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56节作者:
随手太多 当然有一点朋友们需要注意,在我们汉语体系中,“蛮夷戎狄”还有“胡”都含有贬义,搭配起来的词语都不好听,什么蛮横无理、夷为平地、胡搅蛮缠等等,所以碰到南方人不要动不动就喊人家南蛮。
说了这么多,我要说的就是周武王联盟的这些诸侯,很多并不是当时的中原(黄河流域)各国。周武王所借助的力量,在当时的商朝看来,大部分都是商人眼中的西部外族,和商朝是有敌对关系的。而且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也能切合,武王伐纣后一个多月牧誓八国的蜀国就反水了,这很符合戎狄这种游牧民族的特质的。当然,以上权作一家之言,如有雷同,切勿声张。
日期:2015-02-06 19:37:19
二、内应。从史记以外的其他记载来看,周武王姬发当时和很多商国贵族是保持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貌似不仅限于朋友或者同事。上一章我们说到伯夷、叔齐来到周国,并没有具体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实际上,他们先是看到周公旦受周武王指派在四内这个地方与商国大臣胶鬲(就是孟子所谓“举于鱼盐之中”的那个人,据说是周文王举荐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就是:“加富三等,就官一列”。签字仪式很正规,在当时称为歃血为盟。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点小知识——歃血为盟,歃血为盟网上也可以搜的到,但解释的一般都不太专业,这里把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和大家分享。杨伯峻解释古时歃血为盟是:先凿地为坎(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牲(牺牲之意),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一种容器)盛之;读盟约(古谓之载书,亦省称为载或书)以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之,与盟者各持一份副本回去。
割牲左耳的事情是由主盟的人亲自完成的,所以就有“执牛耳”之说,用以指代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后来伯夷、叔齐又看到,召公奭受周武王指派在共头这个地方与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写作微子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就是:“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同样的歃血为盟。我们再对照商帝乙时的太子之争,你会发现点什么,不是么?估计帝乙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宝贝儿子的太子之争,最后渔翁得利的居然是远在西土的周国。
关于胶鬲为周国内应不止吕氏春秋中有这个说法,韦昭在注国语的时候也说“胶鬲,殷贤臣也,自殷适周,佐武王以亡殷也”。
逸周书寤儆篇记载,周武王三年四月初一,周武王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梦,他就觉得这预示着自己对商国的阴谋诡计都泄露了。这就是为什么搞阴谋诡计的人老是吃不香、睡不好,你看那些贪官,到了监狱说自己解脱了,可能大家觉得好做作啊,其实大多数都是真的。
于是周武王把周公旦叫过来说:“哎呀,我们对付商国的密谋好像泄露了…你快帮我想想办法”。这些密谋都是什么,我们今天是不得而知了。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武王为伐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内应绝对是一个重点。
而且,商纣王的大夫辛甲、太师疵、少师疆、内史向挚这帮人在商国混不下去了,为什么都选择往周国跑?天下那么大,当时国家那么多,除了周国没有地方可逃了吗?这说明他们或多或少都与周国保持着联系,以至于周国成了商奸的首选。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内史向挚对于周成功灭商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但常常被人忽视。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殷内史见纣之俞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请大家注意“载其图法”。刘邦入驻咸阳时,其他武将都去抢财宝,唯独萧何把秦朝的文献资料抢走,后来为刘邦争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内史向挚带来的“图法”,让周武王对商朝的情况了如指掌,以至于牧野之战后,周武王说商朝“登名民三百六十夫”,这不是瞎说说的,是有依据的,商朝的文献资料都在周武王的手里。
三、间谍。按现在的说法,就叫特务。你看国共内战,双方都在互派特务,但是这些特务都干了些什么事情,怎么做到的,是很难弄清楚的,这都是国家机密,那么对于那个史料文献匮乏的时代,更是不得而知了。但相关文献中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说明周国在商国是有很多特务的。
逸周书酆谋篇记载,周武王三年,周武王姬发就收到商国打算攻打周国的计划,他就把周公旦叫过来问计。至于为什么商国没有实施此次计划,就不得而知了。我们要关心的是,周武王从哪里得知此次计划的?这些都是国家机密,如果说周国在商国没有间谍的话,这种事情周武王是不可能知道的。
吕氏春秋贵因篇记载,周武王派人到商国做间谍。
“殷其乱矣!”
“其乱焉至?”
“馋慝胜良。”
…
“其乱甚矣!”
“焉至?”
“百姓不敢诽怨矣。”
“嘻!”
于是周武王找太公姜尚商量伐纣事宜。
四、武功。周武王有没有武功?肯定有,没有武功的震慑,是不可能有八百诸侯联盟的。但是都有哪些,我就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这段历史就像出现了断层一样。
现在能确切的就是武王勘黎,前面已经说过有文王勘黎,其实还有关于武王勘黎的记载,这个记载就在清华简耆夜篇里。而且和今本竹书纪年是能够互相印证的,自宋代以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武王勘黎的说法。那么到底是文王勘黎还是武王勘黎呢?我觉得都有,只是这个黎是不是指的一个国家就不知道了。
清华简耆夜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一般都解作黎国),大胜。于是,周武王和他的大臣们喝酒庆祝,后面就是庆祝的内容了,反正是你喝多了唱了一首歌,他喝多了唱了一首歌之类的。
这虽然是单一的记载,但是能看出来周武王时期对外征伐肯定是不断。为什么逸周书中周武王每次谈话的对象都是周公旦,合理的解释就是作为师的太公姜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面东征西讨。
这才是真正的造反,造反并不是我们电视上演的那样,几百号人拿着铁锹、铲子、锄头,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可以了。历史上这种2B青年造反的事不算少,但印象中貌似没有成功的。造反是个技术活,是个黑心活,没点水平、没点实力是不行的,有想法的朋友们换个心思吧,该洗洗睡了。
日期:2015-02-06 19:37:54
21 三分天下有其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