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10节

作者: 旧时清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为清朝时期的坤宁宫是屠宰场和厨房,这和一个神秘的宗教萨满教有关。
  萨满教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宗教,甚至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没有之一。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诸多少数民族大都信奉萨满教,现在东北著名的跳大神还保留了萨满教的仪式。根据萨满教的说法,万物有灵,所以要经常搞祭祀活动。

  清朝当时每年有着成百的祭祀活动,没办法,落后民族都比较迷信鬼神嘛。这众多的祭祀活动之一就是每天凌晨时分在坤宁宫杀猪,为此坤宁宫里面有两口大铁锅,祭祀完之后皇帝还要分肉给大家吃。这样坤宁宫自然不能住了,因为里面住的是神。
  还要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崇祯同志的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上吊自杀的,这必然会影响到入住者的心情。
  对坤宁宫的改造还是比较迟的,当时的小顺治才六岁,不存在皇后这样的问题。等顺治长到18岁的时候,坤宁宫的改造才正式完成。
  坤宁宫既然不能住了,那么清朝的皇后就住房就比较自由了,东西六宫她们高兴住哪儿就住哪儿,看心情。
  当然考虑到皇后不住在坤宁宫了,那么皇帝自然也不能住在乾清宫了,不然就阴阳失调了,这样会造成天下大乱的。为了天下的和平和稳定,清朝的皇帝也只好不住乾清宫,改住在养心殿了。
  此外,清朝对紫禁城的改造就比较小了,也就改造了几个房子,在屋檐上放了几卷藏传佛经用来放火辟邪,别的也就没什么了。
  从总的来看,清朝对紫禁城的改造和我们今天耗资19亿以上的故宫大修工程简直没法比。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清朝刚刚入关,还有很多人主张抢一把就跑,对于这种事情实在不关心。我抢了就走,维修不是为别人服务嘛。加上持续不断的战争也让清朝不可能像现在这般大肆地砸钱做维修工作。
  日期:2013-02-28 21:43:11

  多尔衮的害怕
  对于紫禁城的改造这群满洲贵族们可以不上心,可是对于政治制度的改造他们就不得不重视了,这可直接和权力的分配有关啊。
  清军在入关之后,很快就发现中国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复杂,靠他们那套简单的国家机器实在是处理不过来。
  他们可以靠武力夺得天下,却不能靠武力治理天下,除非他们搞大屠杀。
  当时满族如果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划分的话,才刚刚从原始社会跨越式过渡到封建社会中来。所以清朝的很多政治制度有着原始社会的痕迹,水平非常低。
  努尔哈赤时期搞的八旗制度把军事制度和民治合二为一,其实就是原始社会狩猎的一种需要。大家分成八个小队,各自合作,围杀猎物。在这群满族人看来,战争也只是狩猎的一种。
  皇太极时期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了一些进步,这主要是因为招降了一大批汉人,像范文程他们就建议在沈阳搞六部这一大套汉人官制,虽然作用很小,却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等到清军入关之后,在全国依靠八旗制度这样的方式统治天下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了,这种落后的制度显然无法有效地控制如此庞大的人口。
  如果真的这么做了的话,那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就真是毁于一旦了,瞬间倒退回了原始社会后期。什么郡县制、什么行省制就全是扯淡了。
  还是那句话,治理天下是个不容易的活儿。
  当时清朝权力最大的机构名字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级别非常高,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玩意儿也是原始社会的残留,例如大家要打猎了,就各自选几个代表出来商议一下“去哪儿打?”、“怎么打?”、打完了再开会商议“如何分配战利品”这些重要的问题。
  当时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和八旗制度相结合,八旗旗主不用选举全是议政王大臣,清朝上面重大事务基本上都由他们决定,甚至皇帝是谁都要他们说了算。像小顺治的即位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开了无数次会互相妥协的结果。
  像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这样的机构处理处理满族内部事务还是绰绰有余的,可是要处理天下所有的事情那就是做梦了。你让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处理日常政务试试?累不死他们!
  这时候的清朝就面临这这样一个问题,议政王大臣们除了范文程等极个别的人全是阿济格这样的武将,你叫他们打个战什么的没问题,可是要他们治理天下,一个字:玄!
  很多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就是这样失败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治理这群老百姓。最后逼急了就两招,一招杀,搞大屠杀,杀的越少越好,这样就不要治理了吧,还有一招就是全部掳走,作为自己的奴隶。最后的结果无疑都是汉人不堪忍耐然后振臂一呼,天下响应。
  所以敏锐的多尔衮意识到必须改革,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不然迟早会滚蛋。但是怎么改?他不知道。和阿济格这样的文盲相比,他多尔衮也只是半文盲而已。
  这时候,汉奸们的价值体现出来了。你多尔衮没知识不读书,可是汉奸们可都是有水平的啊。他们都是头悬梁、锥刺股,没日没夜地读书考上来,混在政府多年的啊。

  冯铨和洪承畴联合上书建议全面照搬明朝政治制度,搞一套内阁,同时设六部。这样的制度经过明朝几百年的实验早就非常完善了,忽悠老百姓那一套基本没什么问题。
  照理来说,一切都是明摆着的,照着明朝的制度来,效果明显,忽悠老百姓好几百年是没啥问题的,多尔衮应该还不犹豫地同意才是。可是多尔衮却陷入了由于之中,因为他害怕。
  看着冯铨和洪承畴呈上来的奏折,多尔衮从中看到了一个新兴的帝国雏形,这个帝国将向明朝一样至少延续百年。可是那一个个墨写的汉字却扎的多尔衮的心很痛,他的害怕和担忧迟迟地无法平复。
  到底是什么让多尔衮在建立帝国这样的美好目标前犹豫不决呢?
  是什么让多尔衮感到如此害怕?
  日期:2013-03-01 21:54:48

  畸形的怪胎
  所有的进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最简单的辩证法道理。这样的道理务实的多尔衮自然也懂。
  搞政治体制改革的很好,学明朝制度也很好,可是问题在于这一套东西满洲贵族们都是不会的,连他自己多尔衮也是不懂的。满洲那群贵族们基本不读书,打仗抢劫什么的他们精通,可是搞政治却全都是抓瞎。
  既然满洲人自己不懂,那么搞这一大套的政治改革必然需要依靠汉人。问题就在这儿,汉人那群奴才们的地位就会由此升高,满洲人的权力就会随之下降。

  多尔衮害怕大权旁落,害怕满洲人的权力被架空。
  可是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又是必须的,不然覆灭回东北那是早晚的事儿。
  如何在保障满洲人特权地位的前提下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二者到底孰轻孰重?这成为了多尔衮所要思考的问题。
  办法最终还是给想出来了。其实,这无非也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可是,难就难在如何寻找那个平衡点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