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31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06 08:50:28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九 身败名裂(4)
  上回说到朱棣接受黄俨的建议,将对内臣的打击加以控制,使得在永乐在位的倒数第二年,避免了再一次发生宫中大屠杀,黄俨也算有功于其同类了——

  谋反案的歃血为盟者很快全数就逮,无一漏网。许多人被蒙头盖脸戴上全套重镣,还犹在梦中未醒,其实他们不应想不到,做得正熟的黄粱美梦不总是这样突如其来破灭的吗?
  朱棣拖着病体,驾临右顺门(今故宫熙和门),他把皇太子、赵王、公侯伯、都督、尚书及内阁学士等朝廷高官都召来,要亲审罪人。
  高正伪造的遗诏在皇帝手里都捏皱了,可他仍看了又看,还不时冷笑,门里门外,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听得见自己沉浊的呼吸声,仿佛空气也被添加了凝固剂,不再流动了。孟贤等人戴着手铐脚镣跪在门下,朱棣严厉的眼光如刀芒一般从他们头上扫过。这些罪囚都是参与谋逆的外卫军官,而所有在内勾连串通的宦官,包括杨庆养子在内,已经被处决了。
  黄俨站立在皇帝的右侧稍下,御座两侧分立着皇太子和赵王,再下是勋戚及文武重臣。两旁数百名武士枪戟林立,在炽热的阳光下反射着炫目的亮光。
  “给赵王,请他自己看!”朱棣将诏书递给黄俨,厉声道。
  赵王高燧就站在父皇身边,可父皇却不瞟他一眼,还把伪诏甩给黄俨,而不是直接交给他,父皇从未这样疏远、冷淡和严厉过。高燧又惊又怕,僵硬地接过诏书,一行行地读下去,伪诏上字字都如针尖,扎着他的手指;尤其是当他读到那些该死的家伙意图废掉太子,立他本人为帝时,他脸色变得像一张白纸,双腿上的筋束好像被一股强力反向扭转过来,抽搐不已。
  他虽然并未预闻孟贤等人的逆谋,但他明白,参与政变的军人都是他护卫的军官,政变又以拥立他为目标,而且孟指挥还是他相识的,常往他府中走动,他平时言语不慎,经常议论朝政,讲一些对朝廷、对皇太子不满的话,这些没深没浅、大逆不道的话,他都记不得讲过多少,对什么人讲过,现在想起来,后怕得浑身颤抖。
  这真是稀饭糊在袖子上,不是鼻涕也是鼻涕了!
  高燧的神智渐渐迷离混乱,他顾不上别的,连连挤眉努眼,向黄俨求救。
  哪知他把眼睛往上一瞄,却正好与父皇望过来的目光碰上,高燧心里有鬼,他哪里迎受得起,当时一身大汗就淌了下来。
  “这件事是你做的么?”朱棣问道。
  这一问恍如五雷轰顶,高燧像个充气的假人,顿觉下气泄露,双膝一软,便瘫倒一般跪了下来,伏在地上,觳觫颤栗——他没想到自己竟是这般没用,连一个辩解的字都说不出来。
  其实黄俨内心也非常着急,但因为事发突然,他搞不清赵王跟此事的牵涉到底有多深,又无暇亲自找赵王求证;在拷打杨庆养子等内臣时,他反复追问,虽然没有口供直接指向三皇子,但他却有一个很不好的预感,因为他愈是问,愈不能无疑于赵王。他在心里暗怪高燧太糊涂,怎么掺和到这种烂事上!
  此刻当皇帝与赵王父子当面对质,他悚然猛醒到,假若赵王真是孟贤一伙的背后主谋,今日算休矣,自己还是和他保持距离,莫要多言的为是。
  黄俨与赵王这一对师徒各怀鬼胎,都一时无语,当下便冷了场。倒是皇太子高炽忽然开口了。太子一直很安静地站在父皇身旁,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他与父皇同为这起破获的谋逆案的谋杀对象,他前所未有的独自与父皇共患难了——下,他作为皇太子的姿态从未如此雄杰突出过,他朱高炽站在永乐皇帝的身旁,就没有比他更合适的入选了!
  显然朱棣也切实地感受到这一点,当太子照例未开口,先振衣清嗓——这在过去,被他视作迂腐迟缓——他突然觉得太子的举止是那样的舒缓凝重,充满人君之体,相形之下,那个自小被他娇惯透了的三儿子,简直就是一个不争气的、无用的纨绔子弟。所以,当皇太子倾转过身,举袂朝上,将要发言时,老皇帝的眼睛里竟是充满了柔情和期待。
  日期:2014-01-07 09:29:05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九 身败名裂(5)
  上回说到赵王高燧在父皇的严厉责问下,异常惶恐,失去了自辩的能力,此时皇太子朱高炽开口说话了——
  “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逆谋。”
  所有人都听清了,皇太子没有落井下石;作为兄长,在弟弟身处危难时,朱高炽选择了为之开脱求情。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黄俨在内,对此案是否为高燧主使,本不能无疑;即便高燧没有在幕后指使,至少他也做过鼓励或暗示,否则孟贤等人凭什么甘冒身家性命的风险去捧他的角儿?没有人相信心高气傲的三皇子是清白的。但事实归事实,如果这时太子高炽请求彻查此案,严究幕后指使,虽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但人们将很自然地怀疑,太子是欲借大案以施报复之计,除掉自己的亲弟弟——即便这个弟弟从未尊重过他,这也是不符合道德的标准的,特别是对于一位储君。

