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三国——历史的真实还是现实的化相》
第14节作者:
曾墨城
但这个愣小子却一点不消停,时常向朝廷上书建言,而且还尽挑皇帝不爱听的。说什么窦武、陈蕃清廉正直却遭到陷害,朝廷上奸臣当道(貌似把自己老爹也骂进去了,不过巨高兄也不像是个清廉正直的好玩意儿),贤良神马的都被排挤云云,说得是慷慨激昂,字字珠玑。
不过可想而知,这样的奏疏,昏庸的汉灵帝肯定是不会鸟他的。之后不久皇帝不知是做梦的时候被列祖列宗骂了一顿还是怎么的,居然反常地下诏敕令三公举奏地方上那些政绩太差,搞得民怨沸腾的官员,然后罢免之。但这时的朝廷早已受贿成风,都官官相护,地方上有大量恃强凌弱的贪官污吏却一个都没有被举报,而弱势群体则常常受到欺压和陷害。曹操对这样的政局感到极度地愤慨。
就在当年,全国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因为天人感应的传统理论指导,朝廷开展了一场分析执政得失的专题研讨会。曹操在这次研讨会上积极举手发言,言辞恳切地指出了导致祸乱丛生的原因,那就是窃居三公之位的臭不要脸老混蛋们在包庇那些为祸百姓的权贵。
灵帝不知道抽了什么疯,竟然异乎寻常地听了进去,似乎还有所感悟。不过最后也仅仅只是对三公进行了口头上和书面上的批评教育,对那些因谣言被乱举报的人进行了平反,任命他们为只能喷喷口水的议郎而已。这种无关痛痒的表面功夫对时局并没有任何帮助。
而之后的政局就愈发的混乱,豪强和奸佞越来越多。看清了这污浊朝廷真面目的曹孟德终于明白了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切已经注定无法挽回,于是从此不再建言。
日期:2013-02-02 13:43:28
汉魏爵位制度及将军名号简介
前面简单讲了讲东汉和三国的官职制度,这次再简单的聊聊爵位制度和将军名号。
在古代,官爵官爵,官是官,爵是爵,简单的来说。官就是干事才拿工资的,而爵是不干事白拿奖金的。相当于你为公司创造过很大的利益,公司为了奖励你,分了些许干股给你,你每年不做事都可以白拿分洪,但不能干涉公司的核心权力。当然白吃白喝拿分洪的事也并不是绝对,这仅限于高级爵位。低级的爵位就只相当于一张奖状和一些老员工福利政策了。
爵位一般用来封赏皇亲或功臣,代表着荣誉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舜开始,就设置了五等爵位,分别为:公、侯、伯、子、男。周代也沿袭着这样的传统。秦自商鞅变法开始不再用传统的五等爵制,而采用二十等爵。汉承秦制,也沿用了二十等爵,但有了很大改变。将二十等爵中最高一级的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独立出来。并增设王爵,王爵一般只封给皇子。
列侯和王为封爵,也就是白吃白喝的那一类,他们可以得到封地、食邑(简单地说,就是交租交税的户数),享受那里的衣食租税。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那里的主人了,因为你并没有那里的行政权力和兵权,而且收税的工作都不能由你去完成。而是由朝廷收了税之后再把属于你的那部分发给你。因为商周时期是封建制,分封出去的各诸侯都掌握着封地的所有权力和财富税收,他们逐渐坐大后就会威胁中央。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所以要限制诸侯们的权力,仅仅只是把封地的税收以奖金的形式派发给你。一般来说爵位越高,封地越大,食邑越多,每年白拿的奖金也就越多。列侯以下,从关内侯到公士一共十九等爵,皆为赐爵,就是没有封地,而且只有较少奖金 甚至没有奖金的低级爵位,但他们仍然代表着荣誉和地位,并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东汉时将列侯细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显而易见,县侯的封地和食邑是一个县,乡侯是一个乡,亭侯是一个亭(亭是乡下面的一个行政单位,十里为一亭,设亭长,刘邦就当过亭长 )。乡侯和亭侯的命名在之前加上地名就可以了,例如:XX乡侯,XX亭侯。而县侯的命名则要省略掉县侯的县字,一般为XX侯。比如后来魏延被封为南郑侯,就是南郑县的县侯,因为省略了县字,直接命名为南郑侯了。
到了东汉末年,因为战乱频发,人品锐减,如果封出去大量的土地和户口,那势必导致政府财政紧缺,所以那时封爵的制度也相应的有了重大变化。虽然仍有县、乡、亭侯封赏,但其食邑已经大大减少,一般为数百户,千户以上的就很少见了,更不用说万户侯了。
日期:2013-02-02 14:16:46
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对爵位制度做了一定调整,在关内侯(第十九级爵位)之下设置了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第十七级),关內外侯(第十六级),五大夫(第十五级)等爵位,用来犒赏军功,但这些新设置的爵位仅仅只是一项荣誉称号,并没有封地和食邑。这种只有头衔没有实际利益的新发明我们称之为“虚封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就认为后来开空头支票的新风尚就是曹操那时候兴起的。而蜀汉和吴国的封爵制度则基本与东汉相同。
东汉时期,直接领兵的最高军职是校尉,统领禁军的最高军职较校尉为高,为中郎将(东汉后期中郎将就泛滥了)。而将军的名号是不常设的,当有战事的时候,才会给某人授予XX将军的称号然后去征战。这有点类似于军衔,没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但代表着你在军中的地位等级。而汉末和三国时期因为战事较多,所以很多武将都长期拥有将军名号。
将军中有几个是名称特定的高级将军号。其中最顶级的是大将军,地位一般与三公等同,特殊情况下也会在三公之上。然后依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三个将军的等级一般在公和上卿之间徘徊。再次有前后左右四将军,位次上卿。再之下就是一些名称不定的杂号将军了,什么奋武将军,荡寇将军,翊军将军皆属于此类中级将军名号。
在此之下还有偏将军、裨将军等低级将军称号。这里顺带插一句,裨将军又简称裨将,后世流传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俗语实际是因谐音而出现的误解,臭皮匠和诸葛亮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嘛。其实皮匠应是裨将的误传,应该是“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对。
东汉后期和三国时代因为战事频发,以前的高级将军名号已经不够用来奖励战功赫赫的将领了,所以这一时期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的简称)、四镇、四安、四平(四安、四平较少见)的将军名号应运而生。 四征、四镇之上还有相应的征X大将军和镇X大将军。三国之间这些新名号的等级排序又有不同。在魏国,通过曹仁、曹休、郭淮等人的将军号升迁过程可以看出四征高于四镇,四镇高于四安,也高于前后左右。
而蜀汉根据赵云、黄忠、马超的升迁过程则可以看出前后左右高于四镇、四征、四平,而四镇又高于四征。而安汉、辅汉等将军虽是杂号,但因为其含有兴复汉室的特殊含义所以它们的地位在蜀汉,远高于普通的杂号将军。吴国因为拥有大量水军,所以在军制建设上和前代有不少差别,但在将军名号等级排列上类似于蜀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