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30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03 09:35:14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九 身败名裂(2)
  上回说到一小撮狂人聚集起来,试图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推翻永乐皇帝,拥立三皇子赵王为帝——
  然而,这一帮为了富贵而凑在一起的亡命之徒,亦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而遭到失败。此非天幸乎?否则啊,那威风一世、以圣明自居的永乐皇帝将不免于隋炀帝一样被弑的可悲下场了。
  此案的经过已在《明宫闹鬼》第三章《三雄争嗣》做过记述,此处从略,兹述其梗要: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已经60多岁的朱棣突感身体不豫,病情非常沉重,有不起之势。这促发了一个小人物关于“易主”的神思。护卫指挥孟贤与赵王的关系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想来他冒着身家性命去力顶赵王爷,如果不是经常出入王府,与赵王较为熟悉,似乎难以想象。

  赵王高燧又不是大歌星,哪有不认识的铁杆粉丝——还要不怕死的——去追他呢?
  但希图骤然大富贵的孟贤,毕竟只是一介武夫,只拥一双空拳,要干那样翻覆天地的大事,要做掉的还不是晋惠帝那样的痴子皇帝,他凭什么有如此信心与勇气?
  当逆谋败露之后,我们看到,还真有不少人加入了孟贤的谋反传销。这些人也都不是乡愚野老,笨呼呼地就忽悠上当了;他们多数都在京城做官,西市杀头是京师一景,这些京油子们都看惯了的,怎么也算见过一些世面,总不至颟顸到把灭族之祸当作儿戏来耍吧。
  而事实是,这些人一被孟贤说项,马上心悦诚服地加入进来。好比兴州后屯卫的老军高正,他只是一名“资深列兵”,但长于文字,伪造的遗诏就出自他的手笔,我怀疑此人并非兵户出身,而是刀笔吏、落魄书生一类的人物,因为犯了重罪,被罚为世代为军(即充军,高正所属的兴州后屯卫在北直隶三河县,属于北平行都司)。
  他一听说有这等好事,感觉这门造反生意靠谱,虽然本钱大(失败了要掉脑袋),但获利也是巨万,好处还可以世代传家。
  是好事就不能独吞,要与家人分享,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为了多拉一些人手,高正便把此事偷偷告诉了他外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

  总旗是卫所低级武官,地位在百户之下。王瑜也是赵王护卫,但他并不知道本卫指挥孟贤的造反企图,可见孟贤虽然为常山中护卫最高指挥官,但本卫下层军官均不预谋逆之事,也就是说,孟贤起事时能够调动的兵马应该非常有限。他起义成功的关键,全在于由宦官进毒,毒死皇帝,然后趁乱发出伪诏,废太子,扶赵王。他希盼着皇帝老儿一死,群龙无首,赵王往金銮殿上一坐,百官只好顺从臣服。

