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那些年的摇滚老炮们》
第31节

作者: 蚊子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2-02 11:41:16
  张楚在90年后创作出很多到现在来说还是非常经典的作品,比如《姐姐》、《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上帝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蚂蚁、蚂蚁》、《厕所和床》,其中除《姐姐》在91年就被收录在《中国火I》专辑中外,其他几首均被收录在94年发行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专辑中,这张专辑也是张楚的作品中最受推崇、对乐迷来说最经典的一张,和他的早期作品来比,这期间他创作的作品已经是成熟作品了,当然,也不能说他的早期作品不成熟,这就好比是一颗苹果树,在果实还是翠绿的时候,几个果实个头大的就是早期作品,可能吃起来口感不佳,但是个头大,能吸引人。成熟的作品就好比在果实成熟的季节里长得格外饱满、色泽红艳的果实,吃起来香甜可口,味美多汁,落实到音乐上就是更多程度地照顾了听众的感受,所以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喜爱。笔者觉得,无论音乐还是诗歌、小说、画作、剧作之类的艺术创作,似乎总逃不离这个怪圈,一开始创作出来的作品青涩,受众的共鸣度不高,之后就进入了作品成熟期和创作高峰期,再然后就进入到了一个道路选择期,这决定这你在这条艺术道路的最终走向,走得好了,继续成创作出迎合市场的作品,走得不好就泯然众人,走的歪了就会被当做异类,林林总总,似乎不外乎这三种结果。搁在早期摇滚乐这个圈子里,似乎依然能有市场的只有崔健和汪峰这俩人了,其实老崔从他第四盘专辑已经就卖的不好了,只不过他精力旺盛,意志坚决,而且风格也有不少变化,爵士、朋克、说唱都有很大尝试,还跨界导演、出书,过得很充实。汪峰呢,离开鲍家街43号乐队,凭着自己的创作才华和商业嗅觉并伴随着那些持续不断的香艳绯闻依然很有卖点,音乐风格偏重于布鲁斯和蓝调更趋于流行乐了,还被几个乐评人不无嘲讽般地誉为新时代摇滚乐的新爹。张楚就属于那第三类人了,自己把自己带进了死胡同里,被人当成了异类,其实第三张专辑总体来说艺术水准还是不错的,但是市场并不买账,其实主要是这张专辑那种民谣风格变少了,而且歌词更加难以捉摸,听众试图去解读张楚到底要说些什么,结果是造成了更深的误解,这张专辑带给张楚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批评,被那些粉丝、乐迷捧得高高的张楚被摔得生疼,而此时又发生了张楚和崔健交恶的事件,崔健在公开场合质疑张楚的作品来路不明,而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张楚和他的多年老友伊沙的断交,一时间张楚狼狈不堪。

  日期:2015-02-02 22:50:33
  96年6月下旬,老崔在哈尔滨冰球馆的演唱会结束后接受了一个诗人兼记者的采访,在必要的恭维后,该记者提到了伊沙曾写过的一片关于他的音乐评论,有几句不是很客气的看法,因为他之前在某个公开场合曾提到过他很欣赏这个写文章的人,但没成想自己所欣赏的人竟然批评自己起来毫不客气,老崔听后勃然大怒,质问该记者为什么伊沙批评自己毫不客气而不去一直帮张楚写词的张楚,意思是我自己的作品你想咋说就咋说,轮到和你关系好的张楚,你帮他写过好几篇捧他的文章,还帮他填词,自然不舍得去批评张楚了。这件事很快就见了报,也不知伊沙是看的报纸才知道的这事还是听他这个诗人兼记者的朋友说的,伊沙觉得怎可以说都是他帮张楚写的歌词呢?压根没有的事啊,伊沙然后就撰文澄清这个事,态度也不是很好。后来到了97年的9月13日,在三个人论战的主战场《音乐生活报》上同时出现了崔健和张楚写的短文,大意是崔健认识到自己的口不择言,伤害到了张楚,张楚的意思是当初在北师大时确实有那个几个作品是7个人一块研究才搞出来的歌,给了崔健一个大台阶下去了。同时张楚还说伊沙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意思是想出名用不着靠这么下作的炒作,太不负责任。伊沙的愤怒可想而知,于是在98年初,伊沙发表了那篇轰动一时的《与小人绝交书》,里面把张楚完全描绘成一个忘恩负义,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重色轻友的小人,伊沙在文中的措辞极其强烈,极尽了冷嘲热讽,就连他当初为捧张楚而写的两篇文章中自己曾提到的张楚的闪光点也一一推翻,重新论证。可见伊沙当时的愤怒之情。笔者如果不是全部看完了伊沙在以前写的捧张楚的文章,或许还以为伊沙真是那种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炒作自己出名的那种人,其实那两篇文章能看得出来,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那种很熟稔的老友,当初也确实帮过张楚不少的忙,张楚那时候也不是那种不知感恩图报的人。抛开事件的复杂人性,笔者倒是真的认为张楚当初在北师大的那两年多的时间里,伊沙和他的朋友们、室友们真的是被张楚的诗和唱的才华打动的,都是自发地、不求回报地主动帮助张楚,那种奇货可居、情感投资的想法或许在那个年代,在这群年轻的、卓尔不群的中文系才子中概念并不很清晰,至少笔者相信,人性总是善的一面多些。伊沙在发表此文后的第二个晚上接到了张楚的电话,慢吞吞的声音饱含着歉意,说他身在娱乐圈,身不由己,伊沙还是忿忿不平地指责他滴水之恩不求涌泉相报,但至少滴水之恩能滴水相报,语气极不耐烦,后来干脆挂了电话,俩人从此绝交。08年,伊沙还以两人之间的故事作为蓝本写了本名为《黄金在天上》的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以张楚为原型的,当然主人公的形象不会有多么高大。11年的某个晚上,伊沙接到了张楚打来的电话,聊了五分钟后两人冰释了前嫌,但应该不会重修旧好了,彼时的张楚43岁,伊沙45岁。一晃十二年,2000年离开北京的张楚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安的某个地方隐居,好多人都找不到他。2000年的时候伊沙在西安外语学院当老师,也一直在西安,期间他们之间几个共同的朋友如蒋涛等人多次给两人制造了碰面的机会,甚至吃饭也让他们挨着座,伊沙的态度依然很冷淡,就像是鲁迅的那句话——一个也不原谅。11年的时候,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也就都释然了。张楚在数次接受采访时都被问到过与伊沙绝交的事,张楚说没有的事,都是别人说的,他和伊沙现在还是好朋友。两个诗人还是和好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