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25节作者:
旧时清风 日期:2013-03-19 21:55:15
疯狂的内斗(3)
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史可法去,毕竟这是兵部尚书的份内事。可是此时的史可法实在不应该去,因为当时的史可法已经被称为整个江南的“人望”。什么叫做“人望”呢?就是大家都望着你。为什么大家都望着你呢?因为只要你在我就心安。东林党人望着史可法,因为史可法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和马士英斗争的人物,老百姓们望着史可法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有史公在他们就不会灭亡,这是一种无条件地信任。一个官员能够坐到这样确实不容易。
所以,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史可法应该前去江北,可是在实际上并不可行。一旦史可法离开,将会给江南的民众带来巨大的心理恐慌。更重要的是,史可法的离去将导致马士英的一头独大,而成功的政治核心都是平衡,失去平衡的政局将会变得非常危险。
而派遣马士英前去也是有先例可循的,崇祯时期就多次派遣内阁大学士前往前线指导工作。马士英本人也知道自己其实非常适合前去江北工作,四镇的兵马都是自己收编的,对自己忠诚度高,自己指挥起来也得心应手,史可法去了能不能指挥动他们都难说。马士英虽然是个文官,可是当时整个官场公认马士英是懂兵事的。这样的评价也许有着阿谀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多少告诉我们马士英还是有些基本的军事素质的,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马士英虽然知道自己适合前往江北,可是他绝对不会前去。因为他的第一生命是政客,其次才是军人。他比谁都明白,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远离政治中心,远离皇帝绝对是错误的 。也许他在江北打了胜战,回来却是被那群站稳了脚跟的东林党人弄死了。对一些小人来说,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国家的利益实在太飘渺了。自己都死了,国家利益自己享受不到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追求个人的利益。这是所有末世奸臣的共同逻辑。
可是马士英压力也很大,主要当时大家太看好马士英了,从官场到民间都认为前往江北督师这样意义重大的活动应该由马大人亲自出马。马士英此时一定很后悔,看来文武全才有时候也是一种悲哀啊!
马士英绝对不回去,他所要做的就是让史可法前去。一切都很简单,因为在中国的官场体系下,无论官场和民间多么气势汹汹,都是没有用的。最终的决策是由上级领导作出的,一切都要听领导的。领导那都是英明神武有着天才般智慧的,做下属的只要服从就行了。
一切都是当时的领导福王说了算。当然此时领导很忙啊,主要是忙着找女人和听戏。福王为此发了好几次火,不说江南多美女了,为什么我到现在还没有见到美女。下面办事的太监们最后给骂的没办法想,竟然跑到妓院找妓女献给福王。戏曲也是这样,福王几次要求看到高水平的戏剧表演,可是结果都是一般般。
领导虽然忙着休闲娱乐,可是大事却也没有忘。就在朝堂之上吵得闹哄哄的时候,福王明确下旨批示要求史可法前往江北督师。从那一刻开始,任何争论都失去意义了,领导已经得出结论了。
福王的决定完全是马士英干涉的结果。就在领导为娱乐方式发愁的时候,马士英见到了领导。他这一次他不再用谦卑谄媚的语气,而是一本正经地用危言耸听的口气警告领导还想不想保持这样的富贵地位?福王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是。然后马士英从袖子里神神秘秘地掏出了一本奏章,福王看了这本奏章不寒而栗。连这个人都反对自己,这王位实在是朝不保夕了。奏章的作者就是史可法,这里面主要陈述的都是当年他反对福王登基的言论。
马士英什么都不要再说了,史可法是不可能在待在南京了。福王迅速地颁布了那道史可法江北督师的法令。
史可法走了。走的那天,南京城的百姓痛苦,江南的士子们在先朝廷请愿无果之后也加入了哭泣的行列。这些人仿佛提前看到了故事的结局一般。
马士英笑了,就在史可法离开的同时,他向福王举荐了一个人才,名为阮大铖。
阮大铖,一流的戏剧家,二流的政治家。这个人的故事没有什么好说的,他原本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小人物而已,做官的时间零零总总加起来还不到2年,对整个历史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后来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写作的那本《桃花扇》里他作为大反派而知名。有后来南明灭亡,为了所谓的“国之将亡必有奸臣”的逻辑马士英成为了奸臣,而根据“奸臣必有同党”的逻辑,阮大铖也就成为了大奸大恶之人。
当时马士英向福王引荐阮大铖主要还是为了发挥戏剧的才能,为福王陛下写出更多伟大的戏剧作品。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帮手,因为马士英当时基本上是属于孤军作战,刘孔昭、徐弘基这样的人靠着祖先留下的爵位混到高官,可是政治水平实在是底下。至于北方四镇那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一群武将,只会抢劫杀人吃空饷,政治智商基本为零。而阮大铖则不同,他从中进士那天起就是一个职业的政客,可惜水平有点低,四处跳槽,一会儿东林党一会儿阉党,最后搞得自己身败名裂。但是在那些政客老手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里,阮大铖也算的上是个不错的政客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中国寓言故事里面狼和狈的故事,在史可法离开之后的朝廷,马士英终于感到了一种挥洒权力的快感。他以征收军费作为借口,开始肆意地卖官,结果是南京城内遍地是官员。
可是卖官所得的钱并没有如马士英所说的那样被用来发放军费,而是进入了马士英个人的口袋。有时候贪污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就行了。
在赚钱的同时,马士英也没有忘记大家自己的政敌,他向皇帝提出重印一本书,此书名为《三朝要典》,此书在明朝几乎可以说是臭名昭著,我们前面所说的臭名昭著的冯铨就是此书的主编之一。此书更是成为后来魏忠贤同志全面打压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的利器。一句话,《三朝要典》在一天,东林党人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当然,马士英也知道仅凭《三朝要典》这样的文字材料还是整不倒东林党人的,于是他决定再一次利用领导的力量。这一次的办法是揭伤疤。马士英不是时机地提出东林党人曾经反对里福王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洛为太子的时期,这事儿谁都知道是真的。我想福王也一定听父亲一脸委屈地说过这事。
这时候的东林党人也采取了应对措施,那就是提出反对阉党的口号。毕竟对于阉党的惩治是老领导崇祯帝上台后的重大成果,刚刚上台的福王也不能随便推翻前任领导的结论啊。
可是这招对马士英基本上没用,因为当时谁也没能发现他和阉党的关系。所谓的阉党指的主要就是阮大铖,可是只要马士英不倒台,阮大铖又什么可能被整倒呢?
很快,马士英就发现了对付东林党人的办法。这个办法另辟蹊径,却和《三朝会典》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那就是对从北方来的东林党人进行“政治资格审查”,看他们是否投降过大顺政权,一旦有过投降行为立即判重刑。当然了如果个马大人送点礼什么的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大批名士被杀,原因就是叛逆。
第二次内斗带着血雨腥风裹挟而来。
而第三次内斗将比这一次还很,因为那直接就是战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