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
第32节

作者: 秦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2-28 09:17:44
  谢谢朋友们,第六章控制不好,有十万来字,其实可单独出来。
  第六章 弟弟(31)
  第四封信(2)
  政府派数十辆警车现场警戒,数百名丨警丨察分散在东西南北若干个位置,他们只维持秩序,并无什么行动,斜对面的一栋楼中,设置着政府的临时指挥部。丨警丨察也没有办法,有些事情他们并不知来龙去脉,更或许,他们的兄弟姐妹就在其中,所以,有些丨警丨察上喷涂的标志明显是外地的,此时,要斩断人们最擅长的人情了。
  厂区大门上,挂着数十面白色的横幅,写着黑色的大字。歪歪扭扭,并不是出自书法家之手,明显是厂里的工人写的。其中一面写着“切实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个写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还有一面写着“保卫国有资产非法流失,拒绝腐败。”最上面一面写着“企业发展要改制,保障职工权益是前提。”

  大门立柱和墙面上,贴着白纸黑字或者黄纸黑字的大字报,诉说着工人们的想法。
  事情源于半个月前,刚过罢国庆节,还沉浸在伟大祖国建国51周年喜悦之中的工人,突然接到通知,工厂要改制,人事财务全部冻结,厂子被香港某大集团公司收购,政府已经签订了协议。这几年,纺织厂效益不好,早已不是政府的香饽饽了,成为随时准备丢弃的包袱。政府对厂子没了感情,工人有啊,这里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美好或者不算太美好,但总是幸福的回忆,因为回忆总是幸福的。政府回答说,他们的目的是为员工着想,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将厂生产区卖给香港某集团公司,生活福利区由本厂继续管理。近期为改制交接阶段。香港方面提出,第一、所有工长以上的干部分配3.8万员的转制费,而工人一分没有。第二、原西北国棉一厂工龄厂龄全部不计,所有员工的工龄厂龄为零年。工人医疗养老无着落。第三、原定工龄满十年工人全部签永久合同,改为全部签三年,按临时工待遇。之后由资方续签。第四、买断工龄的话,一年工龄只给600元。我的母亲,工作快二十年了,才能得到一万元出头。第五、工资下调,每人下调10%。厂里贴出通知,本月工资未到位,暂不发。第六、福利区归原工厂管理,开始收取物业费,每月每平方米1毛钱。按市场价收暖气费,每平方3.15元/月。我去过几次现场,一位满头花白的老太太指着旁边崭新的体育馆说:“进去一次5块钱,两个小时,可以打篮球,打乒乓球,健身,平时去的都是领导。我们一个月退休金500块钱,那五块钱还不如买几斤菜呢。”

  这些条件,让工人感觉被踢了出来,无依无靠,他们提出了异议。24日是厂方原定给答复的日子,从早上8点开始,工人和家属陆续集中到厂门口,等待答复,但厂方迟迟未露面,工人就将厂门封闭,人员只出不进,设备陆续停工,至11点,已全部停下来。24日那天尚未下雨,天气晴好,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马路的中央,三三两两头戴白帽的纺织女工席地而坐,交通全部中断,警方封闭了两边路口。我看见,一个丨警丨察悠闲的坐在警车里吃冰棍。爷爷说,动静没有他刚工作时面对资本家闹腾的大,毕竟是新社会了吗,说句实话,那时的资本家还不算太坏,尚有良心。

  日期:2013-03-03 20:39:45
  谢谢朋友们。这几部分是我亲见的纺织厂工人们的行动。
  第六章 弟弟(32)
  第四封信(3)
  生活区里,日子依旧平稳有序地过着,菜市场依然人来人往,小吃摊依然红红火火,学校依然传出读书声,依然有几个老人,围坐在梧桐树下打瞌睡,晒太阳,读报纸,侃大山。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人群中对着墙壁打乒乓球。小区露天健身器材上,两个女孩在荡秋千,她们是欢乐的,大人有天大的苦痛,都不会传导到她们身上。地上满是报纸和广告彩页,一个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穿灰旧工作服的老人提着蛇皮袋子,在拣拾。小区的一个音像店里,正传出郑智化的《水手》,“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痕迹;”“他们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声音开的极大。我伫立静听一会,觉得鼻子酸酸的。我更喜欢听郑智化的《星星点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用一点点光温暖孩子的心。”希望还在,孩子还在没有忧愁的生长。

  自那天起,已过去5天,无论白天黑夜,始终有人站在大街上,工人们按照倒班的作息时间组织这项维权活动,白发的老人,垂髫的孩子混杂在其中,为亲人助威。路过的行人也驻足围观。这个时节,晚上已经很冷,我的心里很冷。国企没有发展动力,机制体制均存在问题,国有资产改革,资产重组,是救活企业的方法,对工厂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或许下岗了,更能激发出潜能,走出一条更有色彩的道路,工人还想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吃饭问题。这个过程如何能让工人理解,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是有关部门要思考的。

  时至今日,并没有人理我的这些亲人,我的这些邻居,我的这些兄弟姐妹。这些事情,我们只是在信件中讨论,所有公开媒体的新闻中,寻不到踪影,无一点气息。我给本地一家有名的民营报纸打电话,这家报纸素以关注民生而出名,但并没有人来采访,更不见报道,或许来采访了,但是报纸还要空间生存下去,他们不敢说真话,他们也要吃饭。如果一个国家,只能说好的东西,表面上歌舞升平,一派祥和,那坏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肆无忌惮。整个国家就形成一种虚假的作风,表面的所谓和谐,实则蝇营狗苟,像个内部腐烂的苹果,外面大多地方光鲜亮丽,只有一两个溃疡疤痕,倘若切开,只有往垃圾桶扔得价值了。

  九十年代中期的改革中,国棉一厂就有很多纺织工人下岗了,十个人,能走三个。有些人自愿离去,他们已找到新的工作,或者一直没把工作当回事,在外跑,趁此机会,拿些钱走人。更多的人并不是自愿,就考试,排名,打分,投票,各种方式都在利用。有些人,工作极其的认真负责,可惜不会人际关系,只有下岗走人的份了。情商,也是人能力的一方面,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或者执法不规范的地方,情商胜过智商,胜过付出汗水的劳动,胜过满腹的知识。

  下岗工人,主要是女工,被无情的抛弃到社会中去,如同扔一片片用过的抹布。她们命运各异。刚开始,大多数人去做生意。生意有大有小。我家的楼下,我叫他们李哥和何姐,两口子都买断工龄,他们工作早,何姐16岁,李哥18岁就工作了,买断时工龄都是12年,那时的补偿款是一年两千,每人的买断补偿是2.4万元。何姐很漂亮,身材瘦高,瓜子脸,皮肤白嫩。李哥浓眉大眼,胖呼呼的样子。他们的女儿小文刚6岁,上小学一年级。他们把孩子交给父母,雄心勃勃投入商海,准备大干一场。两人先是接手了两站远的食为天酒店,投入4.8万元全部的买断补偿和多年的积蓄,凑够10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