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23节

作者: 旧时清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苟活在南京的那些朝臣们也和当年的宋徽宗手下的一群人一样,看着清军逐渐地将李自成逼向绝境,多少有点快感。我们终于报仇了,李自成你也有今天。
  虽然在这期间,清军也试图非常不友好地进攻南京,可是南征的队伍没出发就被多尔衮调去打李自成了,这再一次证明了金陵就是王气之地。
  就在清军和李自成交战不断地胜利之时,南京的绝大多数人都还在纸醉金迷,作为皇帝的福王更是表现突出,忙着寻找江南美女。在这些之中,只有几个人是清醒的,他们之中的一个叫做史可法。
  很多时候,清醒者是最痛苦的,结局也是最悲惨地。

  日期:2013-03-15 21:39:25
  屈辱的议和
  福王是五月份登基的,在基本安定下南京的纷乱景象之后,他决定开始筹划和清军的谈判。
  逃到南京的那群官僚们对此自然是大加赞成。因为作为一群职业官僚,他们比谁都清楚战争的最终目的无法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战争其实质只是政治的手段罢了,当政治目标达到了战争自然也就结束了。那么不打战,先谈判不就行了。这又不是什么难事儿,大不了答应清朝的政治条件了。
  一切谈判都要开出一个价码的,然后双方讨价还价,最后一顿扯皮之后达成了协议,谈判成功,世界和平。既然是南京这边提出谈判,那么价码自然要由南京这边开。
  经过无数次的会议和内阁多次的扯淡,这也是明朝的优良传统,最后那些大臣们终于就谈判的底码达成了一致。
  第一:在天寿山找块好地方把老领导崇祯帝葬了,这事儿要办的风光;
  第二:将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割给清朝;
  第三:每年给岁币10万。
  除这三条以外,在写给顺治帝的国书中还有一条隐含条件“叔侄之君,两家一家”。也就是说只要多尔衮同意,37岁的福王将会成为只有6岁的福临的侄子。

  福王已经彻底放下了自己的自尊,他开出的条件已经很高了。第一点对于清朝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安葬崇祯帝的钱自然是明朝自己掏了,而山海关以外的土地也是大清几代人所梦寐以求的,至于十万岁币那更是旱涝保收。最搞笑的就是最后一点,白捡了一个大侄子。
  条件很诱人,但是我说过多尔衮一定不会答应。因为这些他现在都已经占有了,他的目标是天下。
  福王也许自己也知道不能成功,但是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派出了使臣。
  最开始派出的两个使臣分别叫做陈洪范和马绍愉,这两人级别都不太高,勉强能算是副部级官员。为此福王感到了一丝担忧,害怕他的准叔叔因此觉得是瞧不起他而生气。为此,在使团都带着大量金银出发之后,福王又加派左懋第为首席使臣。
  左懋第,时任南京应天巡抚,正儿八经的正部级高官。如我前面所说,左懋第就是当时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他对此行的结果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面对皇帝的任命,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即使前方是死亡的结局,可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出发之前,左懋第最后一次给福王上书,希望能够唤醒这位君主。他写到:“我知道这一趟差事凶多吉少,只是希望皇帝陛下能够最后一次听我的谏言。希望陛下能够时刻记住先帝惨死的仇恨,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些谈判的人身上,如果能够越过长江战斗,一定要打过长江去。”
  左懋第出发了,抱着必死的决心。他将为大明这次注定屈辱的议和挣回最后的颜面。
  使团在德州遇到清朝刁难,清朝地方大臣表示仅允许百人进京。要知道当时的明朝使者团可带着10万两白银、1000两黄金、好几大车的苏锦啊,光是运输这些东西的就需要上千人。另外根据完善的礼仪制度的要求,明朝派出的这个庞大使者团人数非常众多,仅左懋第的随员就有10几人。仅允许百人进京这不是典型的刁难吗!
  经过左懋第的争取,多尔衮最终同意了使团进京。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嘛,更何况是一群笑着来送礼的人。
  礼多尔衮也是笑嘻嘻地收了,左懋第一看这是有戏啊,看来谈判搞不好还是能成功的。一般来说,在外交上可不能随便收别人的礼的,收了就表示我同意谈了。
  可是等到谈判那一天的时候,多尔衮只说了一句话就走了,留下左懋第他们傻眼地在那儿站着。多尔衮说的这句话原话是:“无多言,我国不日发兵下江南。”翻译过来就是:“别废话了,小样儿,看我怎么灭了你们。”
  这话太硬了,没有丝毫的谈判余地了。可是左懋第还是在坚持,他坚持要和多尔衮谈谈,甚至把福王宁愿称侄的意思都说出来了。
  不说还好,一说多尔衮还有理了,多尔衮感慨万千地对左懋第说:“现在我们拼死拼活地给你们消灭李自成,为你们报君王的之仇,为此我们八旗将士每天都在拼命,你们倒好,躲在江南称皇帝。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啊!你们这是什么态度啊!”多尔衮说这话的时候一脸正义,搞的自己真的像维护世界和平似的。
  到了这时候,左懋第也知道没有任何谈的必要了,再谈下去的结果只能自取其辱罢了。他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因为这时候多尔衮已经下令将他们扣押了。
  死亡每一刻多会发生,这一支大明使团失去了基本的保护,因为他们的敌人不懂得任何基本的外交礼节。
  在多尔衮的死亡恐吓下,使者团的副团长陈洪范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同时他向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意见,那就是将使团放回,他将打入南京城的内部为大清王朝服务。
  多尔衮同意了这个建议,关着这样一个使团每天还要供吃供喝的,不如放他们回去做自己的内应。
  左懋第他们出发了,两手空空地准备回家了。幸好,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是命还在啊。可是走到半路,清军的骑兵有迅速地追上了他们,将他们拦了下来,只放走了内奸陈洪范。

  因为多尔衮后悔了,汉奸冯铨再一次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冯铨提醒多尔衮说现在放了左懋第他们一方面显得我们底气不足,另一方面他们来北京城可能刺探了我们的虚实情况,他们回去之后汇报北京城的情况是对我们不利的。老实说,冯铨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外交使团或者留学生其实都是高级的间谍。
  于是,左懋第他们再一次被捉了回来。这一次他们的身份不再是使臣,而是多尔衮的囚犯。多尔衮将肆意地凌辱他们,直至死亡。
  日期:2013-03-16 21:59:06
  疯狂的内斗
  就在左懋第他们在北京和多尔衮进行艰难谈判的时候,在南京的小朝廷内一场谈判也在进行,这是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是一场疯狂的内斗。
  这场内斗的起源非常简单,是大明王朝恶性逻辑的继续发展,那就是党争。党争可以说贯穿了明朝的整个历史时期,开国朱元璋那会儿就有淮西集团和浙右集团内争的苗头,只是朱元璋强势将他们都压了下去。可是到了天启年间,皇帝一心一意钻研木匠技艺,以魏忠贤的阉党和左光斗等人的东林党的出现为标志党争算是达到了一个小高丨潮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