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的一千种活法——写给我九岁女儿看的历史》
第26节

作者: 流浪猫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8 09:45:41
  ◎ 〇 和亲与战争的转折点——马邑之战(二)
  话说和亲的的做法,到汉武帝的时候已经历经五代皇帝了: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和武帝刘彻。
  为何后来在武帝手里,会不再继续和亲,而是改为与匈奴大打其仗,最后把文景两代攒下来的钱都花光了不说,还把国库都打到空掉,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呢?
  真的是刘彻雄心壮志,从一开始就决定给匈奴点颜色看看,然后就发展到大开染坊了吗?

  其实不是的。刘彻在登基以后的前七年里,也就是他24岁之前,对匈奴采用的也是和亲政策。
  之所以后来会改为打仗,是不得已,在一次失败的伏击以后,匈奴拒绝再与汉和亲,没有办法了,才打的。一开始也没想到能打赢。而且终武帝一世,也并没有能真正解决匈奴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让我带你小小的穿越一下,详细看看当时的情形。
  在武帝继位的第六年,刘彻22岁的时候,在朝廷上曾经有一次讨论,到底要不要继续和匈奴和亲。当时的情况是匈奴主动要求和亲。
  主战派的王恢,那时侯就已经站出来了,他的理由是:“每次汉与匈奴和亲,要不了几年,匈奴就不再遵守和亲时的盟约了,又来骚扰我们的边境。可见和亲的效果不是很好,还不如不要同意和亲,干脆发兵去攻打匈奴比较好。

  大臣韩安国则赞成和亲,他的理由是:“匈奴是游牧民族,行踪不定,像天上的飞鸟一样,不像我们有固定的住处。他们的地盘又大,不是草原就是沙漠。那么大的地方,要发动军队去找到他们,都已经很不容易了。等找到了,汉军已经累得人仰马翻,匈奴人正好以逸待劳。按照兵法,这样子打仗实在是胜算不大,对我们来说比较危险。所以我不赞成发动战争,而是赞同继续与匈奴和亲,至于可以换取一段时间的和平。”

  大多数大臣都赞成韩安国的意见,所以刘彻当时的决定是继续与匈奴和亲。
  既然武帝都决定与匈奴和亲了,后来为什么又派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名将,与匈奴大打其仗呢?其中的转折点在哪儿?
  那是武帝24岁的时候,也就是上面是所说的讨论才过了两年之后,出现了一个豪侠名叫聂壹,是雁门郡马邑县人。
  雁门关,你知道的,就是乔峰还是婴儿时,他的父亲大战带头大哥的那个地方。(读到这里,小臻儿担心其他人不知道乔峰,我安慰她:你放心吧,人家都知道乔峰的,呵呵)
  聂壹是这个地方的人,就是说他生活在边关地区,比较清楚匈奴的情形。他通过主战派的王恢向武帝刘彻出了个主意:
  “现在我们刚与匈奴和亲,匈奴人还很信任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利益把他们引诱来,然后设好一个埋伏圈等着他们……这样不说把他们一网打尽,至少可以活捉匈奴单于。”
  这点子从一开始就有问题,利用别人的信任,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所以后来失败了以后,匈奴再也不愿意相信你,是情有可原的。
  真正的王道还是堂堂正正之师,打赢了,人家才服你。
  日期:2014-10-19 08:36:05
  今日更新的分界线----------------------

  ◎ 〇 和亲与战争的转折点——马邑之战(三)
  刘彻并没有听了以后脑子一热,就同意了。他把这事交给大臣们讨论,分析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这也是他的优点之一,不搞拍脑袋就上马个大工程的说。
  王恢自然是主战派。他说:“我们现在的边关,就是古代的代国(就是汉文帝刘恒在做皇帝以前的封国),北边与匈奴接壤,另外三面还要防备中原各国,尚且可以做到尊养老人、抚育幼童,时令到了,还能种粮植树,所以仓廪中一直都有充足的粮食,匈奴也不敢轻易入侵。现在凭借陛下的神威,中原已经统一了,但是匈奴却时不时的前来骚扰我国的边境,这没别的,都是因为匈奴不怕我们啊。要想让匈奴怕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跟他们打仗,一直打到他们服,再也不敢来骚扰我们为止。”

