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简要回顾了孔子的一生。
孔子早年游历齐国,后在自己故乡鲁国成为相国,有感于国君鲁定公好色荒政,前497年愤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历列国的传奇人生。十四年后,孔子终于结束了艰辛的游说生涯,拖着六十八岁的残弱之躯回到了乡梓之地。漫长的流窜过程中,孔子有过成为王师的荣耀,也有饥寒交迫的困顿,甚至有拘禁受困的耻辱、险些被杀掉的风险。
我记得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记述了孔子生平,而是因为它对孔子大加挞伐,骂孔子鄙视财富,要求人们安贫乐道。这本书的谩骂曾经让我对孔子着实很有意见,按照这本书的逻辑,似乎就是孔子搞的我们穷了好几千年,只要没有孔子我们在战国时代就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了。
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曾大声疾呼“罕言利”,所谓“罕言利”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缺德世人的指责。所谓“安贫乐道”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奉劝世人尊重规律,绝不能急功近利。
今天,除了孔子,我们还可以瞻仰那个时代的商人,子贡、范蠡、弦高、邓拓……,那一个不是“富而好仁”、又有那一个不是“见利思义”?他们对财富、对金钱、对名利,何尝有爆发户式的浅薄?
道德价值当然高于物质利益,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价值,眼中只剩余金钱,那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所有的掠夺都会没有底线。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摆脱利益的诱惑,整个社会除了钱,已经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价值了。
孔子临终慨叹,天下无道久矣!此中风流,今天,我们真的懂吗?
日期:2012-08-29 21:34:15
第2章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吗
(秦朝)
利出一孔:商鞅功罪
经过春秋诸霸数百年纷争,战国时代,中原大地仅剩下七家强势诸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家诸侯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大家都在积攒人品,拼命招揽居民。
战国时代什么最重要?
答:人才!
土地有的是,有人就能在土地上耕种、就能产出粮食。
积攒人品、招揽居民的方法,就是变法。魏国李悝、赵国的公仲连、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七家诸侯都使出浑身解数鼓励别人的国民迁徙到自己的土地上——只有这样才能产出更多粮食,才能在战争的时候有兵源。
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现在我们叫他商鞅。
商鞅(约前390一前338)原名卫鞅,生于卫国,所以姓“卫”,又称公孙鞅。后来,卫鞅在秦国被封于商地,才称商鞅。
年轻时,卫鞅托身于魏国大臣公叔痤,公叔痤知道商鞅身负大才,当然,也知道他是一个无耻之徒。
公叔痤临终前,魏惠王来探望他。
公叔痤在病榻上对魏惠王说,“卫鞅虽然年轻,但此人身负奇才,恳请大王拜卫鞅为相,魏国霸业必成”。
对魏惠王来说,虽然也认识卫鞅,这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而且,在魏惠王眼里,卫鞅实在太年轻了,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相才。
于是,魏惠王只是吭了一声(嘿然),并未作答。
见此,公叔痤又说,“如果大王您不肯重用卫鞅,那么,臣恳请大王一定要杀掉他,这个人决不能为他国所用”。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突然良心发现,念在多年追随之情他把卫鞅叫到床前,告诉卫鞅与魏惠王的谈话。最后,公叔痤摆摆手,让卫鞅赶紧逃走。
此时,卫鞅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魏惠王既然没有启用我,他也就不知道我的才华;不知道我的才华,又怎么可能真的杀掉我呢?”
公叔痤看着面前的卫鞅,留下了自己最后的遗言:“如果有一天你带兵打进魏国,希望你能念在我对你的收留之情,为魏国宗庙留下后嗣”。
面对阖然而逝的公叔痤,卫鞅踏上了自己的旅程:天下知我者绝非公叔痤者一人,我注定是一个枭雄,我一定能成就一番霸业。
日期:2012-08-29 22:33:05
卫鞅选择的目标是秦国;在这里,卫鞅变成了商鞅。时值秦孝公当政,商鞅通过朋友先后三见秦孝公,论述了三个不同命题。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商鞅大谈应如何效仿尧舜禹,建立一个人间天堂,所谓“帝道”;结果,秦孝公睡着了。
第二次见到秦孝公,商鞅大谈如何仿效春秋霸主辅佐周王室,所谓“王道”;结果,虽然秦孝公不悦,仍旧认为可以跟商鞅继续谈下去。
第三次见到秦孝公,商鞅独辟蹊径开始谈论如何在战国独自称霸,所谓“霸道”;结果,秦孝公不知不觉把椅子搬到商鞅面前。
此后,便是秦孝公重用商鞅,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有人将之总结为四个字——“重农抑商”。
武侠小说里有一种功夫,武林高手在决战中会耗尽全身气血,向对手发出致命一击,代价是牺牲自己生命。当然,一般来说,这种武功都是邪派武功。鉴于这种武功实在是损人不利己,即使邪派教主也不敢轻易使用。
商鞅变法,就是这种邪派武功。
一般贪官也就是贪污很多钱、一般贪婪的皇帝也就是把税赋提高到国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商鞅和秦孝公要的,是天下之利,天下之利只能归秦孝公一人所有。此后,秦国爆发所有力量,不但消灭了六国,也耗尽了自己的钱财、锦帛、粮食,宗庙社稷终至不保……
我们先解释“抑商”。
战国时期,国人已经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商人”的本事在于身上有钱财,喜欢四处流窜、最不听话。
所以,必须抑商,所谓抑商也就三条。
第一,秦国不能出现粮食贸易。粮食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物资,禁绝了粮食贸易也就基本禁绝了商业。这么做当然是有深意的,因为,如果秦人买不到粮食也就只能自己去种地,种地的人最实在。
第二,加重商税,重到任何贸易品种都无利可图。
第三,降低商人地位。战国七雄,只有在秦国,商人才与赘婿并列成为最低等的国人。一旦有徭役、战争,商人总是最先被征发。秦国军规明文规定,不必怜惜商人及其子孙的生命,无论什么脏活、累活、危险活都要派商人去干。比如,攻城的时候去城墙上拆转头……。商鞅之前,秦国的都城烁邑是全国性商业中心,北通犬戎,东连三晋(北却戎毯,东通三晋),与中原大梁、洛阳、淮阳、定陶等地齐名;商鞅之后,秦地几无贸易。
没有贸易,当然也就没有货币。
货币是一枚一枚的铜钱,分散在国人手中,秦孝公如何能贪天下之利?只有禁绝货币,才能把所有利益都归于国王,国王才能更有势力(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否则,如果有两个人跟国王分钱,那国王就只能得到一半财富;如果有十个人来跟国王分钱,那国王干脆不要混了(利出二孔者,国利半;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真的让货币分散在天下人手中,那可是有无数个钱眼,秦孝公干脆不要活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