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那些事儿——烽火离歌中的南陈往事》
第36节

作者: 明轩公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1-26 12:48:56
  可是更绝的远不止这些,这下子,侯景决定撕毁伪装了多时的面具,来一场彻底的“大革命”。为了使得大家了解下侯景之所以能在江南掀起如此大浪的原因,在这插播一段,南朝的社会矛盾概论。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晋南北朝风靡一时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在这个制度催生下,形成了“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特殊现象。怎么说呢?也就是你爹拽,你肯定也拽,你是高门,大家族出来的,你就是个白痴加残疾,你都是上层人士。而这么一来,就产生了阶级,有阶级就有斗争,就像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但是,这边只是小范围阶级划分,因为,当时的地主阶级也分等级的。怎么说呢?九品中正制度的提出,正是地主阶级中的士族地主阶级提出来维系自己统治地位的。

  有人要问了,士族地主阶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始变法,实际上推动了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进行过渡。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然而,秦朝的官吏基本属于皇帝任命,其身份必然也是属于上层人士。可秦朝没过多久就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最初的官吏基本都是老一辈泥腿子的后代,门生神马的。紧接着,到了“猪猪大帝”时代,推出了首个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说白了就是乡里公推人品王,谁人品好谁上。

  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假如A当时在朝中当官,然后呢B是被A推荐上去的,B做了大官,肯定要记得A的好,然后B到时候举荐官员的时候,肯定要还A的人情债,这样就要从A的亲属子弟里找人了,那么被找上来的C日后肯定也要记得B的好,在自己选拔官吏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下B的家里人呢?久而久之,A,B两个家族中做官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家族越来越富裕,这样就形成了庞大的官僚集团。这就是察举制带来的一个结果,再加上,刘秀建立东汉后对功勋集团非常的照顾,这样一来,官僚集团在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士族和外戚,宦官,成了东汉中后期的三大支柱,而我们常说的袁绍“四世三公”其实就是士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

  由于察举制的滥用,导致了地主阶级开始了分化,形成了士族地主阶级和庶族地主阶级。通俗点说就是大地主阶级和小地主阶级。大地主阶级对应的就是高门世家大族,而小地主阶级对应的就是寒门。有了阶级的分化就有了阶级的矛盾,虽然同属于地主阶级,可是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比较大的,士族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于是就怂恿皇帝推行九品中正制,曹丕就成了这个被怂恿的皇帝。而此前,曹丕的父亲曹操一直是主张拉拢庶族地主阶级,打压士族地主阶级的。因为士族所拥有的经济和政治大棒将会限制皇权的独尊,而在封建时代前期,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皇权,那么国家必然走向分裂,如三国,如南北朝。

  同时,士族地主阶级长期享受高等待遇,慢慢变得腐化和无能,影响了国家的管理层。曹操正是看中了这两点才决定打压士族,抬高庶族的。但是,曹丕为了称帝和强大国力,他需要士族地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支持。而要换取他们的支持,就必须制定好另他们满意的政策,保障好他们的既得利益,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了。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士族地主阶级继续做大,有了钱就能生娃,生娃干什么?做官。做官干什么?捞钱。捞钱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再做官。如此循环往复,士族地主阶级中诞生了几大大家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河内司马氏等等。而曹魏也是依靠着士族提供的大规模财力物力的支持,统一了三国。而取代曹魏的司马家本身就是士族中的大门阀,他上台自然要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了啊。

  但是,西晋的迅速崩溃和东晋的疲软不振,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士族地主阶级的腐朽,它已经被时代抛弃了。刘裕正是看到了这一弊政,于是开始筹建军政府,通过他自身的行伍经历,拉拢了一批和他出身低微的武人,试图建立一个“军政府”模式的国家。刘裕通过毕生的努力,在政治上压制了世家大族,在军事上夺回世家大族的特权。而在经济上也在用不同方式抑制世家大族的扩张。
  日期:2015-01-26 12:53:49
  不久,刘裕换了刘义隆,刘义隆的“元嘉之治”大大地开发了江南,使得刘宋国的GDP迅速增长,但是,政府腰包富裕起来的同时,刘义隆忘了打压世家大族,以至于他们也趁机富了一把,而继任宋文帝刘义隆的孝武帝刘骏为了缓解财政赤字和经济危机则正式放开对社会公共资源:山川,森林,湖泊等的开发特权。这样一来,好不容易在经济上限制的世家大族的权力又被放开,几大门阀重新攫取了经济大权。随后,刘宋王朝陷入了混乱的内部倾轧,世家大族则是很乐滋滋的看戏。

