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36节作者:
苕木匠 日期:2007-5-24 8:40:39
谢谢各位.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6)
二、《坤》卦:土地的问题很重要
(原文)(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爻辞):上六(坤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剥):黄裳,元吉。
六四(观):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否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遁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姤 ):履霜,坚冰至。
(卦后辞): 用九,利永贞。
在《乾》卦中,作者讲了天时与人和的重要性及相关问题。如果你是作者的话,现在应当接着讲什么呢?是不是地利?对了,就是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是三个烂兄烂弟。最好是不把他们分开了,最好是都占全了。占全了你就可以心想事成,比求观音菩萨还管用:想升官的可以升官,想发财的可以发财,想找漂亮妹妹做老婆的……哈哈,别忙着做梦,先认真听讲,搞清楚地利是什么,如何得到之类的问题后再合上眼睛做美梦不迟。
为什么在讲天时人和的《乾》卦之后接着讲地利呢?因为“人和”是需要钱的啊。《乾》卦中说“勿用”、“利见大人”什么的,人来了这么多,你不给钱谁跟你玩啊?且不说那些“利见”的明星“大人”们需要大把银子供着,就是“勿用”而来的这些群众演员不是也要按天开工资吗?想要马儿跑,就得给它吃好草,对吧。所以,在讲了“天时人和”之后要快点讲“地利”,讲生财的本钱问题,否则,再不开钱,人就都跑光光了啊。
好吧,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二课:《坤》卦卦辞。我们来看作者如何讲“地利”的问题。
阴阳合璧
《坤》卦卦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 ):此括号中是我不会上传的《坤》卦卦画,由六个阴爻“--”叠加在一起而成。这个卦画是由《乾》卦“”演变而来,经过了六个变化过程,即由《乾》卦变为初六爻的《姤》卦“”,再变为六二爻的《遁》卦“”,六三爻的《否》卦“”,六四爻的《观》卦“”,六五爻的《剥》卦“”,上六爻的《坤》卦“”。《坤》卦卦画是上六爻的卦形,是变化完成后的结果。
《坤》卦卦象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爻变,爻变的实质是象征阴气的生长过程。这种认识不仅仅是根据卦画的变化特征作出的,更重要的是根据卦爻辞的提示。为进一步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结合《乾》卦说明一下。
《乾》卦六爻的变化分别为《复》“”、《临》“”、《泰》“”、《大壮》“”、《夬》“”、《乾》“”,演示的是阳气从冬至到夏至这个时间里由初生到壮大的过程。由于阳气的变化是要通过测量才能确定的,不如物象一目了然。所以,作者就在爻辞中以描述这段时间里苍龙七宿在天空的变化特点来演示阳气的变化规律。其中初九爻“潜龙”的爻辞和上九爻“亢龙”的爻辞,非常明确地界定了《乾》卦卦象的起点是龙星即将出现的冬至节后的这一段时间,终点是龙星的角星宿开始下沉的夏至节。
《坤》卦与《乾》卦相连,《坤》卦六爻的变化分别是《姤》“”、《遁》“”、《否》“”、《观》“”、《剥》“”、《坤》“”。演示的是阴气在夏至节到冬至节这段时间里从初生到壮大的过程。阴气的生长同样是不直观的,也只能借助于对物象的观察,所以作者在《坤》卦卦辞中以这段时间里地上的物象变化来表述阴气的变化。其中初六爻“履霜”的爻辞,清楚地表明了《坤》卦卦象的起点是地上寒气始生的夏至节节后。而上六爻爻辞“龙战于野”的爻辞,同样清楚地表明《坤》卦卦象的终点当为龙星即将出现的冬至节,是与《乾》卦所述的初爻寓意相连的。
《乾》、《坤》两卦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整体,它们包含了天、地、四时的变化规律。作者以物象的变化来表述阴阳二气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天体的运行、万物的生长都是依照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行事。作者说明这个道理是为了发议论:人处天地之间,也应当遵从天地间的这种自然规律。这是《周易》的基本写作特点,作者选择这种方式的目的是想对受教者表明,他不是随便说的,他的观点是有依据的,是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的,所以要严格遵守和履行。
(对于此卦变有疑问的,请重读《乾》卦“初九”爻的注释。从《屯》卦开始,我们将不再解释卦变的问题。)
“坤”字不能释为“地”
“坤”:传统易学一般将“坤”字视为卦名,而我们在前面讨论卦的结构时认为,《周易》正文中没有卦名,所有被传统易学视为卦名的字均是卦辞。对《坤》卦而言也是一样,这里的“坤”字本身只是卦辞的一部分,它的含义实际上是代表了一卦的主题。我将它称为主题词。
《周易》作者创作卦爻辞时有两个主要依据:
一是我们前面说的爻变;
二是主题词。
他首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爻象的含义来发议论。所以,正确地理解这些主题词的含义也是十分重要的。主题词词义看错了,卦爻辞就难于理解。主题词词义看对了,卦爻辞也就变得十分通畅。那么“坤”字这个主题词的含义是什么呢?
