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10节作者:
苕木匠 日期:2007-4-9 15:09:50
四、孔丘乱世编教材
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日落西山,周公建立起来的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国家制度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没有谁还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诸侯国内部也是大夫主政,甚至于陪臣坐庄。
乱了,乱了,全乱了。
乱世中有三个诸侯国鹤立鸡群。这三国就是晋国、齐国和楚国。而曾经为周王室制定规则的周公的封国鲁国却是危机四伏,只能够看这三个大国的脸色行事。在昭公七年的时候,甚至于发生了一件让鲁国国君及全体国民感到十分羞辱的外交事件。
当时的楚灵王建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建筑——章华台,并想搞一个落成典礼,请各国诸侯来开开眼界,以此炫耀炫耀。鲁昭公当然也在被邀请之列,他就带了大夫孟僖子一同前往楚国凑热闹。
当时的随行大夫一般都要承担类似现在外交部长的事务,为自己的老板安排好各种应酬,不使他难看。这个任务在当时被称为“相礼”。要命的是鲁昭公这次带来的孟僖子不善于社交场合的那一套应酬之术,结果途经郑国,郑君简公在国都城门慰劳昭公时,孟僖子却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他老先生又不知道怎么做好。最后连楚灵王送给鲁昭公的宝物都被楚国的大臣重新骗回去了。
这一连串的洋相发生在鲁国自己的君臣身上,在当时的鲁国人看来,是将制礼作乐的老祖宗周公的“底子”都掉干净了。所以,孟僖子回国以后,就下决心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
孟僖子失礼事件不仅对孟僖子个人的打击很大,对鲁国当权者的刺激也很大。当时的鲁国国君昭公有名无权,实力强大的是被称为三桓的季氏、孟氏、叔氏三大贵卿集团。其中季平子掌握着国家最高的权力,所以,他就在贵族的子弟中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特殊人才招聘大会,并成功地将贵族中的聪明人一网收尽了——外星人都知道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是吧。
这一来就把希望上进的孟僖子搞得投师无门。还好,有一个季平子不想要的人在那里等着。这个人姓孔名丘。也就是那个被大儒朱熹说成是:如果没有这么个人的出世,我们中国人就会如生活在漫长的夜晚一样分不清糖稀和鸡屎的人,那个被历朝皇帝封为“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人,那个近一百年来被打倒在地并被踏上亿万只脚后却依然没事,最近正在拍拍尘土,重新慢慢站起来的那个人——孔子。
孔丘出身贫寒,跟周族的祖先弃一样是个私生子。但他又比弃幸运,因为他所住的小街区上不缺伴玩,邻居大都是办红白喜事的一帮吹鼓手,热闹得很。所以他从小就混在他们一起,在跑腿凑热闹的同时也学会了不少接人待物的礼仪,学会了一些乐器,加之他像貌堂堂,身材魁梧,十多岁时就已经一米七、八,所以他成了当地有名的一位活跃气氛的知客先生。
季平子招聘的时候,他跃跃欲试地以为机会来了,并自称自己的那位谁也不知道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一个已经死亡多年的流亡贵族叔梁父,以此资格而去报名。
当时负责招聘考试的是季氏的家大夫阳虎。阳虎看着这年轻人眼生,又翻上翻贵族子弟的花名册,的确没有孔丘这个名字,所以他认定来人完全是假冒伪劣产品,就对他说:“我家老爷招的是贵族子弟,你个街头小混混跑来干什么。”毫不客气地把他赶跑了。
真是一个投师无门,一个报国无路啊。于是孟僖子和孔丘两人在考场外一见如故。孔丘成了孟僖子的家臣、师爷。
下人不能当师爷,这是规矩,否则有辱家门。得把孔丘包装包装。于是孟僖子就找到鲁君昭公为孔丘通融。他对鲁君说:我这里有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懂得很多的规矩,如果这些规矩都能够落实的话,季平子那小子就应当把权力还给您老人家了。
这时的鲁君其实比孟僖子更需要孔子这样的人。因为他做梦都希望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制度能够得到遵守,那样的话,他自己就有权了,哈哈。君就应当高声说话,要像个真正的君,臣就只能在一边听命,说话轻点。季子还不快滚下台去。这么一想,他当然也就同意了孟僖子的计划。
两人一合计,还得让他先到周天子那里进几天修,顺便取把尚方宝剑回来。于是给孔子放了一个使臣的职位——这点权他还是有的,又不是什么能弄十万八万的肥缺。
此时徒有虚名的周天子当然支持鲁昭公的计划,天子的梦比诸侯的梦还香呢。于是他对孔丘说:“啊,想要几本破书闹革命是吗?支持支持,库房取去吧。”
又把管理员叫来:“啊,谁,那个老聃啊,鲁老板派小孔来找几本书,你给他介绍介绍,让他随便取吧。”
老聃虽然看不上这个小青年,但老板的指示哪敢不从,所以只有照办。
孔丘当然不会客气,把《诗》、《书》、《礼》、《乐》、《易》等这些记有周天子礼仪制度的书,这些周王室学校的教材都搬回来了。当然,有些鲁国本来就有的书就免了。
搬回来有什么用呢?老季又不会读。读了也不会照着去做。
没关系,咱们办学校,培养自己的人,然后去宣传。
于是,在鲁昭公和孟僖子的暗中鼎力支持下,他的平民学校办张了。
“三婶、四叔、五爷的孩子们,都来吧。只要想读书就都来吧,书读好了就当官。”
孔丘从此成了孔子——姓后面加一个“子”,那是尊称,是大师的标签。为什么加个晚辈——儿子的“子”反而成了大师呢?是取其赤子之心、道德榜样的意思。
但是问题来了,教师太少啊,而且所招的学生大都是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贫民子弟,这书太多了,讲不完啊。没关系,咱们办学的方针不是就为了学习礼仪及想通过这种学习从而恢复周礼所规定的秩序吗,那就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统统删除吧。
怎么删?有“仁”、“义”、“道”、“德”四个字的留下来,其它的统统送到伙房去,成年老柴,发火好得很呢。于是他的学校教材解决了——大约是周天子学校原教材的四分之一。
孔子带回的书中,当然也包括《易经》,但《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夏、商两朝的古书,显然不属于周礼的范围,而且还可能没有文字。怎么教?学生问我,我答得上来吗?办法是有的:
“杂七杂八的,什么东西,也送伙房吧。”
从这时起,从孔子办学开始起,《易经》这个名称成了《周易》的专称。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请记住三点:
一、《易经》这个概念至少从孔子办学开始起变了,从三《易》的通称,变成了《周易》的专称。缩了三分之二的水。
二、由于孔子的教材是从周王室请回的权威教材,因此“经”字的含义这时已经不仅仅只是指书,而是成了权威的象征,上升到“经典”的高度了;
三、这时五经的排序是《诗》、《书》、《礼》、《乐》、《易》。《易》处于摆尾的位置,而不是和后来一样跑到前面去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