珅一人,但当时清朝的莘莘学子们,恐怕只有和珅一人,没有把全部的希望放在科举或者祖荫上面,而是更多地放在了那个真正权力的源头:乾隆皇帝身上,于是,和珅也便有了独一无二的学习目标:
成为乾隆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而不仅仅是科举希望的。
和珅之所以成为和珅,奥妙就在于此!
解开这个奥妙的钥匙,不会出现在有关和珅的任何一句记载中,因为当时似乎没有人关注过和珅一文不名的求学时期;更不会出现在和珅自己的文字里,因为他没有给自己写过自传。唯一的线索,就蕴藏在和珅求学咸安宫官学时,学到的知识。
下面,就逐一介绍和珅当时所学到的知识,这里蕴藏着和珅的目标,更蕴藏着和珅的智慧。
首先自然是科举规定的那些儒家经典,具体包括四书五经和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这九本书的注解。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不要小看这些著作,它们对当时学子的影响,远远大于今天中小学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在那个崇奉儒家的时代,如果不能对这些儒家经典“倒背如流”的话,想要为官治国?不如回家卖红薯。
无论和珅如何心怀异志,这些主流的知识不但要掌握,还要熟练掌握。
下面介绍的,则是和珅“心怀异志”的部分。
第一条:满语和蒙古语。
满语,是努尔哈赤时期,参照蒙古语创立的拼音文字。前面曾介绍过,清朝的统治者很重视自己民族传统的保持,满语就是满族传统的重要部分,尤其到了乾隆时期,面对着满族人逐渐被汉族人同化的趋势,更是大力提倡满族人学习满语。
提倡的效果,是没什么效果。道理很简单,说话办事用的是汉语,治国齐家用的是汉族文化,满语只不过是满族人自娱自乐的语言,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无非是应付考试而已,在当时,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乾隆提倡满语的苦心呢?
和珅响应了乾隆的号召。
而蒙古语,乾隆没有大力号召,但并不代表不重要。
蒙古高原,这片绿草茵茵的土地,一直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头顶上高悬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世界人民头上的。蒙古高原上曾有过两次游牧武士的恐怖集结,带给了范围几乎波及整个欧亚大陆的血腥灾难,最终留下了两个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的名字:匈奴和蒙古。
对于中国人,即便不怎么熟悉中国的历史,也清楚地知道北方的草原曾给中国的历史留下多少惨痛的亡国回忆,而作为来自北方、又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更加的清楚。
今天承德的避暑山庄,在人们的印象里,好像只是清朝皇帝避暑、打猎的场所。殊不知,这里还肩负着一个更加重要的政治使命:笼络蒙古王公。
每年清朝皇帝在这里避暑时,通常都要召见蒙古的王公贵族,对他们好生安抚。册封、联姻,这些都是惯用的“伎俩”。但不要认为清朝皇帝们的这些安抚,都是迫不得已的虚情假意,他们可是玩真的。
清朝以前的联姻,出嫁的一般都不是真正的公主,比如王昭君,就是宫女出身。而清朝,出嫁蒙古的可是货真价实的公主,而且据统计,清朝57名出嫁公主中,33人嫁给了蒙古王公,只有20人嫁给了满人,区区4人嫁给了汉人。
难怪有“满蒙不分家”的说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和珅知道,懂得蒙古语的人才是大清需要的。
日期:2014-01-03 17:07:53
第二条:藏语。
说完了蒙古高原,再来说说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屋脊”、“第三极”等等称呼,在这样高原苦寒之地生存下来的人,创造了人类适应环境的奇迹。
更加奇迹的是,在这片高原上,曾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国:吐蕃。建立的时间是在唐朝初期。在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混乱中,吐蕃王国的军队曾经在中原大地上兴风作浪,甚至攻陷过唐朝首都长安,当时吐蕃军队强大的程度,几乎每一次出兵,都能在唐朝的土地上予取予求。
不过,当吐蕃衰落之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王国,这里面深层的原因,是一种宗教在高原上的发展,即藏传佛教。
佛教自从在印度诞生之后,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完全让位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了,但佛教在印度本土之外,发扬光大,形成了三大流派。
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佛教,称为大乘佛教,即今天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佛教,其实已经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传入东南亚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这是最接近印度本土佛教的一派,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东西;最后是传入青藏高原的佛教,由于西藏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这一支佛教也是最具特色的一派,称为藏传佛教。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定不能胜天!这一点,可能只有那些生活在气候宜人地区的人们,享受着大自然慷慨的恩赐,才会萌生出战胜自然的邪恶念头。
唯有像青藏高原上的人们一样,经常领略大自然狰狞的一面,才会明白对自然应该采取的态度:
敬畏。
愈是对大自然敬畏,愈容易产生对宗教的虔诚态度。
明白这一点,就能明白西藏人民对藏传佛教极度虔诚的原因,而这份虔诚,也使得藏传佛教显得格外神秘。
诞生在苦寒之地的藏传佛教,对于同样环境恶劣的蒙古高原,具备着强大的杀伤力。当年成吉思汗家族领导的蒙古武士,征服了整个世界,见识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许多宗教,最终被藏传佛教征服。
到了清朝时期,藏传佛教几乎赢得了所有蒙古族的皈依,当时中国整个西北边境,具体包括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新疆部分地区,都是藏传佛教的天下。
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还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效果:佛教与人向善的宗旨,柔化了高原民族彪悍的性格,近代就有人指出,蒙古武士丧失了曾经征服世界的雄风,与藏传佛教有很大关系。
另外更重要的是,藏传佛教(主要指黄教)不准结婚,所以信奉的人越多,越会减少当地人口的增加,正如柏杨所说:“喇嘛教(藏传佛教)如果继续不变的话,西藏人会走入自然灭种的结局。”
所以,乾隆在位时,无论是出于笼络还是削弱的目的,都会大力弘扬藏传佛教,为此还将自己老爹雍正的府邸,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这就是今天北京的雍和宫。
明白了上面的种种,就能明白和珅为何学习藏语。
第三条,乾隆的书法和诗作。
和珅之心,昭然若揭。
当然,和珅在咸安宫时期研究乾隆的书法和诗作,是和珅学习生涯中比较隐秘的事情,因为咸安宫官学不可能开设这种课程。只要和珅自己不说,别人很难知道他心里的这个小九九,问题是,和珅自己没有说过。
所以和珅学习乾隆书法和诗作的事情,只能凭推测。
书法方面,和珅留下的笔迹的确与乾隆十分相似,而且清宫中至今还有一块“御书”的屏风,实际上是和珅书写的。可见和珅的书法已经能起到以假乱真的代写级别。
另外,和珅留下的诗集中,所写诗的风格也和乾隆的十分接近。
总之,对乾隆的书法和诗作,和珅一定是下过一番功夫研究的,而研究这些东西最合理的时期,就是他就读咸安宫官学的这段时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