《说文》说:“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
许慎以“地”训“坤”。传统易学也是将“坤”字解释为“地”。但《周易》中有“地”字的使用,如《明夷》卦上六爻爻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其“地”字的字义明确,指与“天”相对的大地。如果“坤”字字义为“地”,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地”字,而要用“坤”呢?没有人说出个道理出来,可见以“地”训“坤”是有问题的。
观“坤”字字形,“坤”字由“土”字和“申”字两部分组成。“土”字甲骨文写作“”或“”。《说文》:“土,地之吐生物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土”字的本义应为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泥土、土壤。
“申”字甲骨文写作“”。《说文》写作“”。睡虎地简写作“”。《说文》:“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申”字字形象果实饱满状,本义当为植物生长结束或植物成熟时。
由此可知,“坤”字不仅有土地的含义,还强调了植物在特定时间的状态。而且其中土地的含义也只是指适宜于生长成物的土壤,以我们现在理解的地球的“地”或哲学中与“天”相对的“地”的概念均不一样。因此,“坤”字不能训为“地”,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夏至节之后到冬至节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土地的状况;
二是指能够创造财富的肥沃土地。
很难找一个准确的词来训它。我们勉强可以将其解释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或“良好的生存环境”。
与“乾”字一样,甲骨文中也没有“坤”字。帛书《周易》中,“坤”卦卦名为“川”,可见这个字与“乾”字一样,也应该是作者自创的一个字。
传统易学为什么将“坤”训为地呢?主要的原因应该有三个:
一是《坤》卦卦爻辞的内容与地有关;
二是《周易》的权威教材《易传•系辞》解说《乾》、《坤》两卦时用了“天尊地卑”一词;
三是人们一直将八个经卦中的《乾》卦“”和《坤》卦“”卦象确定为天和地。
由此,《乾》天《坤》地的观点得以深入人心。但从我们的分析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乾》、《坤》两卦是一个完整的组合,分别以阳气生发时的天象和阴气生发时的地象为题说为王者的道理。作者在这两卦中借用了天、地、阴、阳四种观念。单纯就卦象而言,《乾》卦反映的是阳气的生发,《坤》卦反映的是阴气的生发,以天地无关。只有在卦辞中,作者为了清楚地说明阴阳变易的道理,才表述了天象和地上的物象。
为什么只“利牝马之贞”
“元亨”:亨通的根本。
“利牝马之贞”:
“牝(pin聘)”:雄性的兽类称为“牡”,雌性的兽类称为“牝”。“牝马”就是母马。“利牝马之贞”直译就是:“利于对母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句话有一些别扭,为什么公马不行?非母马不可?母猴行不行?理解这句爻辞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体例上看它的来历;二是从卦辞内容上看它的寓意。
从体例上说,这句话是从《乾》卦的“利贞”演变而来。“利贞”就是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利牝马之贞”,加了“牝马之”的限制词。其实《乾》卦的“利贞”也是有限制词的,不过被省略了而已,这个限制词就是龙。《乾》卦“利贞”的含义是利于对龙星宿的变化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不对?《乾》卦六爻不是都以龙星宿的变化为题吗?我们知道龙的取象为马,所以龙也就是一匹天马。《坤》卦是《乾》卦的姊妹卦。《乾》卦以天象龙为象,《坤》卦自然也就当与地上的生物马为象,而不能够与猴、鸡、狗等其它动物为象。依古人天施地受的自然观,天马(龙)为牡,地马为牝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是从体例上看“牝马”一词的来历。
再来从卦辞的内容上看它的寓意。“利牝马之贞”是一句告诫词,是对前面所述“坤,元亨”的道理所发的。“坤,元亨”的大意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是亨通的根本。”后面的告诫词应该是“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古文应写作“利坤之贞”或如《乾》卦一样直接写作“利贞”。但作者却偏用“牝马”替代“坤”,可见“牝马”与“坤”应该有某种相通之处。追究起来,母马与公马的不同,就在于它具有孕育的功能,有一个让小马的新生命在出生之前得以健康发育的地方。作者正是以母马温暖舒适的子宫来比喻人类的生存环境。这种比喻是非常形象、贴切的。依此,“利牝马之贞”的大意应为:“利于对养育我们的理想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的大意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是亨通的根本。利于对这个养育我们的理想生成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周易》作者在《乾》卦中讲述了为王者的条件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而拥护者是要吃钣的,还要吃得好,否则谁会拥护你呢?所以在《乾》卦后接着讲《坤》卦时,讲述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
对于古代的国家而言,农业是根本。对于农业而言,土地是根本。《坤》卦所讲述的就正是农业的问题、土地的问题、生存环境的问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