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
这就好比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来小说的故事是罗密欧在舞会上和朱丽叶一见钟情,半夜翻进朱丽叶家里跟她表白。这边翻译成中文版后,就变成了赶考书生罗公子在大悲寺上香的时候巧遇富家之女朱小姐。朱小姐暗丢罗帕,罗公子半夜翻墙,俩人吟诗结缘了。
故事还是这个故事,但是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用玄学术语代替佛教术语的翻译方法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作“格义”。在道安时代已经成为汉译佛经的标准做法。也就是说,那时候中国佛学家们见到的佛经,基本上都是经过了“格义”,把原意歪曲了的。
道安非常反对“格义”。
道安还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次拜见一位佛门好友。这位好友似乎有点和事老的意思,对道安说:“格义”是前辈高僧的做法。你批评“格义”就是批评他们,不太合适吧。
道安在这个问题上却一点也不通融,直截了当的反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是不是前辈有什么关系?
我们完全能理解道安的心情:佛学还有很大问题没解决,但是卡在忠实于印度原意的经文这一步了。反对“格义”,已经是佛学发展最迫切的一件事了。
日期:2012-07-18 16:33:25
106
仅仅反对“格义”还远不够。道安需要的是译文优质的佛经。他感叹说,有些佛经的译文是东拼西凑合在一起的,佛经原文和汉语发音不同、语言习惯不同,要想准确翻译出经文的原意实在是太难了。
没错,优质的译文可遇而不可求。
因为翻译佛经有很多困难。
梵汉语言习惯不同、佛经有大量独特的术语,这些困难我们都说过了。
此外,佛经翻译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
有不少佛经是用短句的形式写成。这种文学形式叫作偈(jì)颂,我们俗称为偈子。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缘起理论,解释该理论的一句汉语版偈颂就是: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或“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这句偈子意思很直白。意思是:事物是随着其因缘产生的。因缘有了,事物就有了,因缘没了,事物也就没了。
很多佛经的教义,都是用这样的偈子一句一句写下来的。
偈子有很多优点,它念出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朗诵、记忆。但是,它的用字必须迁就行文格式,因此使用了大量修辞、简写,不像大白话那么好理解。
所以佛经对翻译家能力的要求很高。
首先,翻译家得真正搞懂佛经原意。不能光从字面理解偈子,还得明白这句话在佛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是象征、比喻,必须把所指给翻译出来。
然后,翻译家还必须精通汉语,译文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意,还要照顾到汉语版偈子的结构、音韵。
这个过程近于翻译诗歌,当然是一件极难的事。
日期:2012-07-18 16:52:47
107
另外还有个要求。
翻译者必须能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把忠实原意当作第一目标。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个废话一样的要求。但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看重的是人的文艺水平。当个官也要看你的文采好不好,字写得好不好。魏晋文风更是喜欢卖弄辞藻,因而很多翻译家更重视文字的修辞功夫,而轻视忠实原意。
以上还只是对翻译者个人的要求。此外还有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在古代,翻译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译师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穷其一生只能译出数量有限的经文。佛家典籍浩如烟海,就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力超群、意志坚定的译师,假如他只是单打独斗,没有外界支持,那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只能很有限。
道安是中国佛教界的权威,但是他、乃至于当时全中国的佛学家,都不具备上述条件。道安求经心切,专门写了《综理众经目录》收集、评论各种经文译本的优劣。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他又派徒弟到处寻找优质的译本。但道安本人不懂梵文,又很难搞到原文,因此虽然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唯一的希望是有能力又有物质条件的翻译家能早点出现。
可找这么一个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翻译家,哪那么容易呢?
还就有这么巧的事。就在道安在襄阳为了优质译文发愁的时候,一个能堪当翻译大任的佛学家已经学有所成,年满三十岁了。
他是西域人,叫作鸠摩罗什,住在今天我国的新疆省。在道安那个年代,那里由一个叫作“龟兹”(qiū cí)的王国统治。鸠摩罗什佛学水平极高。西域近印度,因此官民受佛教的影响比中国深。鸠摩罗什凭借精深的佛法在西域诸国拥有很大的威望。据说他说法的时候,各国王族都长跪在他座位的两边,恭请他登坐。
鸠摩罗什通晓汉文和梵文,更棒的是,他对译文的评价标准同道安一样,也注意尊重佛经原意。
鸠摩罗什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会让以***自居的中国僧人们见识到,他们对佛经的不同理解,早在两百年前印度佛学界就有了定论。鸠摩罗什还将带来一套逻辑完备的佛学理论,足以终结所有的疑问,把中国僧人们的观点甩出好几条街去。
可身在襄阳的道安对此还一无所知。
日期:2012-07-19 15:27:03
六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这章讲了点零碎儿)
108
道安在襄阳的这段时间里,北方的战乱渐渐平定,硝烟散去以后,一个空前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屹立在中国北方。
这个政权的发源地和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领土相近,因此在建立帝国之后,使用了那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国号“秦”。历史上称为“前秦”。
前秦帝国崛起迅速,帝国的统治者苻坚自称“天王”,而非中国古人一贯使用的“皇帝”。苻坚志向远大,梦想能建立如秦汉一般强大的帝国。相比之下,征服南方的东晋帝国统一中华,仅仅是他伟大事业的一小步。
在道安66岁,慧远34岁的时候,前秦帝国的军队包围了襄阳城。进攻的军队大约有20万,而襄阳的守城部队只有2万。双方实力悬殊,秦军很快就占领了襄阳的外城。襄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朱序只能退守内城。攻守战争极为艰苦,据说连朱序的老母、婢女都登城巡视,协助防守。
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道安打算出城,守城的朱序却不让。
万般无奈之下,道安只能把自己的一众徒弟全都打发到各地去分散传教。据《梁高僧传》记载,道安对每一批离去的徒弟都一一嘱咐。直到慧远这里他一言不发。慧远跪下来说:为什么师父到我这里,独独没有嘱咐?道安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从此,慧远离开了道安,踏上了自己的求佛道路。
我们不着急说慧远的去向,您大概和我一样,刚刚产生了一个疑问:
朱序不是很敬仰道安,对道安很好吗?为什么这次要关着他不放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