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23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如此重大的历史语言学问题,在直觉上人们便会持否定态度:汉字读音如果有过这么大改变,从一个语系走到了另一个语系,为什么古人对此毫无觉察,没有留下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呢?
  笔者以为,古人毫无觉察是因为这种演变非常缓慢,在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完成。汉字改变语言属性与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改变民族属性一样,是一种无声无息的长期累积。犹如青藏高原的抬升,难以被人类直接观察到。只有那些具备现代地理学知识的人,才会从青藏高原遍布的喀斯特地貌残迹中想象出来,这里曾是浅海与丘陵交错分布,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貌。古人怎么可能具备这种现代地理学知识呢?

  至于具体分析,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古人没有记录语音的手段。汉字读音来自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如此就无法溯源,从而觉察不到读音在改变。二是受制于时代局限。直到近代,中国人也不知道人类语言还有语系的区别,有单音节语言和多音节语言,更不知道还有孤立语和黏着语的区别,没有这种科学的类型概念,自然无法描述汉字的读音演变。三是汉字象形表意具有障眼作用,它使得人们一开始就专注于字形字义,很少去关注读音。儒家又认定汉字是仓颉依照“鸟兽形迹”创制,而不是依据人类语言创制。这样的文字观已认定汉字与语言无关,没有必要去研究读音。虽然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读音的研究者,但他们的目的仅限于押韵以应付科举考试,有这种功利目的又如何去破解汉字起源之迷!

  日期:2013-12-28 10:32:56
  35 野蛮战胜文明(节选)
  人们早已接受了这样的文明起源发展观:先进总是要驱逐落后,文明必将战胜野蛮。对此还有另一种表述:文明即是强大,落后便要挨打。这种观念认为文明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历史上中原文化之所以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就是这种力量所致。基于这样的观点,自然就觉得,探索文明起源不必把眼光投到中原以外。但事实恰恰相反,历史的规律是野蛮战胜文明,文明不可阻挡地要被野蛮所取代,这便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真实过程。

  野蛮必定战胜文明,中国文明史已经反反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汉化了的中原帝国迟早要被北方更原生态的游牧民族所取代。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覆盖的过程,犹如春去冬来,大地披雪,文明总要被野蛮覆盖,然后又从萧杀中重生。
  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在阿尔泰游牧民族传统活动区域,呈现着同样的情景。为了看清这一点,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中国北方:
  远古以来,亚洲东北部极广大范围内,从西伯利亚到日本海,如此辽阔的森林草原地带,始终是欧亚大陆形态最原始,分布最广泛,保存最为完整的游牧文化区。在这个区域里,阿尔泰游牧文化是惟一能适应严酷自然环境的文化,加之这片土地远离欧亚文明中心,不易被文明所打扰,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让一种古老文化始终能保持着原生态,在那片由白桦林带护卫着的广袤区域里,在人类冷兵器时代完全结束之前,始终是一个原始氏族社会,始终是一个奴隶社会,始终处于匈奴时代。

  自古以来,在整个东部亚洲,人口密度由南而北呈不断递减状态,农耕色彩则由北而南不断加深,乃是因为农耕比游牧有更高的土地利用率,同样面积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的缘故。
  农耕与游牧是有过渡区域的,农耕与游牧不存在截然分界线,黄河流域一直是亦耕亦牧之地,历史上那里经历过农耕化不断加深,游牧色彩渐此消失的过程。并且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也不是绝不务农,特别是女直先民也有一些农耕,白山黑水间的女直先民中自古存在少量农业成分,只是农耕从来不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而已。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也宜于种植,相比其他阿尔泰游牧民族,女直先民中有更多的农耕成分可能与此有关。即使是游牧形态也存在差别,比如女直,由于是穴居族,与古代突厥,蒙古相比,定居色彩就更多一些,女直也迁徙不定,但相对还算稳定,这也容易理解,挖一个洞穴并非易事,不可能住几天就废弃了。

  但野蛮驱逐文明,北方制控南方,高纬度白桦林带里面繁衍出来的,形态更原始,习性更野蛮的游牧部族不断南迁,不断进逼南方游牧部族的情况自古已然。历史上“南匈奴”总是受制于“北匈奴”,北匈奴总在南下征服并取代南匈奴。

  考古发现,高规格的匈奴墓冢大都分布在贝加尔湖这样的高纬度地带。南匈奴由于接近中原,相对要文明开化一些,其社会内部也会有更多的农耕人口和农耕成分,但这并不一定就是战斗力。总体上看是南匈奴害怕北匈奴,南匈奴在避让北匈奴。
  四世纪建立了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祖先原本游猎于蒙古高原深处,属于“北匈奴”。《魏书?序记》曰:
  “(拓跋祖先)统幽都(斡尔朵,指肯特山一带)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又曰:“爰历三代(夏商周),以及秦汉……不交南夏(不曾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莫不率服。”
  又曰:“宣皇帝推寅(大野,达延)……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历史上鲜卑拓跋人是自北而南迁徙着的。到了晋末,在“拓跋?圭”任大单于时,鲜卑拓跋人已南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变成了“南匈奴”。大单于也有了从中原王朝索取来的“代王”称号。此后他们又南迁斡尔朵(国都)至山西北部平城,对中原王朝形成严重的威逼之势。
  北魏孝文帝继续南迁国都至河南洛阳,一方面是由于统治中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蒙古高原深处柔然,高车进逼的结果。南迁有避其锋芒的无奈。
  历史上的“南匈奴”都有被迫南下的压力,就像赶鸭子下河一般,滚滚而来,最后不可阻挡地消融在汉民族的长河中。
  在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那里一直存在“生女直”不断南下成为“熟女直”的过程。所谓“熟女直”指受草原帝国或中原王朝控制影响的南方女直部落,“生女直”则指难以顺服,只能以联姻,赏赐等手段羁縻安抚的北部女直部落。这些生女直相比熟女直更为骁勇生猛,更为野蛮原始,他们都桀骜不驯,历史上熟女直总要被生女直征服并取代。
  建立大金王朝的完颜?阿骨打就是“生女直”出身,公元1115年金人首先在今哈尔滨南郊建国,都城曰“白城”,而后一步步南下,十年后灭辽,再两年就灭了北宋。一步步把都城,即统治中心向南方移动。这个女直王朝最后被成吉思汗蒙古人终结,金朝末代皇帝死于离他们的发祥之地千里之外的河南。
  努尔哈赤的祖先原本游猎于长白山一带,也属于“生女直”,到明末他们已经南迁到辽宁一带,那里是“熟女直”之地,他们得到明朝的敕封,被称为“建州女直”了。满洲女直由“生”变“熟”的过程历时大约200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