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秘史——揭露朱元璋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52节

作者: 山高月阔20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2-20 16:09:26
  五十一、帝师宋濂教子无方涉胡惟庸谋反案
  在胡惟庸案中,还有一个人本来应该处死,但却免于一死,此人就是明初文臣之首(学术方面)的宋濂,在胡惟庸案事发时他的次子和长孙涉案被杀,他本人因和皇家关系密切保住了性命,后世官修史书也有鉴于他的博学和良好口碑隐没了他的家丑。
  宋濂,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其他文臣的不同之处在于基本不参与政务,他既不像李善长那样办理军国大事,也不像刘基那样出谋划策,也不像杨宪、高见贤、夏煜、丁光眼那样监察百官,也不像汪广洋、胡惟庸那样治理地方,他是纯学者。
  宋濂学术高超,是因为他从小就刻苦学习,他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他少年时代在艰苦条件下求学的感人故事,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初学砺志者的必读文章。
  他的勤奋没有白费,早在元朝至正年间,宋濂就己学有所成,被荐授翰林编修,但宋濂以父母年迈为由拒绝上任,隐居在青萝山读书写作。作为一个爱学习的人,宋濂的最大财富是藏书,元末战乱中,官私藏书毁损严重,宋濂却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他可能是那个时代藏书最多的人。
  宋濂隐居十多年后,朱元璋率军占领了金华,听说宋濂大名,便请他出山,最初朱元璋并没有重视宋濂,也没有把他调往南京任职,只是让他在金华开办的郡学里讲授五经,为朱元璋打造模范样板区的战略服务。第二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和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征召到应天,朱元璋给了宋濂一个江南儒学提举的官职,事实上是把他作为太子的私人老师(命授太子经)和自己的学术顾问(恒侍左右,备顾问)使用。

  在战争年代,学习向来不是主业,学校和教育都是为了收买人心,稳定新区服务的,作为太子名义上的老师和朱元璋实际上的顾问,宋濂的工作与那些攻城掠地武将或是治理一方的文臣比起来乏善可陈,他的笔杆子在战场上只发挥过一次作用,那就是写了著名的《讨元檄文》。
  宋濂的贡献主要是在建国后,虽然他不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但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时候,他因熟悉典故,能起到主导作用。
  他负责牵头修编元史,并参与封赏功臣的工作。朱元璋命宋濂议五等封爵,宋濂根据汉代和唐代的先例,向朱元璋提出许多意见建议,此项工程浩大,牵涉人员众多,宋濂经常住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工作。
  开国的各项礼仪制度,大多由宋濂负责。祭祠宗庙和山川百神的典礼,上朝、宴会、法律、历法以及百官衣冠的制度,外国使臣进贡和赏赐的礼仪,甚至元勋大臣去世后的谥词,凡是和典礼、文章的关的事,朱元璋全都交给宋濂负责(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正因为这方面的才能,宋濂才被推为文臣之首。

  除了上述工作外,宋濂的主业是教育太子,备皇帝顾问。在工作中,宋濂经常联系实际进行规谏,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经常给朱元璋讲授帝王之道和驭下之术。在讲《春秋》的时候,他建议朱元璋按照孔子的标准褒善贬恶,赏罚适中;他把《三略》(《尚书》《典》《谟》)推荐给朱元璋,认为这是这些书是帝王大经大法,让朱元璋好好学习;在论封赏时,他指出赏赉的重点不是钱财,而是得人心。

  建国后,朱元璋曾问宋濂:“你认为哪本书是帝王最应该学习的?”宋濂答道:“是《大学衍义》”。于是朱元璋命人把《大学衍义》的内容抄下来,贴在大殿两侧的墙壁上。有一次群臣来到殿中,朱元璋指着墙上的《大学衍义》中关于司马迁论黄、老事的一段,让宋濂当众讲给众人听,宋濂讲完后朱元璋发表讲话:“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之治时的恭俭之风,导致民力凋敝,然后又以严刑督之。人主应该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在这个讲话里,朱元璋认为礼义、学校在收人心,避祸乱方面的作用,要比刑罚有效得多。

  宋濂的学术思想是极端的道统文学观,主张“文道合一,文外无道,道外无文”,这一思想与他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因为只有向君王传授各种“道”,他的讲课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提高他的工作以及他本人的重要性。因此在与皇帝和太子相处时,宋濂总是随时随地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加以规教(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朱明王朝建立前后战争绵延不断,宋濂的嘴皮子和笔杆子虽然不如枪杆子给力,但是太子老师、皇帝顾问的身份却顶得过千军万马,对于一向尊师重教的朱元璋来说更是如此,朱元璋对宋濂恩宠有加,有一次宋濂回家看望父母,临走前上疏感谢朱元璋批准了他的假期,并给太子留了一封信,勉励他好好学习,孝敬父母(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朱元璋见信后非常高兴,亲自把太子叫来给他讲解宋濂信中的意思,不仅自己给了回复,还让太子写了回信。

  日期:2013-02-20 16:16:42
  宋濂教育太子十多年,太子的一言一行,他都以礼法讽劝,使归于正道,每每讲到有关政治和前代兴亡得失的事,宋濂就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应当这样,不应当那样。”而太子总是神情庄重地专心听讲,他受宋濂影响很大,以至一开口说话就是“我师父说如何如何”。
  宋濂对这一职位非常受用,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和油水,但宋濂却宁愿守着清贫,也要呆在这个岗位上,以维持他和朱家的密切关系。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授予宋濂中顺大夫的头衔,并打算外派任职。宋濂推辞说:“臣没有其它长外,能在禁地听命就很知足了。”朱元璋听后非常感动,仍将他留用在身边。宋濂此举是正确的,这一私人关系后来救了他一命。
  朱元璋之所以考虑把宋濂调走,是有原因的,宋濂长期出入禁宫,耳闻目见许多机密,而他本人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关系密切,与李善长的关系更是密切,当年他正是受了李善长的推荐才得以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十分担心他把大内机密外泄给淮西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