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怪力乱神”》
第36节

作者: beyond1818200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假借其他人的名气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在不断地上演着,如今在微博上还经常有白岩松,崔永元或谁谁谁说过什么话,其实人家根本就没有说过这些话,都是当事人瞎编,吸引人眼球罢了。

  宋代的这种对《推背图》的做法此后被历朝所延续,成为了一个文字接龙的游戏,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增补删减,使《推背图》成为了今天的模样。今天我们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代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个中真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日期:2014-10-10 22:55:00
  比玄奘还要牛的和尚
  一提起唐朝的和尚,恐怕多数人都会说玄奘。这个《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在唐朝确定也算是个人物。但在唐朝,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神秀和尚,他是继承了达摩的衣钵,在朝野里可谓是举足轻重。

  唐朝从先期崇佛到武则天后抑佛,体现在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旧唐书》记载了很多和尚的事情,但是《新唐书》里却一点痕迹都没有。先说说这玄奘,他确实是姓陈,与西游记里是一样的。当然孙悟空那几个徒弟纯粹是虚构的了,但在西游记里刚开篇有一个细节,说是玄奘西行取经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其实这纯属是演绎。在佛教的众多经典里,也把玄奘说得神乎其神,说玄奘母亲刚生下玄奘时,梦见一个白衣的和尚向他道别去西方取真经,梦见的这个和尚就是他长大后的儿子玄奘。其实玄奘当时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和尚,皇上也不认识他,只是在很小的圈子里有名望。这个和尚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记忆力好,爱看佛经,看了不少。玄奘是在隋炀帝末年出家的,当时的佛经都是从印度传来后,翻译成汉文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翻译水平不一样,结果翻译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同一本佛经或不同佛经的相通之处有很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看得少的人看不出来,但是玄奘看太得多了,所以经常能发现文不对题的现象。

  怎么办呢?玄奘想了一个办法,干脆是去印度去看看,到底人家那佛经是什么样的。如果成功,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当时他与唐太宗也不认识,怎么去印度呢?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跟随商人去,因为当时的中国与印度的商品交易已经比较频繁,而且商人知道如何规避开突厥人的袭击,和商人走比较保险。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时候,玄奘跟随商人出发了,在西域结交了不少佛教界人士。玄奘知识渊博口才出众,每到一地都要讲授经义,各地的外国人都佩服他。他在西域十七年,遍访了一百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语言全都学会了,收集山河风俗,当地特产,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同时,也在印度带回了不少的经文。贞观十九(公元645年),回到京城长安。太宗一听有这么一个和尚,于是召见他,非常高兴,跟他交谈讨论。诏令把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安排在弘福寺译成汉语,还命令房玄龄、许敬宗征聘学识渊博的和尚五十多人,帮助玄奘整理考校。这玄奘才和唐太宗扯上关系。后玄奘于公元661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安葬在陕西蓝田县西的白鹿原,也就是著名的小说《白鹿原》的那块地儿,现在从西安城里出发到秦始皇陵的路上就可以看到的那个小山包。

  在《旧唐书》里,关于玄奘的笔墨非常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玄奘在唐朝的历史上,并不是最为出名的和尚。那么谁是最为出名的和尚呢?那就要先说一下达摩,唐朝的这个和尚与达摩有着不解之缘。
  在北魏末年的时候,有一位达摩和尚,本来是印度的王子,为了救护他的国家而当和尚,到南海,悟得如来佛释迦牟尼亲传弟子、禅宗初祖迦叶和尚的佛法。达摩携带衣钵乘船渡海来到中国,说是释迦牟尼的二十八传弟子,有一代一代递相传授的衣钵为凭证,也就是袈裟和饭碗。达摩到了南朝的梁朝,拜见梁武帝萧衍,没想到找错人了。这梁武帝我之前讲过,那是主张灭佛的人。这达摩也不知道啊。结果梁武帝不问他佛法,问他如何治国平天下,这达摩很不高兴,就到了北魏,当时北魏太武帝也刚灭完佛,佛教刚复苏,也不是很兴旺。这达摩生不逢时,于是隐居在嵩山少林寺,后来中毒去世。怎么中的毒,史书里也没有交待。当时北魏的一个使臣宋云回国路过葱岭,想看看他,弟子们打开达摩的墓室,只有衣服鞋子,尸体没了。这达摩时死前将衣钵传给了慧可,慧可曾经砍断自己的左臂,来表示向他学习佛法的决心;慧可传给了僧璨;僧璨传给了道信;道信传给了弘忍。弘忍传给了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和尚神秀和尚。

  这神秀和尚也姓李,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看这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挺佩服,拜弘忍为师。专门用打柴挑水来自己磨炼自己,来学弘忍的佛法。弘忍特别器重他,对他说:“我引导离俗出家的人够多了,至于拯救人心脱离苦海、为人预测吉凶祸福,没有比你更行的。”弘忍于唐高宗咸亨五年也就是公元674年去世,神秀和尚到了荆州,住在当阳山。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听到他的名望,派人请他回到都城,用类似滑竿的轿舆把他抬进宫殿,亲自向他行跪拜礼,诏令在当阳山建立度门寺来表彰他的德行,规格那是相当地高。武则天为什么这么做,对和尚给这么高的礼遇,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做过交待,在此文中就不再复说。武则天这么一闹,当时从朝廷的王公贵族到都城的士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就争先恐后地来晋见他,远远望见他车马扬起的灰尘就顶礼膜拜的人,每天数以万计。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武则天之后,他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登位,也挺尊敬他。曾经以弟子的身份礼仪,向他学习佛法,回来后对别人说:“神秀禅师身高八尺,长眉大耳,器宇轩昂,是位建立王霸功业的人物。”武则天死后,唐朝的随后的几位皇帝,还没有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只是在唐武宗李炎开始,才进行灭佛,那都是十几个皇帝之后的事情了。这神秀和尚比达摩强多了,摊上了好皇上和好形势。

  神秀和尚在公元706年去世。唐中宗发出诏书赐谥号叫大通禅师。又把相王的老府第改建为报恩寺,神秀死后,他的两个徒弟也受人尊重,风光了一阵。
  从唐朝和南北朝的历史来看,神秀和尚和达摩完全两个结局,同是一宗,却命运相悖。足以看出一件事,那就是宗教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既使不是主观能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与政治挂上关系。两者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日期:2014-10-11 22:02:00

  八仙“张果老”历史上真有其人
  在道教里,有八仙,这八仙我们现在人通常认为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在二十四史中,其他人基本上没有任何介绍,都是在道教的专著里有所提及。只有一个人有非常详细的介绍,那就是“张果老”。在《旧唐书》和《新唐书》里,“张果老”是一位比较特殊的道士,这也证明了历史上确实有“张果老”这个人,只不过是没有道教专著里形容的那样的神通罢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