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第9节作者:
虎公 到了前546年年初,弭兵的初步方案已经成熟,现在和平工作可以在台面上开展了,而向戌也立即开始了他的仆仆奔波。
日期:2007-05-21 11:48:49
二、和平提议的通过
尽管半官方的工作已经基本成熟,但官方缔约工作的正式启动,还是要有人公开站出来说话,向戌自然当仁不让。
首先是晋国。向戌向晋国政府正式递交弭兵建议:由宋国充当中间人,晋楚双方缔结和约,结束军事对抗。赵武立即召集大家商量,韩起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战争,是残害人民的凶手,是消耗国力的蛀虫,是众多小国大灾。现在有人提出来要消除战争,虽然实际上很难实现,但我们一定要答应他。我们不答应,楚国人会答应的,一旦对方扛起和平的旗帜号召诸侯,我们就难保盟主的地位了。”——顺利通过。
楚国人也同意得很干脆。
齐国执政者也许觉得和平的想法过于幼稚,有意拒绝,最后还是被大夫陈文子说服了:“现在晋楚两家都同意了,我们阻止得了吗?再说,别人说是要消除战争,我们提出反对,我们国内的民众也会不满,产生叛离之心,那样国家还怎么治理?”
秦国人也表示认可。
既然四个大国表示支持,事情已经基本确定,向戌又照会各个中小国家,通知大家,天下诸侯弭兵大会将在宋国举行。
很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弭兵协约,并没有将当时的另一个大国——吴国——包括进来。吴国虽然与晋国联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但一直没有成为晋国集团的稳定盟友,关系若即若离。同时,吴、楚两国是死敌,几十年来一直拼得你死我活,与楚国人缔约,吴国不可能接受;而楚国与晋国息兵,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对付吴国,因此,楚国人也不可能接受与吴国结盟。
另外,关于结盟的规格,虽然晋楚双方都有能力召集到自己阵营的各国国君,但除了在战场上,晋楚两国的国君却很难直接会面,因此,这次结盟,晋楚两国是执政者参加,各国也只派大臣前来。
日期:2007-05-21 13:41:29
三、盟约内容的确定
弭兵已成定局,而和平协议的基本内容也早已形成,只是结盟前最具体和直接的事项还需要最后确定,这些事宜的底定也颇费了一些周折。
5月27日(甲辰),晋国执政赵武与大夫叔向抵达宋国,6月初一(丁未),宋国人设宴招待赵武,叔向作为副宾参加宴会,气氛十分融洽。6月8日(甲寅),晋国又为赵武派来一名助手——下军佐从荀盈。从5月29日(丙午)到6月22日(戊辰)的20多天内,郑国代表良霄,鲁国代表叔孙豹,齐国代表庆封、陈须无,卫国代表石恶,邾国国君悼公,滕国国君成公,都陆续来到宋国都城。属于晋国集团的各国代表基本到齐。
宋都虽然是约定的结盟地,但毕竟属于晋国集团的地盘,审慎起见,子木并没有贸然前来,而是先到了自己的盟国——离宋国不远的陈国。6月16日(壬戌),子木派自己的副手子皙(公子黑肱)先来到宋国,与晋国方面确定盟约内容。晋国方面,则于21日(丁卯)委托向戌到陈国去,与子木进行最后磋商。22日(戊辰),子木对向戌交代了楚国方面的新条件:结盟之后,原先属于晋、楚两方面的阵营各国国君,有义务分别去朝见对方的盟主。事关重大,向戌赶紧又回宋国找赵武请示。
