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些牛人牛事》
第57节

作者: 大志夜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6 20:13:36
  杨行密的主力部队来到楚州,驻扎在涟水的张训部前来会合。于是杨行密委任张训做前锋,与驻军清口的庞师古部隔河对峙。
  庞师古在清口安营扎寨,慢腾腾地做着渡河的准备工作。有人不同意庞师古的做法,向他建议说:“兵法云‘绝水必远水’,要横渡江河,必须要远离江河驻扎。现在这个营地地势低洼,如同一口池塘,敌人一旦水攻,我军将无法抵挡,因此不宜在此长久停留。我们应当后退三十里,迁移到高处扎营。”庞师古笑笑,心里暗自嘲笑对方纸上谈兵。现在,我军准备渡河,当然是距离淮河越近越好,怎么要远离江河驻扎?敌人水攻,现在是冬季,江河水落,哪里来的水攻?再说,我强敌弱,杨行密在淮南拒守唯恐不及,谁来攻击我们?所以,他没有听众别人的劝告。

  “凡军喜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孙子兵法〈行军篇〉》
  夜郎怀疑,朱温的部将们,有多少读过《孙子兵法》?像庞师古这样的将领,农民起义出身,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未读过《孙子兵法》,是可以理解的。
  见庞师古没有移地扎营的意思,意识到危险的部下们经常来提意见,又搬出《孙子兵法》说,这是兵法所谓的“六绝地”,绝对不能屯兵的。
  庞师古懒得一一去跟他们解释,便把借口往朱温身上推,告诉部下,这是朱温临行的时候指示的行军路线,要在清口扎营,在清口渡淮,现在,没有朱温的命令,不敢随便更改行军路线。
  众人见庞师古搬出了朱温做挡箭牌,也就无话可说。难道要去找朱温理论一番不成?
  庞师古倚仗人马众多,不把杨行密放在眼里,他为了安定军心,证明自己已经胸有成竹,常常在大营里与部下弈棋取乐。
  主帅这么放松,部将们也跟着放松,士卒就更不用说了。时值隆冬,天天北风呼啸,时时还飘来一点雪花,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全军将士见主帅也不急于渡河,大家便懒懒散散的,甚至躲在被窝里不想出来。侦察兵也懈怠了,对淮南的情形也不大关注,杨行密率大军前来迎战的情况,汴军也掌握得甚少。他们更没有想到,这样的鬼天气,敌人会来主动进攻。
  当然,他们可能没有听说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事。如果知道了,肯定会警觉一些。
  庞师古在清口之战中的反常表现,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日期:2014-10-16 23:25:14

  庞师古是汴州名将,也是朱温的心腹,跟随朱温南征北战,经历的战事太多了,立下的功劳也太多了。攻击黄巢、秦宗权、时溥、朱瑄,打败这些一代枭雄们,哪次没有庞师古的功劳?其功劳、地位,在朱温部下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就算庞师古没读过兵书,他也在战争这所特殊的军事学校里学到很多军事知识,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军事专家,其实战能力,远远超过军事论坛里的军事发烧友。

  但是,很多疑问是无法解释的。
  都说兵贵神速,庞师古为什么行军这么缓慢?从徐州出兵,到清口被杀,几十天时间,庞师古进军速度何其慢也!就算军队数量多,就算粮草辎重运输困难,就算淮河一带水网密布行军困难,庞师古的进军速度也慢得太离谱了。
  庞师古为什么不赶在杨行密率军北上以前强行渡淮?当时,淮南军张训部跟汴州军庞师古部兵力比较,实在是少得可怜,庞师古为什么不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强行渡淮,而要等待杨行密的到来?难道,淮南军队越多,他渡淮越容易?
  为什么要驻军清口这个绝地?如果是疏忽大意,为什么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更改驻地?
  为什么对淮南军不作任何提防?以至被敌人冲入中军?
  “师古自其微时事太祖,为人谨甚,未尝离左右,及为将出兵,必受方略以行,军中非太祖命,不妄动。师古营清口,地势卑,或请就高为栅,师古以非太祖命不听。”
  这是《新五代史》中的《庞师古传》里面的一段话,似乎对这些疑问作了解释。
  清口之战,汴军的失败,人们历来都认为庞师古应该负全责,原因分析为庞师古忠诚有余而变通不足,所以驻军清口,导致了汴军惨败。

  但是,这段记载疑点重重。首先,朱温即使在庞师古每次出兵以前让庞师古“受方略以行”,顶多也不过是大方向上的指导,不可能细到何处扎营、何处渡河、何时做何事等这些细节。因为朱温本人也是个军事专家,知道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这样的指导纯粹是画蛇添足,只能让前方的将领束手束脚,朱温不可能愚昧到这种程度。所以,此种说法应该不是事实。
  其次,庞师古以往的军事生涯中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其表现也不可能如上文所说,事事由朱温事先谋划指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