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32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08 09:38:41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九 身败名裂(6)
  上回说到朱棣命锦衣卫“穷鞫”逆犯,一定要问出主谋与更多的同党——
  事实明摆着的,赵王此时是最大的目标,如果一定要严究主使,将不可避免地把风暴的中心引向他那里。
  雄猜多疑的朱棣自经“宫变”这一吓后,对身边人愈发不信任了,他怀疑身边还隐藏、潜伏着随时会进毒害他的坏蛋,欲把他们像米桶里的虫子一样,一条条地全给挑出来,这是他命锦衣卫“穷鞫”的本意。但他很快发现,穷问逆犯,与保护三皇子,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遂决定迅速了结此案。所以当锦衣卫再次奏报谳词(审讯所得供状),尽管仍没有捞出大鱼,只是多了几条小鱼虫时,他还是画了朱批,下旨将逆犯全部处死。

  当赵王的“粉丝”在北京西市掉了脑袋,赵王高燧闻讯,却关起府门,连呼庆幸。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他岂止湿鞋,他简直是落进粪坑里,一身臭浆,居然洗干净了,全身而退,没有受到牵连。这当然全拜父皇所赐,是老父亲保护了他,也赖长兄皇太子替他维持。不然削爵废罢之祸,其可免乎?!
  高燧经过这一番挫折,从此“益敛戢”,不敢对皇位再存丝毫侈想了。
  黄俨在这件大案中,为保护赵王、护佑其同类,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这场内外勾结、试图谋害“圣躬”的宫廷政变,没有在内廷引发残酷的大杀戮,一如永乐朝中前期所经历的,这既有太监黄俨的调护之功,也表明到了永乐晚年,经过多年的深耕,宦官势力盘根错节,相互借重、荫护,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稳固的程度,即便朱棣本人也无法摧枯拉朽般将其一击捣毁了。好比赵王高燧,他之所以逃脱惩罚,毕竟他是皇子,皇帝、皇太子都要保他;然而此案中另一个陷得很深的人物:太监杨庆,也没有因为他养子是谋逆案的主谋而受到太大的波及,只稍微沉寂了一段时间,依旧风生水起,正是这一状况的很好体现(杨庆事迹,详见下一章)。

  常山护卫指挥孟贤等很快被处决,次月的第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
  在古人看来,日食是上天对政事失宜的非常严重的警告,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一次政变危机之后。一般情况下,朝廷都要命百官“修省”,即结合本职工作,认真检讨过失,好挽回天意。而在永乐末年,在群臣眼里,最为不当的政治举措,就是持续的对朔北用兵了。然而朱棣听不进不同意见,即便是户部尚书夏原吉这样的老臣,稍有劝诫,他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所以无人敢于公开谏诤。日食这样重大的灾异,也仅仅让朱棣在北京多呆了一个月,七月初,他再一次冒着酷暑,率领大军,亲征漠北。

  这又是一次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而得不偿失的用兵。明军在塞外艰苦游行了一大圈,在十一月回到北京。朱棣对此并不满意,他在第二年夏天,再次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出兵塞外,这一回他就死在了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
  朱棣的遗体被运回关内,由皇太孙朱瞻基迎接至京,皇太子一边安排大丧,一边在灵前即位,他就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
  黄俨的末日终于到了,朱高炽此时不必再小心地隐藏自己的喜与憎了,他马上下旨逮捕黄俨、江保等人,甚至没有经过审判,就将这些多年来折磨他的政治对手给杀死了。
  对于黄、江二人之死,明朝国史没有记载,王世贞《中官考》载曰:“太子即位,俨、保皆伏诛。”而朝鲜《世宗实录》据随天使而来的头目黄哲告称,说“黄俨死后,被斩棺之罪,妻与奴婢没入为公贱(即官府的奴隶)”。如果此说为真,则黄俨在朱高炽即位前已死(不排除是自杀),仁宗为了泄愤,将他的尸体从棺材里揪出来再杀一遍,同时将他的老婆和家人都没官为奴。(本章终)
  日期:2014-01-09 15:00:20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一 群阉从龙(1)
  首先要把“太监”这个词说清楚。
  太监这个词出现很早,大约在北魏时就有了,据研究,魏宫里的太监,不是阉官,而是宫女,是宫中女官。后来这个官称,断断续续被沿用着,元代的太监,等于说“大监”,是某监的长官,如秘书监有太监,还有少监、监丞等官,皆非宦官,而是世家子弟。
  明初的宦官机构称内使监,是内官监的前身,后来陆续增设了许多监,如司礼监、御马监、御用监等,形成内府“二十四监”的雏形,但监的头头不叫太监,而叫监令,下面是监丞。直到洪武十七年,在重新更定宦官官制时,监的主官才改称太监,副官为少监、监丞,从而成为定制。
  一个“太”字入官衔,真真了不得!您数数,挂“太”字衔的都是啥官?往大了说,太上老君、太上皇、太子、太师、太傅、太子太保……;往小了说,搁知府哪儿,还叫太守,再往下,百里侯(知县)就不敢以“太”字入衔了。而民间的狠人、牛人、大财主,下人都尊称太爷、老太爷……可见宦官做到太监,不是白瞎滴!

