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第24节作者:
京城说书匠 日期:2014-10-03 22:37:51
弃官归田
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十月,因为被方国珍弹劾,刘伯温被迫下岗。之后,他携带自己的家眷搬到了绍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闲云野鹤的日子。为什么刘伯温不选择回自己的老家青田,反而举家搬到了绍兴,甘愿当一名颠沛流离的盲流呢?
实际上,不是刘伯温不想回去,而是在大元政府统治下,青田已经变成了山贼们的“乐土”。他们天天打家劫舍,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在起义的战火下,数遍浙江六郡,也就剩下绍兴还算安定。因此,对于搬家到绍兴的这件事,刘伯温根本没得选择。而这三年闲云野鹤的与世无争的日子,不仅成了刘伯温心中永远的痛,而且还彻底改变了他的心境,将他内心中那团报效朝廷的建功立业的熊熊烈火彻底浇灭,刘伯温消沉了,抑郁了。
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刘伯温都会在床上辗转反侧,在室内踱来踱去。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混得如此之惨,如此地不济……自入仕开始,我就“以天下为己任”天天严于律己,忧国忧民。不敢说我是一个公正清廉的好官,但绝对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可是为什么自己的一腔热血,会在官场上处处碰壁?自己的一颗忠心,为什么会招来上级的种种猜疑?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为什么?上级的侮辱,同僚的责难,理想的崩溃……击打着刘伯温的心。他心里全是委屈,眼里充满泪水,全身溢满愤怒。
他在这个时期作的诗句把他的真实内心全部出卖了。
首先先来看,《题王右军兰亭帖》。
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戒谢万之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
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以能书称之后世,悲夫!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
王羲之有济世之才却不被朝廷重用,这是多么可悲呀!天天游山玩水,不参与政务,这难道是王羲之的本意吗?空有一身治国安邦的本领,却只能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后人永远称颂,这哥们就是一个“悲夫”!
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用王羲之来比喻自己的人生,而且对自己未来渺茫的处境,表示了最大的担忧。因为,王羲之尚有一手好字,而自己连一手好字也没有。自己很可能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颗沙粒。
让我们再来看看刘伯温在这段时间写的七律诗《忧怀》。
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
官曹各有营身计,将帅何曾为国谋。
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困诛求。
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惭无人借箸筹。
强盗纵横九州大地,当官的各怀鬼胎。他们整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谁能改变这一切呢?
刘伯温另外一首诗《绝句 . 人生无百岁》写道:
人生百无岁,百岁复如何?
谁能将两手,挽彼东逝波。
古来英雄士,俱已归山阿。
有酒且尽欢,听我薤露歌。
相传,《薤露歌》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首歌谣,是专门为出殡之人唱的挽歌。“薤露”就是薤叶上的露水,夜半生成,天亮就转瞬即逝。齐国百姓用“薤露”比喻短暂的生命。
刘伯温的这首诗透着悲伤,透着凄凉,透着无奈。他在诗里告诉我们,既然“神马都是浮云”,那么不如以酒尽欢,做一个与世无争的方士。然而,正如同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一向以苍生为己任,立志要开创一个盛世的刘伯温,真的能把黎民百姓忘掉,做一个归隐山林的彻头彻尾的学者吗?
不可能!
日期:2014-10-04 22:31:00
第七章 最后的效忠
重新出山
元至正十六年(1356 年),在四起的硝烟中,浙东六郡全部遭难。唯有刘伯温居住的绍兴,还能够暂时偏安一隅。
在这场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焰下,元朝政府如同一个风雨飘摇的将倾之厦,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这座大厦的最高统治者,那位当今天子元顺帝,却依旧我行我素,每天荒淫无度。
纵观大元的皇帝,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熊皇帝”有,斗不过一个太监的“怂皇帝”有,但是,像元顺帝这样“既不熊,也不怂”的皇帝,那还真是没有。因为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木匠。作为一个合格的优秀木匠,元顺帝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自己当政的时间里,元顺帝彻底抛弃了皇帝的这份“兼职”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干好自己“本职”木匠工作。他天天在宫中搞各种发明,从设计图纸开始一直到施工、验收、检验全都要由他本人亲自承担。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元顺帝灵感大爆发,发明了一条能够在水中行驶的龙舟。据说,在这条龙舟前进的时候,这条“龙”的龙头、龙眼、龙耳、龙口、龙身、龙爪、龙尾等部位,全部都能够活动,宛如一条真龙。这玩意要是流传下来,不用市场化推广,光凭一个知识产权,元顺帝也能彻底发了。因为元顺帝的这个惊人的本领,当时的百姓赐予了他一个响亮的称号——鲁班天子。
我认为,元顺帝的这个“鲁班天子”的名号那真是实至名归。他发明了一条“宛如真龙”的龙舟。这可是一套全机械化的设备。仔细考证一番,搞不好元顺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机械的人。然而,一个国土面积 1200 万平方千米的大元帝国可以有很多的木匠,但是只能有一个皇帝,不管是皇帝当木匠,还是木匠跑来当皇帝,都算是彻底抓瞎的事。
就在元顺帝天天鼓弄发明的时候,元至正十六年(1356 年)年二月,刘福通等人立韩林儿为皇帝。他们称韩林儿为“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年号龙凤。刘福通等人正式与元朝分道扬镳,开始与元朝争夺天下了。还是这个月,元末起义军头脑郭子兴亡,紧接着他的儿子郭天叙、妹夫张天佑也先后战死,这支部队完全归朱元璋所有了。朱元璋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所向披靡了。
在这种局面下,只要朝廷还有一个官员,就要被推到战争的第一线,去平息这场最大规模的叛乱了。在这种局面下,同年三月,朝廷重新起用刘伯温,任命他为处州行省都事,参与平叛。刘伯温这三年虽然牢骚满腹,但他毕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对于朝廷的这一次重新任命,刘伯温没有摆任何架子,将以往朝廷对自己的不公全都抛诸脑后,高高兴兴地拿着委任状上班去了。
虽然此时此刻各地匪患严重,但是丝毫没影响刘伯温的开创盛世的喜悦之情对于此时此刻的刘伯温而言,这一次的临危受命,是朝廷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肯定,更是自己报效朝廷的一次机会。因此在平叛期间,刘伯温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并且一直有着强烈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使命感。可惜的是,正如所谓“我能猜到开始,却无法猜到结局”一样,刘伯温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次重新出山为朝廷效力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并且成为他最后一次为这个王朝效命。
他即将率领着千军万马,辅佐一位新的老板去夺取原来老板的一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