  然而,皇太子开口便为赵王辩解,他不是从皇太子、国家储副,或逆案受害者的立场,而是从亲大哥的立场,他义无反顾、毫无怀疑地选择相信和支持三弟。
  皇太子的沉稳大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储君的大体,于此彰显无遗;五月炽烈的阳光从右顺门东斜射进来,在朱高炽胖大的身形上加染了许多层精彩的光晕,而那位标准的小伙子赵王高燧,却龟缩为一只可怜的小老鼠。
  朱棣对皇太子的姿态非常满意,他假作沉吟,强忍住一阵从肺的深处直冲上来的剧咳,然后缓缓站了起来,对司礼监太监黄俨道:“这是十恶不赦的逆案,当由在廷文武重臣与三法司会问,务必揪出主使与同党。你且留这儿监着。”
  (注:明清的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
  明代制度,凡大政事,多由群臣在内廷集议;谋反大案的审理,也属大政之一。皇帝下旨,令文武群臣与三法司主官一起,在内廷当众鞫问,司礼太监黄俨不参与审理,他的职责是“代圣”监审,即作为皇帝的耳目,监督审讯的所有环节及过程,并向皇帝做出报告。
  于是廷臣以英国公张辅领衔,会同内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以及勋臣、都督等武官,各部院衙门尚书、都御史等文官,一起参与对案件的审讯。其实,审案子是法司的事,讲究的是专业,而不是人多口杂的热闹,大臣们集讯,不求他们提供专业性意见,主要是让他们一起商量,就这个大案如何审,定出大的方向,至于“审讯作业”,不过走流程而已——毕竟这是谋逆大案,关系到皇帝与太子兄弟,非同小可,谁也不敢马虎。

  日期:2014-01-07 09:34:41
  张辅爵位最高,众人便公推他为召集人,一齐来到午门外的棕棚下,先商量出一个章程。皇太子的态度事实上已经给审讯定下了基调:此案为下人所为,与赵王无关——尽管赵王殿下是谋逆者拥戴的对象,如果谋反成功,他还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大家商量定了,张辅便客气地询问黄太监的意见。黄俨是高燧一党,自然赞同,他把胸脯一拔,道:“先生们说的是,皆秉于公心,万岁爷也正是此意。咱家敢拿全族老少作保,三王爷绝不知情!”
  皇帝派来的监审太监既然拿自家性命来为犯罪嫌疑人作保,哪还说个屁呀!案子还没审,先把最大的主谋嫌疑给排除了,众人心知肚明,这就是个糊涂案,而且必须糊涂审。
  案子很快审结,次日由张辅领衔进奏,称孟贤、王射成等所犯大逆,证据确凿,当并寘极刑,并籍没其家(抄没家产)。
  朱棣看了奏章,立即批示,将各犯家产即日籍没,王射成以天象诱人,先行诛之。但对孟贤等犯所供,他仍觉未尽,遂命锦衣卫再施重刑“穷鞫”“研治”,他特别加了一笔:“毋令遽死。”既要撬开孟贤的嘴,让他供出更多的同谋,还不能便宜他,让他先翘辫子了。
  大臣们脱了身,可事摊到锦衣卫,却让该卫堂官们犯难了:孟贤等人把该供的都供了,还要供出谁?犯人架不住严刑,肯定会发疯地胡撕乱咬,如果把不该沾边的赵王爷再供出来,那可怎么好?锦衣卫的头头们只好去找黄俨讨教,并探询圣意何在?
  不单锦衣卫,赵王坐在府中,也是如坐针毡,不停地派人找黄俨,询问案件的审理情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