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谈一谈体制内的背景》
第35节

作者: 红尘万丈向李学习
收藏本书TXT下载
  198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87(万人),录取人数32(万人),录取率17(%)。
  198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7(万人),录取人数39(万人),录取率23(%)。
  198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4(万人),录取人数48(万人),录取率29(%)。
  198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7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35(%)。
  198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91(万人),录取人数57(万人),录取率30(%)。
  198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28(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27(%)。

  198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2(万人),录取人数67(万人),录取率25(%)。
  19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万人),录取人数60(万人),录取率23(%)。
  199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3(万人),录取人数61(万人),录取率22(%)。
  199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9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21(%)。

  199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03(万人),录取人数75(万人),录取率25(%)。
  199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6(万人),录取人数98(万人),录取率34(%)。
  199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1(万人),录取人数90(万人),录取率36(%)。
  199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3(万人),录取人数93(万人),录取率37(%)。
  199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41(万人),录取人数97(万人),录取率40(%)。
  199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8(万人),录取人数100(万人),录取率36(%)。

  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20(万人),录取人数108(万人),录取率34(%)。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人数160(万人),录取率56(%)。
  200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75(万人),录取人数221(万人),录取率59(%)。
  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54(万人),录取人数268(万人),录取率59(%)。
  200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10(万人),录取人数320(万人),录取率63(%)。

  200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3(万人),录取人数382(万人),录取率62(%)。
  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人数447(万人),录取率61(%)。
  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人数504(万人),录取率57(%)。
  200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人数546(万人),录取率57(%)。
  200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万人),录取率56(%)。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万人),录取率57(%)。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万人),录取率62(%)。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
  日期:2014-01-08 14:11:15
  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这几十年每年新增的同龄人口数量相差并不大。我只是举例子,比如每年1000万。那么大学生比例占同龄人口比例在八十年代前期不超过5%,到扩招前的九八年才上升到10%左右。而扩招后的02年就到了30%。05年就到了50%。现在就将近70了。

  日期:2014-01-08 14:19:17
  所以虽然说顶尖大学大学生依然是同龄人中的尖子的话(当然也多少注了些水),但是现在的一般大学生怎么可能和九十年代初甚至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素质,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群,人家是精英,你就是不傻而已。
  更别说很多三本高职的,二三百分就能上大学,750分满分,按百分制的话平均不到40分,怎么学的,说一般人都是夸奖。
  日期:2014-01-08 15:19:31
  你看那一个人是上升了,可是绝大多数人呢,只能被拴在农村,根本不可能上升。现在扩招了,至少更多的人能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基本技能,接受现代知识。即便不包分配了,可是之前那几百分之一的精英发展的空间也没被剥夺,依然可以进入名校,选择更多了。关键是剩下几百人中的一半也有机会考公务员了,去企业工厂应聘了,去经商做小买卖了,去自由选择职业了,毕竟高校给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和社会接触的能力。这其中会有更多的人进化,进步,哪怕只是从农村进入城镇,县城,小城市,对他们而言不也是上升了吗。怎么能说上升通道变窄了呢。

  日期:2014-01-08 18:14:31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班也下了,给大家讲个段子吧。
  某省在前几年相近的时间内查处了两名副厅级干部。一个是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长,事项主要是买官卖官,一个是水利厅的副厅长,事项主要是水利工程受贿。两个人涉及金额都是大约千万以上。当时不像现在,受贿不上亿就不叫大案,这个金额也算不小了,杀头是肯定够。
  当时被双规后两名干部的表现截然不同,所以官场对二人的评价也截然不同。
  日期:2014-01-08 18:21:15
  原组织部长是全面交代,丝毫无所保留。用我党话说就是积极配合,揭发检举,不仅把自己下属送的钱一笔一笔挨个交代,还积极揭发检举,把之前自己已退休的老上级也检举了,纪检机关就此线索把已退休的原某厅级干部也抓起来判了刑。他交代的给他送钱的下属在当地涉及几百人,包括处级、科级、县长、乡长等,当时整个地区官场动荡,每天都有人被省纪委找去交代问题,当然大部分没有处理。该市因此两年几乎没有任免干部。

  后来官场评价是这组织部长骨头太软,太不够意思,真不是玩意儿,进去了还祸害一批人,祸害一个市。
  日期:2014-01-08 18:28:27
  原水利厅副厅长则不一样。据说他被双规后和办案人员说,我只说三点,你们看着办。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第一:纪检同志说什么,我认什么,纪检同志办案很辛苦,我不给办案同志们添麻烦。
  第二:别人的事情,我一概不知,既不揭发,也不检举,不给其他同志添麻烦。
  第三:法院怎么判,我怎么认,绝不翻供,绝不上诉。领导和法院同志也很忙,不给领导添麻烦。

  事实他也是这么做的,结果连纪检的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这些话也是纪检内部传出来的。
  官场对其评价是,这个同志够意思,有担当,是个爷们。
  最后两个人都没杀头,都判的有期徒刑不到二十年。
  日期:2014-01-08 18:30:37
  这是个不发达地区的真实事情,我写出来当个段子给大家看,客观描述,不带私人情感和观点。只是想客观还原当地的官场生态。希望大伙有兴趣可以评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