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病》
第11节

作者: 推理作者星目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什么不可能?你们不是说了么,机构里不是有这样的工作么?”
  “一年半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师才有这个资格,我和萧翰都没有这种机会,你怎么可能收到这样的通知?”
  “是一个叫孙玲的老师打给我的,说是咱们机构的老师。接电话的是一名声称刘乐婷家长的男人。发给我的地址是桐花丽景小区。”说完,他把手机递给面前的两位老师。
  “这——”萧翰看到电话之后更加困惑了。刘香香在看到那个号码的时候也惊诧不已。
  “怎么了?”
  “没、没怎么。”

  ——在我告诉你们之前,千万不要告诉病人他现在的病情,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他是人格分裂还是妄想症,有的时候好多病症的确定是需要长期观察以及病史才能确定的,我们医院比较小,想要更加准确确诊希望你们积极配合,多多观察,做好记录,有必要的话去省会的大医院。
  这就是白雪出院以前,医生交代给萧翰和刘香香以及几位一起来的老师的话。
  刚才萧翰和刘香香看到,那个白雪打给所谓的刘乐婷家里的电话号码,与孙玲老师打给白雪的手机号码是一样的。而这个孙玲老师,萧翰和刘香香从未听说过。
  日期:2014-11-05 23:25:00
  3.
  “冷暴力与攻击型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会产生冷暴力的人常常具有敏感自尊的性格,这种人往往超凡脱俗,世事的肮脏与世俗往往和他们形成相当大的反差,因此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并且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时,这样的人不愿意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却用无声的暴力行为予以回击,好比不说话,不交流,让对方着急,无奈,焦虑,以看笑话的心理看对方出丑。然而,冷暴力只会加重个体自己不良情绪的深化,一旦这种压抑情绪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爆发出来,攻击性远远超过第一次矛盾产生的破坏性。”

  那个中年女乘客去上厕所的时候,我看到了她没有反扣过来的书上有这么一段话,她用红笔在下面做了波浪线的记号。看来她可能是个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冷暴力”这个词我倒是知道一二,一些情况下敏感而又内向的人受到人格侮辱和侵害的时候会采取埋在心里不愿说出来的做法。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绝望情绪的。处于职业习惯,我突然对这位看起来“没有什么女性气质”的女乘客产生了好奇心。等她回到座位上,我忍不住开口问:

  “您好,冒昧地问一下,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好,我是名心理医生,在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
  出乎意料,她居然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告诉了我,这好像不是一个素昧平生的旅客该有的行为。私人信息在火车上是最好不要交谈的。从她的模样判断,年龄少说也要在四十岁以上,完成博士论文写作有点让我怀疑,不过年龄并不能与学历挂钩,我又继续问:
  “我刚才看到你正在看人格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对这也很感兴趣,有机会好好请教一番,您看可以不?”
  火车慢慢前行,我所乘坐的火车已经驶过山体塌方的地点,车厢里继续弥漫着泡面的味道,还有不到两个小时火车就要到站。她听到我说的话,慢慢把头抬起来看着我。
  “好的。”
  作答之后,她再次把头低下来看起了书。对面的两个大学生模特焦虑地打着电话,发着短信,估计他们正在与主办方写上演出顺序调整的事情。我见请教学习的提议已经没了什么希望,就只好起身坐在折叠椅上看窗外无聊的自然风景。
  不知为何,我的思绪总是停留在这个神秘女人的身上,她的周身散发着石头般僵硬的感觉,脸上永远没有一丝表情。她看书的时候不会皱眉,一般人思考难懂的东西时都会皱眉,可她不会。休息的时候,脸上没有睡相,就像失去生命一般,连胸口微微的起伏都看不到。
  一边思考一边看着窗外对我没有任何意义的树木,山峦,渐渐地远处出现了城市的景象,我听到乘务员换票的喊话声,于是我从口袋里摸出换票卡。拿到车票后又过了十分钟,几个年轻的乘务员开始叠我们的床铺。

  到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我们拉着行李在出站的地道里慢慢地爬坡,就在这时,我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
  “范作家!”
  很少有被这样称呼,并且是在一个陌生城市有人认出我来更是头一次。我扭头看了看,除了那个人高马大的女乘客以外没有我能认出来的面孔。她又这么叫了一声,引得周围的乘客朝我投来好奇的目光。
  我站在原地等她,她拉着大皮箱很有精神头地快步走来。那个大皮箱与她的身高真是成正比。
  “范作家,你好——哦,不,我应该叫你范侦探更合适一些。”
  这样的称呼非常受用,起码很多人自从《夏始末的悲剧》出版以后就开始这么称呼我了。你无法期待一个民众对你再有更高的评价,例如什么神探,什么名探,终极神探之类的高帽子了。因为,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教授,协助警方办案而已。
  “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
  “恩,我不仅知道您姓范,叫范青木,而且我还知道几乎所有您身上发生的故事。另外,我能猜到您此行的目的。”
  “真厉害啊,这么说来您是FBI派来的侦查员?”
  “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心理医生。”
  “真不巧,这我也猜出来了。”我也证实了眼前这个大个子女人不是什么完成博士论文的学生。

  “看来不愧是写侦探小说的侦探啊,您崇拜艾勒里·奎因?”
  “不,我喜欢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我如实回答,很多人都认为奎因是个作家,其实那是一对兄弟共同使用的笔名,然后又把这个笔名放到小说中用笔名冠名的侦探。但是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个作家本身就是干侦探这一行的。
  “不管怎样,”她顿了顿,“您此行也是为了那个叫‘白雪’的学生而来的吧?”
  “你怎么知道?”

  “从他毕业之后,我就开始寻找他的下落,我目前在工作上遇到了同样的病人。那次‘刺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成为了我现在的研究案例。实不相瞒,我经常来您学校调查那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可是学生们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守口如瓶,直到我采访到了一个女生,她自称是知情人,并且这个女生和您经常接触,我才知道您就是范青木老师,而且您曾经是那个男学生的老师。我在报纸上我也读到了对您的采访,那张大照片……”

  我想让她就此打住,因为薛勤聪还在世的时候曾经举着报纸说那张刊登出的照片跟遗照差不多。
  “我一上车就认出了你,考虑到你也是公众人物,就没敢声张——怎么样,说说你此行的目的吧?”
  眼前的这个女人立刻改头换面,与她在火车上板着脸的形象大相径庭,我还不知道她叫什么,甚至还在对她这种具有表演性的举止持怀疑态度,肯定不可能告诉她我来干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