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55节

作者: 随手太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什么要结盟呢?我们来算一道数学题就可以了。假如当时的诸侯国有一千个,我们再周国的能力夸张一下,按照周国一个月能灭掉一个国来算,也要八十几年才能把这一千个诸侯国全部干掉。有的朋友说那就这么干呗,慢慢来嘛,不着急。问题是你不着急,周武王着急,正在请玉皇大帝吃饭的周文王更着急,周武王的儿子、孙子也着急。而且这样弄下去,那些本来想和周国结盟的国家也转而与商国结盟了。

  我们的周武王姬发同学是很聪明的,这么傻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周武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这帮农民最终联合起来一起斗地主,最终介于牛A与牛B之间的那个农民变成了新的地主。
  从文献记载看,武王伐纣当时是联合了很多诸侯国或者部落的。史记记载,周武王九年观兵盟津之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周武王在牧誓中还专门提到了八个盟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就是我们常说的“牧誓八国”。这都是周武王结盟战略的结果。
  我们先说八百诸侯,真的是“不期而会”么?当然不是,用脚后跟想想也不可能啊,如果说两个人不期而会我还信,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如果是真的,那绝对可以写进吉尼斯世界记录了,而且很多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八百诸侯能够如期而至?他们结成了反商联盟。
  当然,这八百诸侯也明显有很大的水分,这也是我们国家史书的惯例,雷同于我们史书常说的“流血漂橹”。如果还不能让你相信的话,我们就来算一道小学数学题。史记中牧野之战,这八百诸侯提供了多少武装力量呢?总共战车四千乘。平均每个诸侯国提供了多少战车呢?五乘。周武王跟这些只能提供五乘战车的国家或部落结盟,是不是也太不靠谱了?如果真的是结盟八百诸侯的话,那么周国一天与一个诸侯国结盟的话也要用三年的时间,这现实么?

  再说牧誓八国。从周武王在牧誓中撇开其他诸侯国不提,而独独提到这八国来看,可见这八国应该是周武王结盟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八国。那么,这八个有名字的国家都来自何处,属于哪个民族?牧野之战有没有戎狄蛮夷这些少数民族的参与呢?这个问题绝对是个难题,本楼也有很多朋友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很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也给不出什么标准答案,连建设性的观点也没有。
  伪孔传中认为此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庸在湖北竹山县,卢在湖北南漳县,彭在湖北、濮在湖北枝江县,与蜀皆在汉水流域;微在陕西眉县,与髳和微都在渭水及河水流域。童书业先生则进一步提出蜀在今陕西旬阳县蜀河一带。乱吧,不是一般的乱。个人认为,所谓的牧誓八国,就是当时地处中国西部的八个部族。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伪孔传都已经被证明非孔安国所作,不可信,为什么还要拿出来说呢。我个人觉得,伪孔传未必如此的不堪,我们对其并不公平。为什么对于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我们想到的是如何证其伪造;而对于伏生口授的今文尚书,我们想到的是如何解读呢?即使古文尚书并非出自孔安国之手,那么其内容就完全是伪造么?某人某天在厕所里凭空想象的东西,还用蝌蚪文刻在竹签上,不是神经病么?

  而对于顾颉刚先生,我们也要重新审视。大家可以听说过我国近代有一个疑古派(也称古史辨派)吧,顾颉刚先生就是疑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也是。他们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把我国的古史差不多全部推翻,大禹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虫子,鲁迅先生就说:“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而我国现代的考古已经证明,古人往往不说谎,今人反而谎话连篇。所以顾颉刚的观点你要是全信,那么我也无话可说了。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说戎、狄、蛮、夷这先秦时期所谓的四大异族。对于民族史,本人也是一知半解,只能勉为其难,说错了还望担待些个。戎、狄、蛮、夷的说法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并不是特指某某民族的,而是一个泛称。是按其方位来定义的,所谓西戎、北狄、南蛮、东夷是也。当然这个方位也是相对于我国小小的黄河流域这一块而言的,不是相对于今天的中国版图而言的。
  按照史记的说法,戎狄本来就是一个民族,他们是夏国的后裔,汉朝的匈奴就源出戎狄。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证实了这个观点。
  徐中舒先生认为:
  远古时期,居住在西方发达的农业地区居民,后来却走向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由低等农业发展到较高等的农业,这是姜姓民族的情况;另一条是由低等农业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发展了马、牛、羊的畜养游牧生产,这便是羌族的道路。匈奴、羌都是夏朝的后裔。
  汇总一下,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夏亡于商后,夏朝部落联盟的一支向西、向北退却,受到中亚地区的影响,由一个低等农业民族开始发展畜牧业,逐渐向游牧民族的方向发展,就是商朝时期的戎狄。在商周之际活动于陕西、河北、山西北部这一带。在当时也被称作羌,“羌”字的本义就是牧羊人。
  再到后来戎狄继续分化。一部分在西部被称作西戎,后来被秦国直接吃掉了,有秦穆公霸西戎之说,所以汉族之中肯定有这个民族的血统。一小部分往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被称作南蛮。还有一支往北迁,彻底变成了游牧民族,被称作北狄(当然北狄不止这一支,还有东胡、貉族等等,后来统称为胡),春秋战国时期被华夏各国赶到了漠北,就是汉朝的匈奴。
  吕思勉先生认为,牧誓八国中的“羌”就是氐羌,实际上就是当时戎狄中的某一支。这个民族能歌善舞,武王伐纣时,尚书大传中说武王的部队“乃慆,前歌后舞”就能说明这点。
  至于蛮夷,那就乱了去了,反正我是搞不清楚的。

  夷就有九夷的说法,这还不是一个确数,意识是说很多个夷。夷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这一带,从其造字本义看,这个族群应该善于弓矢,估计战斗力很强悍,这一族群也是后来西周的劲敌。后来在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估计大部分被汉化了,少部分跑到了北面,变成了后来胡人的一支。牧誓八国中应该是没有夷人的,周武王牧誓中开始就讲“远矣西土之人”。而且前面我们也说过,殷商本身就是东夷。

  蛮有百越之说,比夷更乱,连上帝都说“我是弄不明白了”,我这种屌丝就算了吧。据说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都是当时所谓南蛮活动的地方。不管是按照今天的主流观点,还是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周武王的牧誓八国中有好几个都属于蛮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