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9节作者:
旧时清风 日期:2013-02-26 22:07:48
进入北京城的前一夜
当只有6岁的福临来到北京城的时候,看到北京城的高大城墙之时,他一定会对这座城市感到恐惧之感。
紫禁城和沈阳故宫比起来实在是差别太大了。我曾经参观过北京和沈阳的故宫,在北京故宫我感受到的是皇权的威仪和气势,而在沈阳故宫我只找到了一种地方财主的感觉,终究缺乏一种王霸天下的气概。
还需要抗议一下的是,沈阳故宫的票价竟然是北京故宫的4倍多,解说员还极不专业,性价比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虽然害怕,但是6岁的福临还是在满族民众“北京欢迎你”的欢呼声中进入了北京城。这些人的声音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那些不欢迎顺治皇帝的汉人都被多尔衮赶走了。
北京城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个王朝,紫禁城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个家族。
当多尔衮看到顺治的时候多少还是感到很高兴的,因为他身后的那个女人。根据无数多的野史传说,他们都是有着爱情的,甚至有了婚姻。
当时的孝庄皇太后32岁,多尔衮比他大一岁,都是如狼似虎的年纪。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的阻拦,皇太极死了,多尔衮又手握三旗兵马,无人敢动。
不要问我他们到底有没有产生爱情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能模糊地说:也许有,也许没有。
看到孝庄皇太后的多尔衮志得意满。多尔衮奉献到孝庄皇太后面前的是那一代代女真人梦寐以求的大明江山,是整个天下。
让我们把故事回放到顺治皇帝的车队进入北京城的前一夜,通州城中。
按照中国古老的礼仪要求,天子车驾到了,诸侯大臣需要离开自己的所在地,到郊外去迎接朝拜皇帝陛下,这就是周礼中所谓的“郊迎礼”。多尔衮这群满洲人虽然懂得不多,但是在汉人礼部的提醒下,他们还是决定遵循这一古礼,我说过的多尔衮是一个重视传统的人。
多尔衮决定在距离北京50里左右的通州城迎接他们的皇帝陛下。在带领着百官们朝拜完了小皇帝和皇太后之后,所有人都退了出去,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被留了下来,这是一场机密的谈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
等到摄政王出来的时候,他却宣布皇上和皇太后赶路累了,今晚就在通州休息一晚。这实在太不符合常理了,因为北京城近在咫尺。按照郊迎礼的要求天子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不能住在这儿,因为这儿在理论上来说应该是郊外啊,虽然在实际上这儿是个小城。
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夜32岁的孝庄用自己充满柔情的身体满足了多尔衮的需要,她们可能结成了某种同盟关系。
只是可能而已,一切都难说。
但是这对孝庄来说,太有可能了。让我们站在孝庄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他面对的是咄咄逼人的多尔衮,杀掉福临自立为帝或者扶植一个人成为傀儡对多尔衮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在在入关之后,多尔衮的声势更是壮大。
为了自己孝庄也许不会选择屈服,可是想到自己年幼的儿子,我想孝庄多半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因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是什么都会做出来的,就像《阿甘正传》里阿甘的母亲可是为了让阿甘上学而去勾引校长一样。
但是孝庄和阿甘的母亲不同,她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当小福临出生的时候,她就为自己的这个儿子编造了龙投胎的传说,他所求的很多很多。我相信如果没有强势的多尔衮,孝庄可能会选择垂帘听政。但是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因为没有多尔衮,也就没有福临,孝庄也就无从垂帘听政。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女人是不幸的,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遇到一个懦弱的丈夫,她身边的男人一个个都是强势的。她只能一次次地选择低头,为了自己的那个儿子。
顺治小皇帝进入北京后,立即加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
一个皇叔父摄政王的头衔瞬间让一场多年的历史官司就此打响,多尔衮到底和孝庄在通州的那一晚发生了写什么?这个头衔里的父到底是什么意思?敏感的历史学界争论纷纷,没有谁能说服谁。同时影视界高度重视,孝庄的三角恋剧情一时大火特火。
由此,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成为了清朝历史的一个谜案。挺好,历史有时候就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让我们陷入一团迷雾之中。
把这些纷争都交给那些学者去吧,孝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满洲人的传奇正在建立。
日期:2013-02-27 22:02:48
紫禁城改造工程
在顺治皇帝到来之前,多尔衮就下令对紫禁城进行改造大改造。紫禁城可是皇帝住的地方啊,自然要改造的适合皇帝居住,可是满族人和汉族人在很多生活习惯上大不相同,这些是紫禁城改造工程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自成在离开的时候放火烧毁的紫禁城的部分宫殿,这些也都需要修复。所以紫禁城的改造工程在清军进驻的那一刻就上马了。
对紫禁城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讲明朝的大明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改名为大清门。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表明了满清那群人取代大明的意思。这可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啊。就像后来的解放军入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取下天安门上挂的蒋介石换上毛泽东一样。比较搞笑的是,负责这一项的人贪图省事,直接把大明门上的“明”字翻了过来刻上“清”字就完事儿了。后来大清朝灭亡,民国那些人也想这么做,上去一看才发现清朝人早这么做过了,只好重刻了。
我们知道紫禁城是分前朝和后廷两个部分的,前面的三大殿主要是皇帝用来处理日常政务和一些重大庆典的。清朝人对这些地方自然极为重视,他们把三大殿都改了名字,叫做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都带一个“和”字,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和平,纯属是为了忽悠人。一般说自己爱和平的都不是好人,所以最近几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发给了一些不太爱和平的人。
同时清朝将所有的紫禁城匾额都换了一遍,主要就是在旁边写上满文,这是紫禁城第一次出现少数民族的文字。满族人这么做主要是当时满族人认识汉字的还不太多,满文是当时极为重要的一门文字,当时清朝皇帝发布圣旨都是满汉双文,重要的机密文件全部都是满文书写,防止汉人泄密。
这一点非常的不好,给我们今天的历史学家们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很多史料无法梳理出来,因为全国到现在能通读满文的也就几十个人了。政府目前修清史,最大的一项任务就是翻译这些满文资料。
同时皇帝居住的后廷也进行了小规模的改造,这其中最大的改造在于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明朝的皇后居住在坤宁宫,这很正常,从宫殿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坤,女子嘛。可是清朝的皇后却不能住在坤宁宫,这一点很多清宫戏都忽视了。如果清朝皇后住坤宁宫,那她实在是太重口味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