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17节

作者: 旧时清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陕州的失利让李自成明白过来了多铎的威胁,由陕州到灵宝,接下来就是潼关了。
  潼关,中国最有名的古老关隘之一。它的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和渭水的交汇之处,西面靠近华山,地理优势非常显著。潼关的特点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险。它的周围山连着山,只有中间一条仅供一车一马通过的单行道,人们夸张地说这样的单行道有着200里。因为这样的地理优势,所以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潼关,在这里修城墙设关隘。这样的地方也就被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围棋里面的妙手,拿下那儿敌人的大龙离死也就不远了。

  一句话,潼关是打开陕西大门的钥匙。
  如果清军攻下潼关,他们就会长驱直入进入渭河平原。在广袤的平原地带,清军骑兵的威力将会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李自成靠着步兵抵抗敌人将会变得毫无希望。
  潼关不能失,这是李自成最后的天险了,潼关一失,伟大首都西安将会失去最后的屏障,变得毫无意义。
  李自成比谁都明白潼关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得知多铎逼近潼关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回援潼关。
  十二月二十二日,离过小年只有一天。多铎来了,从河南风尘仆仆地赶来,那就大战一场,痛快地厮杀吧!可是很快多铎就在距离潼关20里的地方宣布全军扎营休息,停止进攻步伐,采取战略防御态势。
  很多史书认为此时的多铎和此前的阿济格一样是害怕了。毕竟此时从牌面上来看,李自成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潼关天险最大限度地压制住了清军骑兵冲锋的威力。
  可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清军这时候占据着绝对优势,人数上的差距已经差不多被拉平了,多铎没有理由感到害怕。
  多铎其实是在等待,他他等待自己的后续部队。不是多铎不想发起进攻,而是多铎无法发起进攻,因为他虽然率军来到了潼关,可是这些只是先头部队,主力仍然在赶往潼关的路上。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和清军在黄河的那次渡河有关,我们知道此时的清军 还基本上没有海军,所以渡河主要是征调的一些民用船只,甚至还有小渔船,不排除羊皮筏子的可能,这运输力本身就很低。再加上清军是以骑兵为主的,每个骑兵又都配有三到四匹马,好几万人渡过黄河本身就需要很长时间,更别说那些马了,所以多铎才会率领先渡河的军队狂飙突进,一直推进到潼关。

  多铎停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么多天的急行军部队也需要休整,不然战斗力也无法发挥。反正停下来对多铎来说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李自成是不敢离开潼关的,阿济格那边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可是远在北京的多尔衮等不了了,他多次以小皇帝顺治的名义下发诏书训斥多铎,命令他必须发起进攻。同时可能也是考虑到多铎部队数量过少,下令新征服的山西境内的汉奸部队和驻军也立即西去进入陕西增援多铎。
  在诏书来往的这几天中,多铎的后续部队陆续已经抵达。增援部队也已经集合完毕。一切都准备好了,是时候进攻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离除夕夜只有一天。多铎发起对潼关的进攻,潼关战役由此开始。
  虽然在二十九号双方开战了,但是我们中国人向来有过年的传统,满族人也是过春节的啊,“有钱没钱过完三天年再说”。战场上的这个年大家过的很有悲愤色彩,因为谁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过明年了,这可能是自己过的最后一个年了。

  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三大顺军和清军都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和理性,基本上只是一些小摩擦,没有真心开打的想法。
  大年初四,三天年结束了,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初四夜晚,大顺军刘芳亮率领千余人偷袭清军,双方在黑夜里发生激烈交火,各自损失惨重,
  初五夜晚,大顺军再次夜袭,这一次没什么好说的了,清军早有准备。大顺军失败。
  初六夜晚,大顺军再再次夜袭,结果和初五晚上一样。
  我个人一直就不太明白大顺军将领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夜袭,这就是傻子也知道有防备啊!况且是在刀口舔血的清军。
  初七、初八双方再次僵持不下。清军始终不主动发起攻击,只是一味地等待大顺军来进攻,然后他们反击,打退敌人,也不趁势追击,只是静静地回去继续防守。
  多铎之所以不发动进攻,因为他在等待,等待一样足以改变战争结果的东西。
  这是一件超级武器,清军的顶尖配置,欧洲技术,中国制造。有了它多铎将彻底改变自己现在这样被动防御,却无法发动反击的劣势。
  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超级武器?潼关之战的结果到底又会发生什么的改变?
  日期:2013-03-09 21:48:17
  超级武器
  多铎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超级武器,没有这样的超级武器,他几乎没有任何勇气对潼关厚厚的城墙发起冲锋,靠着骑兵去冲击城墙,结果只能是送死。
  初九,多铎的超级武器终于成功抵达。之所以来到这么迟,主要是因为超级武器实在过重,每件达到2吨多重,加上一些攻击性配件,所以整个运输过程就显得非常缓慢。
  谢天谢地,终于来了。
  多铎满怀着激动亲自揭去覆盖在超级武器上面的红布,露出了下面黑黝黝的炮口。因为这件超级武器,身披红衣,所以当时的人一般都叫它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的制造技术来自欧洲。这些炮非常笨重,载重达到2吨多,炮身接近3米,是前膛炮的一种,威力非常巨大。最开始明朝引进了很多,甚至高价从荷兰、葡萄牙购买了很多,接下来就逐渐的开始了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自我制造的过程。
  可是在明朝手里红衣大炮的威力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除了袁崇焕这样的个别人使用较好之外,别人基本没什么用,全都给清军当做战利品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明朝自己,主要是这炮本身就不太适合明军使用。因为所谓的红衣大炮其实是欧洲国家战船上的一种海战炮,葡萄牙卖给明朝炮的时候甚至直接从英国船上拆。大家看过《加勒比海盗》这样的片应该知道,海战炮是不需要移动的,全是对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红衣大炮才会那么笨重,因为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移动过它。同时红衣大炮巨大的炮管也是出于海战对于远射程的需要,虽然此后明朝对这些改造过,可是这些基本特点都保留了下来。

  于是明军就悲剧了,用红衣大炮守城,虽然发一炮威力十分巨大,炸死一片。可是敌人都是骑兵,移动非常迅速,实在难以形成造成大规模杀伤。比较,这炮最开始是用来打海船的,不是用了打马的。野战那就是更惨了,红衣大炮十分沉重,本身就运输困难,好不容易开了一炮,满清的骑兵都冲到敌人面前了。这些特点造成了红衣大炮的无用武之地,表现并不突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