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52节作者:
苕木匠 日期:2007-6-9 9:42:41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64)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初六(遁):师出以律。否、藏,凶。
“律”字的本义是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也叫阳律,名称分别是黄钟、太蔟、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经一寸,长分别为九、八、七、六、五、四寸。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也叫阴律,名称分别为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尺寸较阳律各短半寸。阳律和阴律也统称为十二律。此十二律中的黄钟就是《尚书•舜典》所说“同律度量衡”的依据。《尚书大传》说:“黄钟为万事根本,度量衡皆以出。”班固注:“度起于黄钟之长,量起于黄钟之籥,衡起于黄钟之重,故同律在度量衡之先。”也就是说:黄钟的长度、重量和容积分别是古代确定长度、测量体积和测量重量的器具标准。因此,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标准,由此而引申出法律、规则、纪律、约束、遵守等义。这里用纪律义。
“臧”:隐匿。
初六爻爻辞大意为:“军队出征,要以良好的纪律为取胜的保证。如果没有军规队纪,或者有纪律而不执行,就会造成失败的后果。”
这段爻辞是两句话。“师出以律”是一句,从正面提出要求。“否、臧,凶。”是一句,讲述如果不按这个要求办的后果。“否”是没有纪律,“臧”是有纪律而不遵守。我们在前面曾经引用过的那段《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记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进攻郑国,郑国国君郑襄公向晋国求救。晋国派桓子荀林父率领中军,彘子先毂作为辅佐,去解救郑国。部队刚行军至黄何边,就听说郑国已经被楚国攻破而投降,荀林父也就准备收兵回国。但作为军队副统帅的彘子刚愎自用,违反中军统帅恒子的部署擅自出兵,渡过黄河与楚军开战,逼迫统帅桓子为救晋军不得不战,最后惨败而归。晋国的失败就是副统帅彘子违背了本爻辞“师出以律”的要求的结果,也就是“臧”的结果。
现代的部队一样,遵守纪律是战士们入伍后要学的第一课。也是官兵们在部队期间要始终遵守的。
初六爻爻画为“”,《遁》卦卦象。“遁”字的本义为隐藏,故有“否、臧”之辞。另外,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治兵”。所谓的“奇”也就是要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而纪律是隐藏意图的保障,故有“师出以律”之辞。
到将士们中间去
九二(姤):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这句爻辞不难理解,主要是要搞清楚是谁“在师中”?是阿猫、阿狗?还是和尚、道士之类的法师?或者是孔明、吕尚之类的谋士?传统易学一般释为是主帅在师中,完全是废话,主帅不在师中在哪里?即使是现代的高科技战争,主帅也必须在前线,更何况是交通落后的古代,更何况是先拼将的时代。其实这个问题在爻辞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在师中的是“王三锡命”的“王”。王在师中是亲临前线,可以鼓舞军队的士气。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战场上除了主帅的计谋和军队的装备外,军队的斗志也是取胜的关键,所以王“在师中”就“吉”,就能够取得圆满的胜利。“无咎”,这种行为没有过错。
王“在师中”为什么就能鼓舞斗志而“吉”呢?因为“王三锡命”:王可以及时地颁布嘉奖的命令。这里的“三”不是实数,只是喻其多、及时。因此,九二爻爻辞可译为:
“君王亲临前线,与自己的军队在一起,就可以取得最大的胜利,而不留下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君王在前线可以及时地颁发嘉奖的命令,从而鼓舞军队的士气。”
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君王亲征。大凡这个时候,官兵们那可真是如狼似虎啊。如果碰巧把受困的君王救下来,后来的荣华富贵……呵呵,把眼睛闭着想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把眼睛睁开时却不要记忘了,《周易》不是为官兵们写的,而是为这个可能被救的王而写,是让他们记住:在重大时刻要亲临前线。哪里看出“重大时刻”的意思呢?从卦象上看出来的。
九二爻爻象为“”,《姤》卦卦象。“姤”有配偶和相遇的意思。而《周易》中,作者正是以婚姻来象征商周关系的。所以实际上,这一爻是说在商周之战这类战略性质的军事行动中,在这种决定家国命运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危及关头,为君为王者应当身先士卒,应当亲临前线。所以,这句爻辞的正确翻译也可以在句子的前面加上这一个前提条件,以免这些小王子们长大后,老是想着往军营里跑,军队好玩啊。跑得太勤这一招可就无效了。这是速效救心丸,关键时候才能用一用的。
兵贵神速
六三(讼):师或,舆尸,凶。
“或”:通惑,疑惑的意思。
“舆”:运载。
“师或”就是“师惑”,就是在战场上处理事情不果断。“舆尸”就是用车装载尸体,比喻伤亡惨重。“凶”是对结局的判断。因此,这段爻辞的大意可译为:
“在战场上如果处事不果断,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从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段爻辞实际上是讲述兵贵神速的道理。《孙子兵法•作战篇》说:
“用大规模的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则会使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出现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机发动进攻,那时候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败局了。所以说,在军事上只听说过为求速胜而指挥笨拙的情况,没有见过为指挥的精巧而持久作战的情况。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这里所说的兵贵神速的用意与本爻辞所述是一个道理,不过是从反面立论而已。“师或”就是处事不果断,不果断就会贻误战机,导致僵局的出现,从而造成较大的伤亡。
六三爻爻象为“”,《讼》卦卦象。“讼”就是争讼、争论的意思。争讼说明意见不统一,打还是围?攻城还是打援?正面交锋?还是各个击破……这些都是问题,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允许我们用过多的时间去争论,否则就会贻误战机而造成较大的伤亡,故有此爻辞。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当年的辽沈战役中就有许多“师”不“或”的好例子,一群找不到班排的“散兵游勇”打得武器精良的将先生直喊“娘希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