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28 13:46:06
“荣”除有繁华之意以外,还有敬重之意,例如荣升、荣誉等;“宁”则除有安宁之意外,也有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即省亲之意,例如归宁、宁亲等。那么,“曹雪芹”会不会就是根据《石头记》里【好事终】这首唱曲中的“敬”、“宁”二字之意,突发奇想地在他的改编作品里将《石头记》中的甄府一分为二,并将贾家定名为荣、宁二府的?而“贾敬”这个人物的设置是不是也是为了突出“箕裘颓堕皆从敬”的“敬”字,巧妙地引导读者将这首曲子与他加编的前面秦可卿的判词联系到一起?
“箕裘”,出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比喻先辈的事业;“颓堕”,衰落,颓废。因此,“箕裘颓堕”应是比喻先辈的事业没有人继承。
“敬”的本意也是恭敬、敬重,但这个意思却在“箕裘颓堕皆从敬”这句话里讲不通。因此,我认为此处的“敬”应该是指“居敬”思想。“居敬”出自于《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后来北宋理学大师朱熹提出“居敬持志”的教育理念。“居”,时时心神虚静专一;“敬”,敬畏、审慎,不怠慢。“持”,确立而坚守;“志”,志向。“居敬持志”,即为心境虚静专一,根除人欲杂念,尊奉天理教化人性,敬畏、审慎立身处世行事,确立并坚守远大志向。
自明朝朱元璋尊北宋理学家朱熹为其宗祖之后,朱熹所倡导的理学便成为了解释一切儒家学说的唯一标准。而朱熹的这一“居敬”思想不仅在明代获得当时士族阶层的肯定,而且后来还得到了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大加推崇和赞赏。
联想到《红楼梦》里的那个不喜欢儒家学说的贾宝玉,我们同样可以猜测在弘时笔下《石头记》中的甄宝玉,一定也是一个追求思想自由,不喜欢儒家学说的公子哥。而这样的一个公子哥又怎么能不与“居敬持志”的思想产生冲突呢?《红楼梦》里让一个名字中有“敬”字的人物沉迷于丹药,这不是对“居敬”思想的莫大讽刺吗?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除了雍正又有哪一位持有“居敬”思想的重要人物同时沉迷于丹药呢?除了弘时又有哪一位不接受“居敬”思想的皇子被削除皇籍、逐出皇宫呢?
这样一来,【好事终】这首唱曲就应当这样来解释:彩绘屋梁上的香尘在春天过去后便飘然落下。喜好风情月貌固然是家道败落的一个原因,但是不能继承祖宗大业的一切原由却完全是因儒家的“居敬”思想而引发的重大冲突;而最终造成家毁人亡的最重要原因则是原于那场令人难忘的省亲。当然,所有罪孽的一切根源终归还是因为人们所特有的那个情字啊!
现在,再让我们疏通、概括一下这十二支红楼梦曲。第一支【终身误】是在告诉我们《红楼梦》原本取自一个前世木石之盟、今世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第二支【枉凝眉】是在感叹有缘相遇却终成虚化的两个苦命男女;第三支【恨无常】则是在暗示秦香玉的死导致了一个豪门家族的覆灭;第四支【分骨肉】是写秦香玉痛苦地嫁入了王府;第五支【乐中悲】应是写秦香玉的身世和早期经历;第六支【世难容】则是写才华横溢的甄宝玉因遭受他人构陷而在世间难容,最终欠下了一生难还的女儿债;第七支【喜冤家】说的是公门小姐秦香玉嫁入王府后所遭受的屈辱;第八支【虚花悟】写甄宝玉决心归隐佛门的心历路程;第九支【聪明累】说的是机关算尽的甄老爷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第十支【留余庆】应是指甄家“不幸中之万幸”就是没有被斩尽杀绝,而保留了甄宝玉的性命;第十一支【晚韶华】是指甄家那晚来的、短暂的风光;最后一支【好事终】是在隐写产生《石头记》所讲述的悲剧的原因。
于是,结合之前我们探讨的历史上弘时与年氏的经历以及“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里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几乎可以大致还原出原著《石头记》的故事梗概:
出身于“扬州瘦马”的秦香玉来到了身为京城官宦的甄家。之后与甄家公子甄宝玉产生了感情。两个人成为甄府中“金玉良缘”的一对儿,并得到了甄家上下的默认。但后来甄老爷出于某种目的,不顾二人已有的情感,将秦香玉以养女身份送给了将来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王爷做妾。后来,这位王爷当上皇帝后,为了感谢甄老爷当初对他的支持,便封秦香玉为贵妃,甄家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十足的风光,新皇帝甚至恩准秦香玉回到甄家省亲。然而,就是在这次省亲之后,新皇帝突然对甄家翻脸,将秦香玉迫害致死,并找了个罪名“依法”处置了甄老爷,使当时不可一世的甄家最终落了个家毁人亡的下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