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第59节

作者: 虎公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韩起是个特别善于调和的人,他不会把矛盾弄到表面化和难以收拾的地步,因此,韩起、荀吴这对冤家也就居然大体平静地共了几十年的事。
  (2)赵氏
  通过上面的介绍,荀吴与赵成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赵成短命,留下的事迹也很少。可能他本就是与乃父赵武类似的温和人物,但反过来,自己一下子登上如此高位,保持低调和忍耐也是明智的选择。除了一次对子产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一次到宗周出差,赵成再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他生出了赵氏的下一个强劲人物——赵鞅。
  日期:2007-08-06 13:26:01
  二、大原之战
  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一度陷入无秩序状态,北方的狄、西方的戎趁机进入,南方的楚国(当时还被认为是蛮夷)也逐步拓展势力,华夏各国疲于应付,“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民族斗争的状况(虽然是一鲁国为观测点说的)。有人统计,公元前722年-前637年的86年间,戎狄攻华夏共16次,华夏伐戎狄共9次,可见当时戎狄的实力并不弱于华夏。但从中原地区霸主制度产生后,华夏逐步占据了战略优势。关键原因有二,其一,华夏诸侯重视相互团结与支援,如狄人灭卫,齐桓公率领诸侯帮助卫国重建,山戎攻燕,齐桓公也亲自帅军解救。而戎狄碎广,但相互分散,不知道团结。第二,华夏诸侯不仅团结自己,而且知道分化敌人。晋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要同时面对戎人和狄人的压力。狄人又分为赤狄和白狄。一开始,晋国人团结实力较弱的白狄共同打击赤狄,赤狄难以抵挡,逐渐没落下去;随后,晋国有采取与戎人联盟对付狄人的策略,如此,白狄也逐步衰落。直到戎、狄两部都不足以对晋国带来严重威胁的时候,他们才切身感到来自晋国的压力,才知道团结起来,但,这时候已经太晚了。

  前569年,无终国(山戎人之国)国君嘉父派使臣来晋国求和,晋悼公采纳魏绛的建议,实施和戎政策,此后的几十年,双方大体相安无事。随着北方狄人势力的削弱,狄人各部纷纷依附于无终。可能是势力壮大后信心充足,也可能是吸纳狄人的失败教训,无终联络各部狄人,开始与晋国为敌,晋国方面刚刚完成与楚国的弭兵,也恰有集中力量打击戎狄的精力和时机。终于,公元前541年夏,双方在大原(又称大卤,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展开了一场决战。

  晋国方面,带队的是上军将荀吴与上军佐魏舒,都是晋国六卿中最善将兵的大将,兵力可能就是晋国的整个上军,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以左右。而敌人方面,是无终国的戎人与各部狄人,应该是当时晋国北部戎狄力量的大集合了。这次大原战役,不仅对于消除晋国北部威胁意义重大,还为晋国军队的战术带来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革新。
  作战前夕,魏舒向荀吴建议:“敌方是步兵,我们是战车,此处地势崎岖, 10个步兵就足以对付一辆战车,如果战车遇到险阻不能行进,情势将更加不利。请把我们的部队都化为步兵作战吧,我带头!”荀吴也是打仗高手,听罢立即批准。于是下令全军丢弃战车,改编为步兵,以行为编制:原来每五乘战车的士卒改编为三个伍(每乘3人,每伍5人)。但士卒们打了几百年的车战,这样的临时改革岂是易事,不少人自然难以接受。荀吴的一个亲信部署就带头抵制,荀吴下令将此人斩首,把首级巡示全军,改编才得以彻底推行。按说,荀吴的爷爷荀林父当年就是中行主将,中行氏的部署怎么可能对恢复行的建制如此难以接受?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当年(前632年)的“三行”

  也是车兵而并非步兵,用“行”的名字,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晋国已有三军,而根据周制,天子有六军,大国只能有三军。三军之外再增加编制,就是违制,所以才取了“三行”这样一个区别于军的名字以掩耳盗铃罢了。

  在荀吴与魏舒的指挥下,晋军摆下五个军阵,前面叫两,后面的叫伍,右面叫专,左面的叫参,最前面的叫偏。在习惯了车战的晋国士卒笨手笨脚,好久也难组成阵形,特别是最前面的“偏”,人数既少,队列又乱。各部狄人看了无不大笑,来不及列队就一股脑冲了上来,谁知中了晋军诱敌之计。冲到眼前,后面晋国大军掩杀过来,狄人大败。获胜则拼命抢掠追杀,失败则四散奔逃互不援救,北方胡人的这种风格由来已久并根深蒂固。南宋时期的岳飞似乎就指出过金人的这个特点(?)。

  车兵改步兵为什么如此之难呢?原来,在当时的中原各国,战车不仅是作战工具和作战单位,更是军人职位和身份的象征。一乘战车配置士兵几十人(原为75人,后为30人),只有三人在战车上,其余几十人在战车周围。战车上的军人职位高于步兵,这样,职位的高低一目了然。现在要大家一起站在地平线上,原来地位尊贵的长官就展现不出任何优越感了。
  日期:2007-08-06 13:27:59
  五、灭鼓
  (一)义师游戏

  前527年秋,荀吴再次出兵讨伐鲜虞,包围了鼓国的都城。这次围城,荀吴上演了一出“义师”的好戏。
  鼓国被围,形势严峻,城里有人偷偷告诉荀吴愿意投诚,希望里应外合,帮助你们拿下鼓国,但被荀吴拒绝了。左右的人问:“这么不用部队劳苦攻城就能达到目的的美事,您为什么不干呢?”荀吴:“我听叔向说过:‘好、恶都不失常,百姓才能知道该怎么做,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如果我们自己的城里出了叛徒,我肯定特别厌恶他。现在别人的城里出了叛徒,我怎么能喜欢这样的人呢?到时候我厌恶的人得到了赏赐,该如何对待我喜欢的人呢?如果不赏赐,又会失信,那样还怎么管理我的民众?打仗嘛,有实力就进攻,实力不足就回去,量力而行就可以了,我不能因为想取下一座城而亲昵奸人,那样我的损失就太大了。”随即,荀吴居然把鼓国叛徒出卖给鼓国人,让他们杀死叛徒,并修缮工事。

  大军围鼓三月,鼓国又有人带着部属出来投降,荀吴看了看投降者的部属,说: “他们脸上还没什么饥色嘛,你们还是回去好好守城吧!”又有军吏质问:“现在城池唾手可得你却不要,放任我国的百姓劳苦而士兵疲惫,您就这么事奉国君啊?”荀吴:“我就是这么事奉国君。如果因为获得获一座城而教人民懈怠,要城又有什么用处?得到城池换取懈怠,还不如保持原貌呢。换取懈怠不会有好结局,抛弃原有的斗志更不吉利。鼓人能事奉他们国君,我也能事奉我的国君。躬行道义而不改变,喜好厌恶不失常,这样,到头来,城我们可以攻克,还可以让百姓知道道义所在,让百姓愿意誓死报国而没有二心,这不是很好吗!”

  又过了段时间,鼓国人来告:粮食尽了,力也竭了。荀吴这才光明正大地开进城去,没有杀戮一个鼓国人,只是带着鼓君鸢鞮(《国语》作“苑支”,故事情节也有不同)凯旋回国。在绛都举行献俘仪式后,又把鸢鞮放了回去,继续作他的鼓国国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