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土地买卖禁令奠定了帝国未来几十年的繁荣基础,在强势皇权面前,封建官僚即使再有势力,也无法明目张胆通过土地兼并蚕食民间财富。然而,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的社会框架之内,监督之制是一条单行线,皇帝一人又怎可能看住天下封建官僚?
晚年,天纵英才的唐玄宗陶醉于自己缔造的盛世,也逐渐放松了对封建官僚的警惕。秉政二十多年的铁腕宰相李林甫更是给了唐玄宗一种幻觉,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位宰相都能像李林甫一样出身于贵族世家,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李林甫一样能在所有政治势力之间纵横捭阖。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这个寒门出身的宰相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毫不犹豫的放开了“开元限购令”,在土地市场上重新拿到了财富分配的利刃。从放开“开元限购令”那一刻开始,情况便失控了: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帝国全境内40%以上的人全都变成了毫无土地的“流民”。
数代大唐帝王的积累毁于一旦!
杨国忠聚敛了财富,却无法收敛自己的贪婪之心。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他不断以弱智的手法打击、挑衅、诬陷边镇节度使,尤其是安禄山。最终,安禄山率领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反叛,说到底,安史之乱不过是封建官僚的财富之争变成兵戎相见。
安史之乱使帝国彻底丧失了权威,“均田制”的皇权基础也就随之破灭了。
为挽救帝国于危亡之间,杨炎开始推行“两税法”,试图向大土地所有者收税,进而实现均贫富的梦想。然而,大土地所有者本身就是封建官僚,他们的财富本就不是来自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又怎么可能依靠这些人自己剥夺自己的财富?杨炎的改革根本就不具备最基本的社会条件。
封建官僚的疯狂掠夺最终使社会失去了最基本的秩序,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发动了唐末农民大起义,904年唐昭宗为宣武节度使朱温所杀,907年唐哀帝禅位给朱全忠(朱温后被赐名“全忠”,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大唐帝国,一个历时三百年的王朝崩溃了。
从汉代的吕雉到唐朝的李隆基,历代帝王的梦想都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然而,巍巍而立的大唐帝国终究还是未能破解西汉帝国留下的魔咒,东篱南山的田园在封建官僚毫无节制的掠夺下不断幻灭。为了破解这个缠绕千年的魔咒,大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弃了“均田制”,中国古代经济也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新的盛衰嬗变中,货币得失几何?我巍巍中华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呢?
日期:2012-09-23 21:09:14
盛世铸私钱
前180年,吕雉薨,南诏国随即自去帝号。也是这一年,刘恒登基称帝,是为汉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50年的“文景之治”。
现在,很多人如是说:汉文帝、汉景帝代表了封建中央集权,是地主阶级先进生产力进步的象征;同姓王搞独立王国,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是腐朽落后势力。“文景之治”中,先进的汉景帝打倒了落后的同姓王吴王刘濞,是先进势力战胜落后势力,具有历史必然性。
没有这种必然性。
历史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先进”,也没有绝对的“落后”,所有的“先进”、“落后”都是从今人口中折射出来的脸谱。如果刘恒不是当了皇帝,他也是诸多诸侯之一,怎么可能因为当了皇帝就突然变得“先进”?
封建中央和地方封国也不是天然对立,历代帝王之所以要消灭封国只有一个原因:只有裂土封王的诸侯才有能力对抗封建帝王,其他,无论是地方封建官僚还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巨室都没有这个能力。
如果用经济学语言解释会更为明晰:任何一个市场,一旦缺乏竞争就必然缺乏效率;在市场中,无论买方还是卖方,一旦形成垄断,日子就会过的非常舒服。帝王与诸侯,就是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帝王要想“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就必须消灭任何竞争势力。
皇帝一定要消灭诸侯,无论同姓王还是异姓王。
刘恒成为皇帝,情况更不乐观,全国改设57个郡,42郡在诸侯手中。和自己的父亲刘邦一样,他只有15个郡;不同的是,刘恒这15个郡的面积更小。
要想让诸侯听从命令,必须先有强势的经济,有了强势的经济才有可能征服诸侯。结果,在经济建设上,汉文帝遇到了诸侯的强势挑战。
刘恒登基后两年(前178年),帝国小农的租税从刘邦、吕后时代的“十五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即个人所得税降低为3.33%;十年之后,刘恒下令帝国十年之内免征“农业税”,“口赋”(人头税)也从一百二十钱降低到四十钱。有人估算,这个时代全体国人的整体税负负担降低到2%以下,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这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低税收环境。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同姓王的诸侯国。
很多人以为,“王爷”可以在自己地盘上收税、无偿征发劳役、训练军队,这些王爷肯定是为所欲为、欺男霸女、鱼肉乡里、无恶不作……
世界永远是有规则的,上述王爷的形象不过是某些人自己的理想世界,纯属臆测,跟汉代真实的同姓王没有一毛关系。皇帝就差在脸上写上“削藩”二字了,稍有不慎就会被治罪,要想对抗皇权、要想自己子孙继续封王,必须要有对抗皇权的经济实力。
况且,皇帝在自己地盘上大搞各种“减税、劝农”运动,连刘恒自己都亲自跑到地里种庄稼,诸侯如果自己先落了下风,那干脆皇帝也不用“削藩”了,过几年,诸侯自己投诚得了。
出于“削藩”的危机感,更出于获得优势经济的动机,诸侯对振兴封国经济的渴盼远甚于皇帝刘恒,很多成绩也是汉郡所无。
《汉书》这样记载诸侯国当时的风气:刘恒登基后,诸侯国信奉治国之道在于清净无为,农人不被打扰自然也就安心耕作;很多诸侯都不再对农人收取钱粮,以博得国人支持。以吴国的刘濞为例,吴国境内税赋的特点就是“薄赋”,由于没有税收,吴王刘濞才不得不靠煮盐、铸钱过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刘恒是被诸侯压力下才取消了汉郡内的农业税,此前,齐国、吴国、楚国均已无税。
皇帝和诸侯都不对农人收税,帝国财政靠什么运转,又靠什么维持自身统治?
日期:2012-09-23 21:11:37
后世,无数帝王都想模仿吕雉“均田”,却无一不羽煞而归。不是吕后比别人更聪明,更不是吕后有多么灵活的手腕。汉初之时,从六国贵族到刘邦分封的异姓王都被剪除,旧有既得利益者已经被消灭殆尽;刚刚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制度,任何官僚都不知道如果不按《二年律令》分配土地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包括在吕雉在内的所有人,未来都是一片模糊,所以,大家只能按照相对公平的方法平均田地。这种混沌初开的情况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模糊面纱”,在“模糊面纱”条件下,利益集团不可能剥夺普通人财富,一旦打破平衡,任何利益集团都可能称为被剥夺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