  和亲派的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的时候,七天都没能吃上饭,但是解围以后,他不但没有生气地发兵攻打匈奴,反而决定与匈奴和亲,这都是因为他以天下为重啊,没有因为自己的愤怒而脑子发热。现在和亲的政策已经沿袭了五代了,大家都能看得到效果,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我认为是继续沿袭现有的和亲政策,不要跟匈奴打仗的好。”
  王恢又说了:“不是的啦。你要知道,高祖那时候的形势,跟我们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天下都打了几十年仗了,所以高祖才不跟匈奴打仗,不是力所不能及,是为了让天下和平一段时间,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啦。现在我国的边境屡次遭到骚扰,受伤和死去的士兵都不少。用于运载牺牲士兵棺木的车,在中原都络绎不绝。都已经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了,还不如索性好好跟他们打一仗呢。”
  韩安国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事情的关键是,就算我们打过去,胜算也不大呀。匈奴的地盘那么大,离我们那么远,如果打过去,后勤给养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轻兵直进的话,恐怕后勤给养会跟不上,士兵们难免会饿死;但如果慢慢走的话,后勤给养倒是可以跟上了,只怕老远匈奴就听说我们来了,早早打包帐篷逃掉了,还怎么能打得到敌人呢?”
  这时候王恢做了关键性的发言:“你说的是深入匈奴境内的打法,我们现在可以不这样到处去找他们,而是像钓鱼一样,设一个诱饵,引诱他们过来,到我们的地盘上来,我们则早早埋伏起来,瓮中捉鳖,这样一定可以打个大胜仗的。”

  此言一出,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连武帝也决定采用王恢的主张,设个圈套来伏击匈奴。
  这时候王恢高兴极了,他还不知道,他将会为了这个计划,搭上自己一条小命。
  武帝大概也没想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次行动一旦失败,人家匈奴就不愿意再继续和亲了,只有一条路打到底。
  这年夏天,计划开始正式实施。武帝任命和亲派的韩安国为护军将军,主战派的王恢为将屯将军,飞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还有另外两个不知名的将军,分别统帅战车、骑兵和步兵,总共发动了三十万兵马,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大家约定好,一等单于进入马邑县城之后,就一起冲出来,剿灭敌人。
  从埋伏的角度来说,准备做的还是蛮充分的。但是他们没想过一件事,计划的执行在于细节。你一定想不到,准备这么充分的计划是在哪儿失败了。
  日期:2014-10-19 13:37:16
  ◎ 〇 和亲与战争的转折点——马邑之战(四)
  承担这个计划最重要的一步的,是提出整个建议的人——侠士聂壹。他负责充当诱饵,前去匈奴,冒充带路党说:“我能杀了马邑县的官员,把马邑县城献给你们,让你们发一笔大财。”

  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是失败了。但是你要从单于的角度看到,就像张仪对付楚怀王一样,凡是有人无缘无故的号称要让你发一笔大财,多半是骗子,别相信。
  当然,你如果是土豪,有文帝刘恒那样逆天的运气,请随意。
  想来聂壹的演技还不错,也可能是单于财迷心窍,总之聂壹一说,单于就信了,派人跟着聂壹去,在城外等着他杀马邑县的官员。
  这最重要的一步顺利完成了。聂壹松了一口气,回到马邑,找了几个牢里的死囚,砍下他们的头,挂到马邑县的城门上,冒充是马邑县官员的头。
  单于的使者又不认识马邑县的官员,只看到几个血淋淋的人头挂了出来,真的相信了,马上回去向单于回报:“马邑县的官员已经死了,可以赶紧过去,大抢一通金银财宝咯!”
  正在焦急等待着的单于,听到使者的回报,心花怒放,有带路党来投靠真好呀,可以发一笔大财啦!于是率领手下十万人马,动身向马邑进发。
  不过这个单于还蛮细心的,他在路上,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观察到一件怪事:为什么漫山遍野都是牛羊,却没有平日的牧人呢?所以说,计划执行的关键还是在于细节嘛。
  单于发现了这件怪事之后,心里起了疑窦,决定暂时停止向马邑进发,而是转为攻击附近的亭,抓到了一名雁门郡的尉史。
  坏了大事的,就是这名尉史。人家匈奴人还没严刑拷打呢,仅仅只是作势要杀了他,他就马上大叫:
  “不要杀我呀!我有重要的军事机密相告!”
  于是竹筒子倒豆,把三十多万汉军藏在马邑附近山谷的事,告诉了单于。
  单于大惊,说:“我就怀疑这里面有问题。”于是领兵急速撤退回去了。

  好可惜啊,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果能成功实施的话,胜算确实也蛮大的,就这样败坏在一个尉史的手里了。
  所以说,军事行动的保密性非常重要。武帝当时还是太年轻了,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会有人投降,主动做汉奸。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后来卫青霍去病打匈奴,也是靠抓俘虏,搞清楚匈奴王庭的位置,实行定点打击的。
  前面说过,单于发现古怪的这地方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所以,当埋伏在马邑附近的汉军,接到报告的时候,匈奴人已经撤离的很远了。
  埋伏的汉军立刻全线出动,追击匈奴。一直追到边塞,依然没有踪迹,估计实在是追不上了,才全军撤回。
  那个主战派的王恢,在这个计划中的位置,并不是和主力部队一起在雁门郡马邑附近,而是率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单独呆在代郡。计划是横切过去,成绩袭击匈奴走的比较慢的辎重队伍。

  如图所示,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西汉时期全图》的一部分,可以看到“雁门郡”、“代郡”和“匈奴”的大概位置。请自动忽略我拙劣的作图技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