  太监,按官制,是正四品的内官,相当于地方上大郡的知府。至少在永乐时期,能做到太监,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人在内廷混了几十年,还熬不到太监做。可打宣德开始,太监就多起来,许多宦官多年媳妇熬成婆,数年间超升太监,举不胜举。
  有一种广为人熟知的说法,称朱棣在建文四年“举兵直赴南京,不复为归计”,是因为得到建文宫宦官密泄的情报。而大兵既入城,天下大定,“内官言功不已”,太宗文皇帝朱棣不知道该怎么办(“文庙患之”),于是派其中有勇有谋者都到边藩镇守,假以大权,赐公侯服,其地位甚至在侯伯等勋臣之上(见姜清《姜氏秘史》)。
  事实并非如此。前文讲到,朱棣入京后,许多建文朝旧阉经过重新甄别后上岗,恢复了职位,有的还得到重用,我们举出的例子有赵琮、沐敬、姚铎等人。尤其是沐敬,做到内官监太监的高位,皇帝北征不还,昔日的旧臣都不敢谏,唯他一人敢于进言,大捋虎须而不死,还得到“吾家养人皆如此,何忧不治”的高度评价,已经“难能可贵”的奇例了。
  然而朱棣是一个比曹操还多疑的人,他怎会将天下兵权交到那些本就缺乏忠诚的投降宦官手里?真正在永乐朝掌握边方大权的,是出身燕府、相当于“家生子”的亲近阉奴们。
  当燕王朱棣登上天子之位,随他打天下的造反信徒们个个攀上龙庭的大柱,这叫攀龙附凤,也叫从龙登天;或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又喻之为鲤鱼跳龙门。总之,中国话里,类似的词汇非常多,够得分,不患不均!
  日期:2014-01-09 15:00:46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一 群阉从龙(1)
  首先要把“太监”这个词说清楚。
  太监这个词出现很早,大约在北魏时就有了,据研究,魏宫里的太监,不是阉官,而是宫女,是宫中女官。后来这个官称,断断续续被沿用着,元代的太监,等于说“大监”,是某监的长官,如秘书监有太监,还有少监、监丞等官,皆非宦官,而是世家子弟。

  明初的宦官机构称内使监,是内官监的前身,后来陆续增设了许多监,如司礼监、御马监、御用监等,形成内府“二十四监”的雏形,但监的头头不叫太监,而叫监令,下面是监丞。直到洪武十七年,在重新更定宦官官制时,监的主官才改称太监,副官为少监、监丞,从而成为定制。
  一个“太”字入官衔,真真了不得!您数数,挂“太”字衔的都是啥官?往大了说,太上老君、太上皇、太子、太师、太傅、太子太保……;往小了说,搁知府哪儿,还叫太守,再往下,百里侯(知县)就不敢以“太”字入衔了。而民间的狠人、牛人、大财主,下人都尊称太爷、老太爷……可见宦官做到太监,不是白瞎滴!
  太监,按官制,是正四品的内官,相当于地方上大郡的知府。至少在永乐时期,能做到太监,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人在内廷混了几十年,还熬不到太监做。可打宣德开始,太监就多起来,许多宦官多年媳妇熬成婆,数年间超升太监,举不胜举。
  有一种广为人熟知的说法,称朱棣在建文四年“举兵直赴南京,不复为归计”,是因为得到建文宫宦官密泄的情报。而大兵既入城,天下大定,“内官言功不已”,太宗文皇帝朱棣不知道该怎么办(“文庙患之”),于是派其中有勇有谋者都到边藩镇守,假以大权,赐公侯服,其地位甚至在侯伯等勋臣之上(见姜清《姜氏秘史》)。
  事实并非如此。前文讲到,朱棣入京后,许多建文朝旧阉经过重新甄别后上岗,恢复了职位,有的还得到重用,我们举出的例子有赵琮、沐敬、姚铎等人。尤其是沐敬,做到内官监太监的高位,皇帝北征不还,昔日的旧臣都不敢谏,唯他一人敢于进言,大捋虎须而不死,还得到“吾家养人皆如此,何忧不治”的高度评价,已经“难能可贵”的奇例了。
  然而朱棣是一个比曹操还多疑的人,他怎会将天下兵权交到那些本就缺乏忠诚的投降宦官手里?真正在永乐朝掌握边方大权的,是出身燕府、相当于“家生子”的亲近阉奴们。

  当燕王朱棣登上天子之位,随他打天下的造反信徒们个个攀上龙庭的大柱,这叫攀龙附凤,也叫从龙登天;或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又喻之为鲤鱼跳龙门。总之,中国话里,类似的词汇非常多,够得分,不患不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