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悲歌(『明末那些事儿』第一部)》
第59节作者:
赤脚踏沧浪 日期:2015-07-02 14:50:54
【87】
第十二章 跟八大王在一起的日子(1)
当闯王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上糊里糊涂丢了性命的时候,八大王张献忠正在四川的高山大川间绝望的苦斗。
作为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故事同样跌宕起伏,惊天动地。但面对着林林总总的历史资料,我却迟迟难以下笔。
三百六十多年以来,对张献忠的评价,一直争论不断。
在清代历史家眼里,张献忠就是个杀人恶魔,因为他“屠戮川民,靡有孓遗”,据清廷钦定《明史》记载,张献忠“以杀人多少叙功,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请注意这个吓人的数字)。
清朝官方愿意人们这么说,也要求人们这样讲,因为流贼张献忠越凶残暴虐,对于四川人来说,大清兵才越是他们的“大救星”。
新中国建立后,不少历史学家却考证出,张献忠在四川疯狂杀人的问题,纯属封建文人的蓄意捏造和污蔑,必须大声疾呼,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他们的观点是:张献忠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杰出领袖,卓越的农民革命军事家。
但也有人扬李抑张,说农民革命家的称号李自成当之无愧,而张献忠在起义过程中屡次投降,是摇摆不定的机会主义者,革命队伍中的可耻叛徒。
直到今天,对张献忠(也包括李自成)的争论不仅没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争论,掺杂了太多太多的意识形态因素,绝不是单纯的学术交流,而是激烈的政治论争。
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是这样,在纷纭复杂的当代社会里更是如此。
张献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被古今历史家搞得混乱不堪的问题,也许只有从明末那些同时代人亲历亲闻的第一手资料中,我们才能找到一些客观真实的线索。
因此,我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试着来还原历史上农民造反领袖张献忠的本来面目。
明末庐州有一个读书人名叫余瑞紫,曾被张献忠的军队掳走,在军营里生活了半年多才逃出来。八大王张献忠比较看重他,和他共进饮食,晨夕聚谈。
余瑞紫先生耳闻目睹,对张献忠及其军队的情况了解颇多,后来据此写成一篇流传颇广的回忆录,就是著名的《流贼张献忠陷庐州记》。下面就是这篇文言回忆录的现代整理版译文——当然是采用一种比较通俗、轻松的行文方式。
日期:2015-07-02 15:00:05
【88】
第十二章 跟八大王在一起的日子(2)
我叫余瑞紫,南直隶庐州人氏。
庐州就是后来的合肥,隶属南直隶。南直隶是大明的直辖省,可惜后来被清廷改称江南省,不久又划分为安徽、江苏两部分。
我热爱家乡庐州,因为她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大宋名臣包拯就是我们庐州的骄傲。
庐州是一处军事重镇,她的东北方是“中都”凤阳,东南方是“留都”南京,三座城市犄角鼎立,互为支援,防守严密,易守难攻。
这里城高池深,重兵驻扎,素有“铁庐州”之称。流贼(就是后人所称的明末农民起义军,简称民军)近几年曾多次攻城,均有惊无险。连八大王张献忠都感叹地说:
“好个庐州城!日间是个人城(守城人多),夜间是个灯城(城头灯火多)。”
说实在的,我并不是什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只是读过几天书,粗通文墨,写写算算而已,一个默默无名的人。
但生逢乱世,阴差阳错,我却被流贼掳走了,在八大王张献忠身边呆过一段时间,并以亲身经历偷偷写出来一篇《流贼张献忠陷庐州纪》。
当然,这篇作品朴实无华,毫无文采,纯属自娱自乐,不料后来竟入选了郑达先生编著的《野史无文》文集,流传了下来,在历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让后人知道了三百六十年前的明末,还有我余瑞紫这么一个人。
在张献忠身边的日子里,我的心情是痛苦纠结的,因为有家难回,并且看到了那么多的鲜血和眼泪。对八大王张献忠,我恨,但又有话要说,因为他毕竟保留了我一条小命,还陪我共进晚餐,促膝长谈,让我对人生、对乱世增加了几许深刻的感悟。
下面,就是我和张献忠——不得不说的故事。
日期:2015-07-02 15:05:08
【89】
第十二章 跟八大王在一起的日子(3)
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初六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惨痛的夜晚。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看了会儿书,刚刚睡下,正当夜深人静之时,忽听外面人喊马嘶,鸡飞狗跳,有人在疯狂的砸门,并高声叫喊:“快开门,快开门!城破了,城破了!”
我惊得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胡乱穿件衣服,就跑出书房,发现不远处火光冲天,哭声一片。
来到院子里,见父亲也是光着膀子,衣衫不整,正带着二弟往门外跑,他们怀里揣着些银两,剩下的银子就散放在桌子上,也顾不上再包起来放好。
我赶忙招呼母亲一起逃难,母亲却挥着手催促我快走。她急急地说:“你随你爸爸快跑吧,不要管我!”
我爱人也着急地推我:“俺们妇道人家怎能抛头露面、满城乱跑?你快走吧,我不连累你,事急了不过是一死!”
我跑到大门口,见街上已经挤满了人。
我们父子三人随着人流往南走,刚走到鼓楼街,忽见前面一伙贼兵,盔明甲亮,吓得人们扭头又往北跑。可没跑出多远,北边也出现一伙贼兵,都举着明晃晃的钢刀。
街上的行人两头乱窜,活像一群游在热锅里无助的小鱼儿,又像一群嗡嗡叫着的苍蝇。在慌乱中,父亲跟二弟也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我慌不择路,看到前面有户人家门虚掩着,也不管认识不认识,推门就闪了进去,慌忙躲进厢房里一间黑屋子的床底下。
刚想喘口气,门外突然想起一声吆喝——“站住”!随后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的也跑进了这所院子,后面紧跟一个戴大檐帽、穿红盔甲的年青贼兵。看到贼兵手里亮如明镜、寒光闪闪的大刀,那个小伙子吓得差点晕过去。
不料贼兵语气却很温和:“你莫怕,咱不杀你。我们大王是来安抚你们的。”
我感觉这名贼兵还算讲道理,再说总藏在床底下也不是办法,如果贼兵放一把火烧毁了房屋可怎么办?想到这里,我就从床底下爬了出来。此时那名贼兵正问小伙子:
“这里有牲口吗?”
那小伙子还没来得及回答,我从背后赶紧答道:
“有!”
我这一出声可不要紧,倒把那个贼兵吓了一跳,他紧握钢刀猛然转回身来,却没有恼火,反而乐了,问:
“在哪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庄院,更不知有没有牲口,只好胡乱答道:
“在里面呢。”
我领着贼兵来到后院——谢天谢地——竟然真有两头大驴拴在槽里。那名士兵让我与小伙子一人牵一头,到十字街去搬运东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