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34节作者:
十大碗
不是衙门中人不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向上司汇报他人意见时,不管他人的言行是否与上司意见相左,为求全面一概不留的汇报,甚至一些批评乃至谴责之类的言论也照搬直说,这种方式容易让自己受害。试想,上司同属人类,喜听顺言、厌恶逆词是人的本能。经常性地汇报逆耳之言,经常性地让上司不快,次数一多就会使上司将这种不快与你联系在一起,见到你就想到可能有逆耳之言要到,就知道有不快之事将要发生,时日一久,你就会成为上司不快的源泉,一见你就免不得烦恼顿生,如此一来后果可想而知。更何况,如果你的领导上司也属宵小之辈,还会怀疑逆耳之言是否系你捏造?或者是否里外沟通共同所为?诸如此般,弊甚大焉。此其一;
其二,处分属下同僚,诚实者往往尽己所能从宽论处,对上司领导尽夸被处罚者的优点成绩,希望争取宽恕。殊不知这种做法对上易惹不尽职责纵人违规换取声誉之嫌疑,对下又因为处罚较宽既不能树立威严,又由于处罚出自己己手难免招人嫉恨,两面不讨好;
其三,计功行赏,诚实者极尽可能有功就计有赏就发,唯恐漏人漏事。但实际上如果长期以往,上级会怀疑你以公家之物乱做好人,下级会因你万一疏漏而怀怨于心,你自己则白白忙活。
封伦所教之术能够避免以上种种,可谓高明之至。
经封伦一指点,虞世基自此上奏皇帝的表章皆顺乎圣意,于是龙颜大悦,对他更加恩宠;犯案之徒、有功之士也都知道虞世基能权宜行事,升官上天、坐监入地都凭其好恶,于是争相附会献媚,一时虞家门庭若市,说情送礼的络绎不绝。因为虞世基身居高位管事较多,他的行事做法影响既快又广,由是有不少朝廷官员效而仿之,逐渐形成风气,日积月累,隋朝的政事日益腐败以至后来不可收拾。后来,有不少史家谈到隋朝朝政变化时认为:隋朝朝政败坏虽由虞世基带坏,但起自封伦。朝政一坏,官乱民反,隋朝逐至灭亡。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小人之害一致于此。
当时,封伦教唆虞世基报喜不报忧的做法为祸至深,以至于虞世基认为凡是容易使皇帝不快之事一律不报,因而隋汤帝耳朵里充斥了正面新闻及奉承之辞,时间一久竟听不得半点负面消息话语,如有所报,轻则丢官重则丧命。隋末,各地群雄并起动乱不断,各地郡县告急求救文书接连发送京城,而虞世基收到后要么压住不报···
日期:2014-08-28 08:57:22
(续)因而隋汤帝耳朵里充斥了正面新闻及奉承之辞,时间一久竟听不得半点负面消息话语,如有所报,轻则丢官重则丧命。隋末,各地群雄并起动乱不断,各地郡县告急求救文书接连发送京城,而虞世基收到后要么压住不报,要么加以修改不以实告,奏称各地所报实为小股盗贼,以郡县之力足以除灭,劝汤帝不必系怀。隋汤帝信以为真,对危乱局势无动于衷,有据实告知者,隋汤帝还以为是谎言而杖责惩罚。大将杨义臣平灭河北暴乱,向朝廷报捷奏报擒获乱兵数十万,隋汤帝看到如此大的数目后大惑不解,问:“义臣降贼为何这么多?”,可见他对当时的形势无知到何种程度。到宇文化及等发动政变,兵乱近在咫尺却无人敢告知汤帝以有所备,以致最终被弑身亡国破,这一切的源头应当说与封伦不无关系。
首鼠两端
联系封伦见利忘义的小人品行,不难看出他一次又一次背叛行为的真实性质,更不会将他的这些行径看成是“走向光明”的正义之举,但这都是事后评判,如果身处其时也不一定看得清楚。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投奔新主的人物自有一套博取新欢的手段和才能,也有不少人有真才实学,在诸多假象的掩盖下还真不易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封伦既是这种人物。
李渊称帝建国后,有一年突厥侵犯太原,但同时又遣使来京和亲。软硬不同的两种表现令李渊一时拿不定注意如何应对,召集群臣合议,大臣中大多认为开战则至生怨恨,不如先和。封伦不予认同,认为“突厥敢于侵边表明其有轻中国之意,必以为我兵弱不能战。不如集中全部兵力,乘势而战,必得大捷,胜而后和,恩威兼著。若现在不战,明年必当复来,因而战为上策。”高祖觉得有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形势的发展果如其言,由是唐高祖李渊更加信任封伦,不久就任命他兼代吏部尚书(组织部长),进封赵国公。
封伦除有决断之能外也颇有见识。一次,唐高祖李渊外出经过秦始皇墓,看到墓陵宏巨,高祖感慨万千,对封伦言道:“古往帝王,竭生灵之力,殚府库之财,营起山陵,又有何益?”封伦答:“上之教化于下,犹如风之吹草,宜于施行。自秦、汉以来,帝王盛行厚葬,故臣民竞相追仿,凡是古塚丘封,多藏珍宝,全遭掘取。若死而无知,厚葬实为白费财力;若亡魂有知,宝藏被取岂不痛哉。”高祖甚觉有理,对封伦说:“从今之后,宜自上导下,施行薄葬。”
从上可以看出,封伦虽为小人,但并非一味的以悦上为手段,也经常从维护帝王长治久安角度出谋划策。现实中,小人既非正事不干专门投机取巧或暗算伤人,也常有甚至大多数时间都在说人话办真事,以致能迷惑周围同事、上级领导,但其不论是非、不念恩义、不讲原则的本性不变,所以识其人、知其为,在关键时期防其为祸至为重要,万万不能被其一些看似公道正派的表象所迷惑。
封伦任职有建树、有功绩,但并不能否定他的小人性质,就像不能因为是小人就否定其才一样,他的小人本性并不因其位高而消,因其功多而失。其小人品行与君子相较则更易辨识。
萧瑀,原梁明帝之子,李渊称帝时任内史令。萧瑀自归唐以来鞠躬尽瘁竭尽忠诚,唐太宗曾为之大发感慨,评价其“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之臣也。”并专门赐诗赞之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成为后世称赞忠臣之士的典型用语。
萧瑀曾向唐高祖李渊推荐过封伦,李渊因而任命封伦为中书令(中书省相当于隋朝的内史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中书令为其首长),成为“国家级”领导人,以此而言萧瑀对封伦的“进步”帮助很大,有知遇之恩、推荐之情,但封伦似乎天生就缺乏知恩报恩的细胞,不仅麻木不仁而且以怨报德。
李世民即位后,萧瑀任尚书左仆射,封伦为右仆射(尚书仆射为宰相之职,左仆射为首相),两人同任宰相,自然许多朝政要经常一块商讨,形成意见后报皇上定夺。但封伦小人心计,与萧瑀商讨时说一个样,待向皇上奏报时则说的又是另一个样,常常令原话原说的萧瑀狼狈不堪。
封伦的这种做法损人太过。更改原议,或因原议错误,或因不尽完善,如有更改一般都应事先告知同僚,否则,面见上司时一人汇报原议而另一人汇报更加完善合理的建议,会使上司认为他人或思虑欠周,或能力欠缺,长期以往会影响上级对人的看法评价,此种作为心术太坏。时间一久,封伦所为逐渐为萧瑀所识,两人遂生隔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