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44节作者:
十大碗 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奉命出军讨伐亲附吐蕃、阻隔唐附属国之间粮道的竭师国,跋山涉水,远途奔波,一举击溃竭师国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天宝九年,地处中亚的石国(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王那俱车鼻施“无蕃臣礼”,高仙芝领兵讨伐,使计突袭,平灭其国,获其国王以归。回军途中,又攻打时降时叛的突骑施国,俘虏了国王移拨可汗。
经过多次征伐叛逆,铲除异己,唐朝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的疆域也发展到了顶峰。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
虽然高仙芝在西域屡战屡胜,但争战之事因素众多,世上无常胜之兵,高仙芝也不能例外。751年,因为在与阿拉伯帝国大食国交战中,由于长途征战缺乏支援,加之原属友军的葛逻禄部军队临阵叛变,高仙芝遭遇一生中少有的败绩,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
高仙芝虽然最终遭遇兵败,但他多年来驰骋西域威震邻国的英雄气概,为大唐护守边疆的丰功伟绩却一直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称赞和敬仰,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尽管被免去了节度使职务,但上至玄宗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仍然都对他礼敬有加。
日期:2014-09-23 20:27:44
诗人兴叹——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高仙芝离任后,节度使一职由王正见担任。天宝十一年(752年),王正见病逝,封常清接任节度使之职。
封常清本为高仙芝的侍从,因为作战勇敢又智略超群,累立军功,屡获升迁,直至被任命为安西节度使。
关于封常清在西域的具体战绩功业,史书未予记载,仅仅说他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率军千里讨伐大勃律国,大败其众,迫使大勃律国归降,其余不得而知。尽管史料缺乏,不过从封常清的部属、都护府判官、著名诗人岑参在跟随封常清多次戍边和征战中所作的许多诗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封常清统领将士纵横西域、豪气干云的雄迈之风和天寒地冻、猛攻死守的艰苦情景。
在著名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岑参写到: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写的是封常清的一次西征。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眼前仿佛浮现出封常清身披金甲、统帅唐军将士气势如虹、勇慑敌军的英雄气概,令人神思遐想。
诗人另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到: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胡兵如黑云压境,漫山遍野而来,尘蔽天,声如雷,唐军不为所动,擂鼓吹笛,整阵而出。那是怎样的从容、怎样的镇定,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军威气势。战鼓声响,唐军似排山倒海般冲向敌军,杀声震天,山摇地动。诗中所反映出的盛唐的气势、强军的气概以及封常清等将帅兵士捐躯疆场、艰苦守边的忠诚,今天想来令人感叹不已。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六首也是称颂封常清杀敌大捷、扬威塞外边陲的情景,但现今无从考查是何时何地何战,只能通过诗篇笼统地获悉先祖英烈豪气干云、威震异族的往事雄风。
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唐玄宗封其为御史大夫,授一子为五品官,去世的父母也获赠封爵。旋即又令封常清暂时代理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一时光宗耀祖,名震朝野。
日期:2014-09-28 10:28:44
钱谦益、洪承畴等明朝叛臣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中国人中这种败类并不少见,可能是种族基因,还是文化糟粕,必须正视,制定相关法律予以严惩,否则,一旦过临大难,叛者云集,国将不国也
日期:2014-09-30 08:56:04
家国灾临——渔阳鼙鼓动地来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家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到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他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755年12月16日),早有异心,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政治腐败之际 ,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由此开始。
叛军一路向南长驱直入,向唐朝的两京洛阳、长安杀来。当时的唐朝承平日久,内地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郡县官吏或逃或降,致使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初到长安,唐玄宗还以为是谣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确知安禄山已向南进军时,这才相信确有其事,惊惧之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朝中不但无兵可派,就是文臣武将也无人经历过征战知晓兵事,只有回朝暂留京城的封常清是唯一人选。唐玄宗便把封常清当成救命稻草,立即召入朝庭询问对策。封常清忠义之士,见国有大难,皇上忧惧,当即奏请组军迎敌。玄宗闻听大喜,当即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令其赶赴洛阳,开府库,募新兵,准备迎击叛军
封常清立即动身,日夜兼程赶到洛阳,十日之内,便招募新兵六万人。封常清招的人数虽然不少,但大多数属于市井百姓,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战斗力极弱。随后封常清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以阻止叛军从北面进攻洛阳,然后进军虎牢(今河南荣阳汜水镇西)。
十二月初六,叛军攻克陈留(今河南开封),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被俘,为安禄山杀害;初八,叛军攻陷荥阳,太守崔无波被俘,也为安禄山杀害。安禄山留其部将武令砌守荥阳,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进袭洛阳。封常清率军迎战。
封常清与叛军相遇于武牢。当时,封常清虽为一代名将,但所率军队皆由临时招募的平民组成,无任何作战经验技能,而叛军则是安禄山早有所备、训练有素的精兵劲旅,史称“禄山精兵,天下莫及”。两军相遇,叛军铁骑一冲,封常清的“民兵”就被冲垮,四散奔逃。封常清收拾残部退守东都洛阳,先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败;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东门内,再败;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陷洛阳,封常清率残部在城中展开“巷战”,先与安军战于都亭驿,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封常清只好率领残兵推倒禁苑西墙撤退。为了防止叛军追击,于途中“伐大木塞道以殿”,然后渡谷水,西奔至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封常清率军迎战的同时,唐朝廷调令诸边疆重镇兵马回援内地,并任命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把长安的零散部队集中起来,又急募百姓从军。一时间仪仗兵、预备役、警察人员、民兵、屠户挑夫、厨师小贩,或强征或自愿纷纷聚集,几日内凑齐五万人,组成“威武之师”,由高仙芝统率,宦官边令诚任监军,进屯陕郡。
封常清率残部败退下来,正好遇见高仙芝率部进守陕郡。封常清将与叛军交战的情况告知高仙芝,并分析认为目前叛军兵势正盛,官军人少兵弱,陕郡又无险可守,在此拒敌万一被叛军突破,其后再无可抗拒之兵,都城长安就面临危险。不如趁叛军未致,尽快撤至潼关,依据潼关天险以拒叛军,尚能遏止贼势以保长安。应当说,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确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介绍,知其所言非虚,于是采纳其意见,率军退往潼关。退到潼关后,高仙芝组织唐军迅速修筑工事,据险防守。未及,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立即发动进攻,由于高仙芝已有准备,叛军屡攻不下,不得不暂停进攻。叛军攻势遂被遏制,关中军民慌恐之情得以稍安。
封常清兵败消息传至长安,玄宗又惊又怒。惊的是叛军势头如此之猛之疾,如此下去京城长安则危在旦夕;怒的是原以为封常清可堪依赖,不料“徒具其名”,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一片信任期望,惊怒之下,下诏罢免了封常清的官爵,令他以白衣即平民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知道目前的战局其实怨不得封常清,任命他为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
唐朝廷任命高仙芝统率大军讨伐(实为抵抗)叛军的同时,也任命宦官边令诚做该军“监军”。
两位大英雄的灾难开始降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