  他这倒不是完全在发梦天,二十多年后,内廷发生“夺门之变”,入朝的百官陡然见宝座上坐着的皇帝不是景泰帝,却换作了废帝英宗时,并无人抗争,全都默默地接受了。孟贤希望看到的,正是这一幕。
  日期:2014-01-05 10:47:59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九 身败名裂(3)
  上回说到一些希图骤贵的中下级武官加入到造反的狂欢中去——
  可见此案虽然要借助外朝兵马,但其真正的枢纽,亦即在决定成败的诸因素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仍是内廷宦官。要杀死皇帝,废掉太子,拥护赵王的,其实主要是内宫权力骎骎而大的阉奴们。
  这些年来,虽然永乐皇帝赋予了宦官们很大的权利,但他对宦官们的控驭也十分严厉,包括许多潜邸出身的亲信宦官,一旦得罪,以前的功劳全作了废,均难免齑粉的下场(详见下章);他还在宫里数度大开杀戒,血洗宫墙,杀死大批的无辜,幸存者们虽然一时逃出生天,但终日凄惶,不知将死在何地。
  在大明王朝的新宫里,酝酿许久的反抗情绪,终于要爆发了。
  参与密谋的宦官宫人们期望杀死暴君,既是为了舒一口气,给不计其数的被害者报复,也为了将来日子好过一些。伴君如伴虎的苦头,他们算是尝够啦!他们之所以计划废掉皇太子,并非太子对他们多么不好,这与个人恩怨或人情无关,仅仅因为皇太子是法定的继承人,叛逆者杀死他的老爸,必须连带处理掉他的继承人,否则便洗脱不掉“谋大逆”的罪名;而只有拥立本无大位无缘的赵王,才能为他们的行为找到合法的依据,从而最终从弑逆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所以,杀死朱棣,则杀死朱高炽是必须滴!而从被弑者的子与弟(而不是另择一位远房亲戚,甚或一位异姓)中重新扶立一位继任者,也是必须滴!我们可以从无数的宫廷政变中找到相似的例子。
  然而被串烧入伙的王瑜,他虽然也是赵王护卫的在编武官,但他并不愿意拼了一家性命去保赵王登基,亲娘舅跟他讲入伙的好处时,他略略劝了一句:“娘舅哇,这可是灭族之计啊!”但见高正一副痴迷不悟的样子,便不再多言,而是沉住气,细细地听,掌握了造反者的全盘计划,然后一转身,他就跑到宫里“告变”去了。
  朱棣在病榻之上惊悉这个惊天秘闻,气得七窍生烟,并且感到深深的耻辱,这是对他圣明形象的公然蹂躏!自古以来,被政变推翻或差一点被推翻的,不都是暴君加昏君吗?圣明仁德之君总是寿与天齐、安享天下的!他仿佛屌间的屁帘儿被人吹撩起来了,露出他这么多年来用尽心力营造的盛世明君的形象,不由得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展开全宫、全城的大搜捕,将那些“预备功臣”从梦中揪醒转来。

  盛宴顿时变为苦刑!
  日期:2014-01-05 11:39:05
  当黄俨听到宫里宫外联合造反,欲辅赵王登基的消息后,也是大吃一惊。他不太相信赵王高燧是这件谋逆大案的主谋,依他对高燧的了解,他没有这样的气魄——三皇子有的是气,然而这些气全化作怨怼之气,通过发牢骚宣泄掉了,所余底气并不太多;而且,如果他要做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以子弑父的事,不可能不和自己商量。
  想到这里,黄太监的心甫定了定,但他马上想到杨庆之子是案首主谋,还不知道要将多少宫人牵累进来。当王瑜告变的消息像冬日的朔风一般在宫中呼啸流走之时,全宫一片哗然,都觉得一场更为惨烈的搜捕与屠杀就在眼前!许多人跑到找黄俨求情,希望他想办法,使天子暴怒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黄俨深感有理,因为宫中之人的利益关系,就像螃蟹一样互相钳夹纠葛在一起,抓起一个,必然带出一大串,等大案铸成,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遭殃,甚至累及自己都说不定。而且他听说,皇帝御前的近侍宦官与宫人已经全部被作为怀疑对象被捕了,大狱之中,严刑之下,还不知他们要怎么乱咬呢!
  因此他马上进见皇帝,请求立刻处斩杨庆之子,以定全宫人心。他说,预案者只是杨庆养子等少数几个人,他们因为不满圣明,阴谋弑逆,多数人不仅不知情,也绝不敢预谋,就是杨庆,他人在南京,肯定也不了解内情。如果严刑拷问,广泛株连,必然使人心扰扰,反与圣躬不利。他知道皇帝爱面子,特别指出,就算杨庆之子在宫内纠集了一些胆大妄为之人,也应该外宽内紧地暗查,大内禁苑,岂是大施网罗之地?他还以身家性命力保此事与赵王无涉,他说,都是外边人不服皇太子,又妄图富贵,所以才造此孽,望万岁爷明察!

  总之黄俨说了许多,中心意旨不过为三:为赵王脱罪;对宫人采取微创手术,不可扩大化;而将严追、打击的矛头往外转移,对准外朝官员。
  皇帝披着衣服,坐在床榻上,听黄俨的“忠言”,喘着很重很浊的粗气,一言不发。他是气得要发昏了,眼前一阵阵发黑,在喝了许多水,换了许多条裹头的凉帕子后,才气急而促地说道:“你去审,你去审,一定要他供出主谋。我的身边,还有皇太子的宫里,决不可留下一个逆徒。”
  黄俨听皇上将杨庆之子的审讯权交给自己,心里有了把握,忙叩个头,并不忘说:“谢万岁爷,万岁爷圣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