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据说仓颉是在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后产生灵感创造的汉字。
历法: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测定日月星辰制定了历法,教导百姓在合适的时间播种五谷,但此历法已经失传,无法考证。
日期:2015-01-28 13:06:33
为了表达更准确,将昨天的内容稍作修改
3、国家的雏形(国家雏形是我个人定义的概念,学术上准确的说法是这一时期在向国家政权过渡)
黄河流域统一以后,黄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此广袤的土地,应该怎样管理?以往的氏族部落,人员结构不复杂,土地面积也相对较小,管理的难度就不大。但现在,不仅土地空前广阔,人口空前多,管理难度呈几何数的增加。所以,黄帝不得不在大臣的帮助下,开始了对国家的设计。
土地制度: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黄帝用自己的步子丈量土地,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防止人民发生争夺土地的争端。
职官制度建立:土地制度一旦确立,黄帝开始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据说设置的官位共计120个。并对各级官员提出廉洁自律、以德治国的要求,尤其是设立“九德”这个职位,教养百姓按照规范的品德行事,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军队的创建:原始居民的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但那时候的战争类似于打群架,大家上来就群殴,毫无章法,实际作战能力大大减弱。为了打败炎帝和蚩尤,黄帝(一说是黄帝的臣子风后)通过操练,教给士卒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士兵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发挥了军队整体合力。这样一来,黄帝部落在两次战争中都大获全胜,为了要巩固炎黄部落的既得利益,黄帝继续操练军队,军队后来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
日期:2015-01-28 13:07:30
5、黄帝的后裔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共主,国家文明的大门已经被他叩开,他的继承者必将开创更伟大辉煌的事业。
话说黄帝有四个妃子:正妃是嫘祖;次妃方雷氏、彤鱼氏、嫫母。四个妃子,一共生了25个儿子。25个儿子里面最著名的是正妃嫘祖生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即少昊帝,东夷族的首领,五帝传说中有些记载认为少昊是五帝之一。还有一个说法,少昊帝是方雷氏生的。)被封在江水(四川岷江,考证的说法很多);另一个叫昌意,被封在若水(四川雅安荥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除了玄嚣和昌意,黄帝还有12个儿子被分封出去做了诸侯,他们根据自己的封地名称为自己命名姓氏,如: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由此这些姓氏可以看出,后来的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部落,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又以国为氏,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所以,中国人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日期:2015-01-28 13:08:35
二、颛顼(公元前25-24世纪)
颛顼又是一个神童。据说他的母亲女枢一次梦见一条直贯日月的长虹飞入腹中,由此怀孕而生颛顼,颛顼生下时头戴干戈,并有“圣德”字样。黄帝死后,将部落联盟政权传给了颛顼,这一年颛顼二十岁。
尽管黄帝功勋卓著,氏族部落争相归附,但他给颛顼留下的并不是和谐的大同社会。首先,各个氏族方国是因为联盟首领强有力的武功而臣服,一旦强权的首领去世,统一就会受到挑战。其次,而且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差异使各部落矛盾重重,部落之间相互征伐。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原本已经兴旺发达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颛顼作为一个上承炎黄,下启尧舜的领袖,历史要求他必须完成重任:巩固统一、宗教改革、发展生产。
1、巩固统一
(1)与共工之战
黄帝通过武力征服了炎帝部落,炎帝部族对此有诸多不满。强权的黄帝在位期间,矛盾被隐藏,一旦黄帝逝世,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就决心摆脱颛顼的统治。
当时,颛顼部落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处在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共工部落,居九有(即九州),在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看看地图就知道,共工部落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氏部落因为自己在上游,所以想把问题简单化,直接修筑西岸河堤,将大水引至东部河堤,这样不仅可以轻松地解决共工氏部落的水患问题,而且,可以顺道教训或者除去颛顼部落。颛顼闻讯大惊,共工氏部落的河岸一旦筑成,那颛顼部落就是头上悬了一条河。但颛顼还没来得及派人去谴责共工氏,大水就来了。洪水迅速冲毁东岸河堤,颛顼部落伤亡极其惨重。两部落为了利益再次决战。
由于共工的行为残害了无辜生灵,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所以,颛顼讨伐共工得到百姓的广泛支持。双方大战于澶渊(今濮阳西)。战争十分激烈,传说两个首领亲自上阵,并从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脚下。不周山地处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极高极高的撑天柱。双方在这里鏖战不息,共工连连失败,又后悔自己造成的生灵涂炭的景象,心里万念俱灰,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不周山被拦腰撞断。从此,西北面的天空因为没有不周山的支撑,倾斜下来,东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剧烈震动,陷了下去,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从此江河的水也不同自主地朝东方流去。
这一次战争的胜利,使颛顼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一。而共工氏最后的一撞,得到了后人的谅解和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
关于怒撞不周山一段,完全是神话。还有一个说法是女娲看到水怪共工发洪水残害百姓,所以帅华夏百姓讨伐共工,所以,共工怒撞不周山。
(2)划分行政区域
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和九黎部族长期形成对立局面。直至颛顼,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颛顼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