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16节

作者: 十大碗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李林甫的城府却又远在刘瑾之上,他的阴沉不仅仅限于外表,在为人处事上也是阴气暗存。史书说他“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时人都暗中称其“口有蜜,腹有剑”,此即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这在他处理与两位同事李适之、卢绚的关系中表露无遗。
  李适之,唐太宗的曾孙,任左相之职,为人性直疏豁。李林甫时任礼部尚书、中书门下三品○1。两人同为宰相,免不得职权摩擦生出些纠葛,李林甫心胸狭窄,暗地里起了把李适之排挤出去的念头。一次,两人在一块闲聊,李林甫似是有意无意地言道:“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
  几天后,李适之有事进宫见唐玄宗,忽然想起起李林甫的话来,觉得是件好事,便照直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当时李林甫也在场,唐玄宗就问他是否知道此事。李林甫答道,“臣久知之,但华山乃陛下本命○2,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

  李适之一听李林甫如此说法,如重锤击胸,差点当场晕厥,懊恼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华山是圣上的本命,如此一来,开采华山还不等于掘挖皇上的命根子一般?这是犯上作乱的大逆不道之举。后悔懊丧之余,意识到中了李林甫的算计,不然如此大好消息他何不亲自奏报?很不能连扇自己一百个耳光。此事虽然并未付诸实施算不上有大逆之为,唐玄宗并没有给李适之任何处罚,但他却由此觉得李林甫看事精细周到,而李适之思虑欠周,凡事只考虑“经济利益”而不以国家的命脉为重,因此对他的好感减少了许多。后来,李适之逐渐被皇上疏远,不得不自求辞职。

  先诱使你说错话办错事,再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让你失去回旋余地,其心之阴招之狠令人心惊胆颤。
  另外一位是兵部侍郎卢绚。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与群臣观赏乐舞,恰巧卢绚乘马从楼下走过。玄宗见卢绚儒风道骨、风标清雅,对其蕴藉内涵的气质十分赞赏,一直目送远去,向身旁之人连连赞叹。这本来是件平常小事,但李林甫听人说起后,担心皇上如此欣赏卢绚,保不定日后要委以重任,那样一来岂不会危及自身权位?于是决定提前下手,防患于未然。但卢绚行事谨慎,履职尽责没有什么失误,找不到把柄将他罢官免职,李林甫不甘罢休,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计谋。

  一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叫来,以关心的口吻说,“现在交州、广州之地缺乏贤能之吏治理,令父品高望众,圣上有意让他赴任,不知令尊意下如何?”
  唐时的交州大致在今广西和越南中北部,广州大致在广东、广西一带,对于中原地区来说,这两处地方都属于蛮荒之地,古时所谓的流放岭南就是指到这一地区。当时这一带 “瘴气”弥漫,加上水土不服,北方人到此常常染病身亡,因此当时的官员们都把到交、广任职视同流放。卢绚之子听说父亲要被派到这种地方任职,心急如焚,赶忙乞求李大人叔叔帮忙解决。
  李林甫便顺势“指点迷津”: “如害怕远行不愿去,则必定要降官。要不然去任太子宾客(太子顾问)或詹事(太子府主管)也是出路,这种任职也是朝廷对贤士的一种很好的安排,供令尊参考。”
  儿子回家告诉卢绚后,父子俩一商量,感觉两者相比自然是留在京师要好一点,于是卢绚赶忙上表求任东都太子宾客或詹事之职。这两职都远离朝廷且非重要职权,对李林甫的丞相权位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李林甫谋划着想让卢绚担任此种职务。见卢绚上表自愿请求到东都任职,李林甫心中暗喜,但又怕忽悠卢绚父子的计谋被人看破,不好径直委任,就先任命卢绚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带)刺史。卢绚迷惑不解,不知为何李丞相忽然变卦,但也觉得到华州任职刺史也算是个不错的安排,因为此地离京师不远,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去赴任,谁知刚到华州不几天,就又接到朝廷公文,说他身患重病有误政务,无法胜任刺史重任,改任为太子詹事。卢绚被搞得晕头晕脑,糊里糊涂地拉着铺盖又回到京城,而李林甫却暗自得意,绕了一小圈还是达到了原来目的,并且办得天衣无缝顺畅自然。

  名为关心帮助,其实包藏祸心,这种笑里藏刀的害人伎俩更加令人防不胜防。
  日期:2014-08-13 09:05:33
  现将作品的《序》补上,说明一下写作的初衷:

  序
  传统迷信中有“犯小人”一说,如果一个人八字中有“比肩”或“七杀”、流年命盘中出现 “五鬼”、 “卷舌”
  或者面相有眉毛稀疏、脸颊无肉等特征的,据说十之八九会犯小人。本人从来不信迷信,也就从未将自己的生辰貌相与命运联系起来,尽管自己正是眉不密颊无肉。直到后来屡遭不顺,才忽然意识到莫非生错了时间长坏了模样,不然怎会遭人算计?但稍一推敲又不免莞尔:古往今来受人算计之人的八字面相恐怕并非个个如此,最起码我所知道的人里边就有不少并非眉稀脸瘦,而是浓眉阔脸,也仍然被人害得一塌糊涂。即使那些小人的模样也与面相术所描绘的不尽一致,长得尖嘴猴腮耳尖眼白的没见多少,相貌堂堂鼻直口方的却不在少数,如果真的去按图索骥识别小人,恐怕早被人家害了三百回也未可知。

  每每念及于此,就不由得萌生出一个念头,想把世上千模万样的小人嘴脸勾勒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加容易辨识,避免被一些不合相术生得五官端正慈眉善目的小人所蒙蔽。但多年来苦于公务缠身一直无力企及,直到近几年蒙遇坎坷,被搁置多年的这一念头再次迸出才又愤然提笔。然时下宵小或为相识或为名人,如若笔触墨泼难免招惹事端,好在小人古已有之,并非“新新人类”,借古比今也不失为一可择之径。加之古今小人并无二致,这些小人祖先的心思之狡黠、手腕之多样与今相比毫不逊色,更由于能被载入史册的多属于大奸大恶之辈,其智谋和手段远非当今一般的宵小之徒可以比拟。以此而言,原望读者能见文识人、举一反三的期待估计能够如愿。

  衙门历来是争权夺利的场所,自然也成为“产生”小人最肥沃的土壤,本书描述的人物也因此大多选自其中。与商场、战场中公开以斗智斗谋为竞争原则不同,官场中的一些宵小所为却是在奉行依制守序竞争、开诚遵礼相待的环境中实施,在冠冕堂皇的形式和道貌岸然的外表掩盖下进行的,因而更容易令受害者防不胜防,让不知底细的外人看得一头雾水。拂去历史的尘埃,剥掉厚重的掩饰,透过一幕幕君子与小人之间、小人与小人之间云波诡谲、危机四伏的争斗和较量场景,人们或许对古代官场中权利博弈的残酷和复杂及其所显示的人性的崇高与无耻、生命的高贵与卑贱能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读史明鉴,温故知新。前人的教训警示我们:对小人的心思万不能以良善去推测,常人看来顺乎情理之事也会招致他们的猜疑或者嫉恨;对小人的识别也不能以身份地位为凭据,草根平民中有见利忘义坑亲害友之人,官员名士之中也不乏自私自利背信弃义之辈;对小人的防范和化解也应因人而异、因情而异,无所畏惧直面相争虽是教科书倡导的也是维护公理需要的堂正之举,但有时谨守正道不为所动的淡泊疏阔心态却也不失为明智之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