24日(庚午),向戌赶回宋国,转达了子木的主张,赵武答复:“晋、楚、齐、秦四国是相匹的国家,晋国不能指挥齐国,就象楚国无法指挥秦国一样。如果楚君能让秦君到晋国来,我们也一定坚请齐君到楚国去。”26日(壬申),向戌又赶到陈国转达赵武的态度。子木也觉得不好做主,赶紧派人乘传车快速回楚国请示,楚康王表示,齐、秦两国除外,其他诸侯相互朝见对方盟主就可以了。这样又耽搁了几天,直到7月2日(戊寅),向戌才赶回宋国,带来了楚国的最终态度,晋国方面表示接受。当夜,赵武与楚国的子皙初步结盟,将弭兵盟约的内容最终确定下来。
7月4日(庚辰),子木终于从陈国赶到宋国,一同前来的还有楚国太宰伯州犁,陈国代表孔奂、蔡国代表公孙归生也一并赶来。这天,曹、许两国的代表也最后到达。
大家约定,明日,在宋国都城西门外正式结盟。
这次结盟,可算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尤其是晋、楚双方一起结盟,并有齐、秦两大国认可,更是空前绝后的。晋、楚之外,有资格参与结盟的还有宋、鲁、蔡、卫、陈、郑、许、曹,共10国。由于齐、秦两国地位特殊,对于晋楚两霸主并没有专门朝见和纳贡的义务,所以只是认可盟约,而不作为正式缔约国。又因为宋国、齐国分别请求把滕、邾国作为自己的属国(私),得到批准,这两个国家没有资格参与结盟。事前,鲁国执政季武子以国君的名义告诉叔孙豹,这次活动,鲁国的地位向滕、邾两国看齐。现在两个小国成了别国的附庸,不参与盟誓,在他看来,鲁国的地位应当和宋、卫相当,叔孙豹擅自决定不听指命,参加结盟。
这次弭兵会盟的盟约内容没有流传下来,但大体内容还是明确的:
(一)今后各国之间均不得发起战争;
(二)晋、楚两国共同担任诸侯霸主,地位平等;
(三)晋、楚两国有义务保障各中、小国利益,保障各国维护自身安定,镇抚国内民众,遵循礼仪,接受上天的赐福(“利小国,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这一条借郑国子大叔的话保存下来了)
(四)今后各国对晋楚两国以同样标准事奉( “如一”条款);
(五)之前晋楚双方的各盟国国君(齐、秦两国除外),到另一盟主国朝见(“交相见“条款)。
日期:2007-05-21 13:43:02
四、弭兵大会
(一)子木阴谋
弭兵,自然是化干戈为玉帛的美事,然而,晋楚双方武斗了近百年,干戈大家都司空见惯了,玉帛相见,一时间几乎令人难以适应、甚至难以相信。这次的玉帛之事,干戈的影子依然闪烁在人们的脑海里,甚至,也真真切切地闪烁在和约缔结的全过程。
7月4晚,晋楚双方代表团就在宋国都城的西门外安营休息,因为是和平行动,大家约定,双方大营都不设深沟高垒,仅仅扎起篱笆做墙。当晚晋国的伯夙(一说伯夙就是荀盈)就提醒赵武:“我看楚营那边杀气很浓,恐怕要图谋不轨。”赵武这时还显得颇为镇定:“不用担心,楚国人万一来劫营,我们向左一转就可以进入宋城,他们能奈我何?”
伯夙的感觉是准确的,尽管楚国人当夜没采取行动,第二天——也就是7月5日(辛巳)一早,子木就命令楚军:全军将士外罩软衣、内穿甲胄前去结盟,随时准备战斗!太宰伯州犁大惊,赶紧阻止子木,子木解释:“如果可以全歼这些晋国人,杀死赵武,晋国必然元气大伤,有什么不好?”伯州犁强烈反对:“我们会合诸侯,却不以信义待人,这怎么行?诸侯是期望楚国人恪守信义,这才过来归附的。背信弃义,就等于抛弃了令诸侯顺服的法宝啊!”子木不以为然:“楚、晋两国之间不讲信义、尔虞我诈已经很久了,大家都是唯利是图罢了。只要对楚国有利我就干,要信义有什么用?!”伯州犁大失所望,退下后对人说:“令尹活不了三年了!为了得逞自己的意愿而抛弃信义,这么做怎么可能得逞?意愿靠言语来发出,言语一出口,就要以信用来保障,有了信用,意愿才能实现。意愿、言语、信用三个要素相互关联,三位一体,一个人才能立足。丢弃了信义,如何三位一体,如何活得过三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