  最后,外戚兼世家大族的兰陵萧家登上了政治舞台,取代刘宋,开始在江南相继建立齐,梁两个政权,由于本身的阶级属性,使得兰陵萧家坐稳江南之后又开始开历史的倒车,重新恢复了士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刘宋原本改革计划被付之一炬。由于世家大族已经极度腐朽,所以齐梁的衰败是必然,南朝如果不进行及时换血,势必也必将走向衰弱。
  萧衍在登基的时候,就曾感觉到帝国内部矛盾重重,他曾经对自己的大臣范云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我感觉在用枯朽的缰绳驾驭六马。”而范云则对他说:“愿陛下日慎一日。”
  试想下,像萧衍这样本身就是世家大族阵营的人都看出了帝国内部的腐朽,可见士族地主阶级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大毒瘤,时刻危害着南朝的维系,就相当于困扰苏联到解体的“斯大林模式”。那么,有什么根治的法子么?刘裕曾经用过,但仅限于军事上——分藩。
  通过分封藩王,将自己的子弟控制军队,实现了“王领导枪”,将军事大棒牢牢地抓在刘家人自己手中,从而维护刘家皇权的独尊。毕竟,刘裕亲眼见识到了东晋司马家的疲软,王敦,苏峻,桓温等权臣相继上台,左右朝政。刘裕发誓,自己的帝国决不允许出现“臣不臣,君不君”的无序现象。所以,采取了分藩。但是,分藩万一搞的不好,就容易出现西晋的“八王之乱”了,当然,以刘裕的英明才智,他不是不知道,于是,他对藩王的部队进行了限制,单单一个藩王的军队无法对中央政府军造成威胁,所以,如果藩王要造反,势必要抱团,既然有人肯抱团,说明了你这造反是得民心的啊。

  但是,正因为有了军队,藩王才有了野心,也正如刘裕所预料的那样,确实后世出现了藩王抱团威胁中央,其中唯一一次的成功是孝武帝刘骏入主京师,他拉拢了自己的六叔和六弟一同反抗刘劭。此后,刘宋王朝喋血不断。但是,这内讧却从未导致北魏趁着刘宋内部火拼地时候趁机老便宜,这对比梁朝末年的王室内讧,而导致领土大幅度缩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究其原因,两点,一,刘宋藩王人马较少,破坏性不足以过于恶劣。二,刘宋皇室在军事上的成就高过齐梁皇室不止一两个档次。北魏不是没有趁火打劫的念头,曾经就在刘骏平定刘诞叛乱的时候,出兵南下,意图夺取山东。但无奈孝武帝刘骏在军事上太强悍了,有宋武遗风,青州一战,打的北魏再也不敢动趁乱捞便宜的念头了。

  可是,内讧虽然没伤国体,却使得皇室子弟死了不少,最后让外戚萧道成捡了便宜,而那时候,刘宋皇室已经不剩下几个人了,假使说那个时候刘宋家族还有一个撑得住场面的,萧道成是万万没那个本事夺权的。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刘宋的灭亡是因为皇室人员都过于强悍,能人多了而火拼,最终以强亡。
  而接下来的萧道成,鉴于刘宋内讧太严重,大规模削弱皇室的实力,委派到各地的皇子都是没有权的,权力在他们的监护人——典签手中。举个例子,比如南齐的皇子要出门玩了,不准。为何?典签没同意。这原本是像维持皇室内部和谐的,没想到却害了萧道成的子孙。萧鸾篡权后,恰恰就依靠这典签,把萧道成在各地的嫡系子孙杀得一干二净。在掌握生杀大权典签手中,你除了被宰,毫无作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