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成长》
第1节

作者: 山林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8-07 15:05:19
  1.关于我的概述、我和父亲、看病
  我是一名心理疾病患者。回想起来,我是1992年的春季患病的,但很快便不治自愈,并没有引起重视。当第二年的春末旧病复发时,我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接受治疗。
  我所患上的心理疾病不是受到外界的突然刺激或是某种其他的原因而在一朝一夕之内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这里我不想再提及了,那是个多么黑暗而痛苦的历程啊!如果有机缘,在我心理状态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在今后的书中专门细细谈起。我现在要说的是我患病后所发生的事情。
  1992年,我17岁,就在这一年我从技校毕业,分配到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家里经济并不困难,父母都是国家正式职工,父亲是位有名望的医生,母亲是医院的仓库保管员。那时国家没有普及高等教育,高考竞争相当激烈,甚至堪称残酷。重点高中一个应届班也只能有两三个学生考取大学,而普通高等中学则可以连续几年抱鸭蛋――一个也考不上。我还算有自知之明,虽然成绩不差,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若想考上大学,尚是件不易之事。我是想先找到一份铁饭碗,然后再慢慢自我发展。毕竟古今中外,通过自学成才的人比比皆是。于是我便以最小的年龄,最优异的成绩轻松地考取了一所技工学校,并以较为良好的成绩毕业,顺理成章地进入工厂当上了一名技工。

  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和未来人生的发展,1992年的下半年我报名参加了英语自学考试。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潜藏的问题却在第二年的春季再次出现。
  1993年的春季,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个蘩华似锦、蒸蒸日上、让人开怀释然后怀抱无限憧憬甚至于想入非非的季节。在那样的一个季节里没有人会放弃什么,没有人会拒绝什么,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仿佛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鲜花盛开、河清海晏、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过着快乐的生活。不知为什么,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想起1993年,首先在我大脑中浮现的便是那年有关春天的景象。
  然而世事难料,并非美好的开端便会有一个完满的结果,很多事物的发展恰恰相反。进入暮春四月,我便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内心的不适,仿佛有一种潜藏于意识深处某个黑暗角落里的不祥之物突然窜出,在我的思维意识和情感的大海中兴风作浪,并渐渐地呈愈演愈烈之势。最终,我已基本上不能看书了,背诵英语单词和段落已力不从心。不仅学习的效率低下,而且每每背完一个段落,心里总产生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不安,一种不满足抑或不满意之感,一种刻骨的欠缺感。思维的逻辑性被打乱,平整的心路出现大大小小的凹槽,需要合适地填补,以达到内心整体的稳定、平衡。

  四月份的考试我当然没有过关。然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我翻开英语教材,不能深入进去,只是大体扫上一眼,都心有余悸,惶惶不安。直到这时,我也并没有太多地在意。其实与其说不在意倒不如说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不愿把自己出现的问题硬生生地推向精神差错上,这样对我来说过于残酷。我毕竟才刚满18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卧薪尝胆,过关斩将,杀入决赛,起跑的枪声还没响,便被无辜地取消比赛资格,这样的结局未免让人寒彻心骨。当时的我正是在回避这一结局,我相信事情将会向好的方向扭转,正如去年那样,心灵的阴影将会自动消失,一切将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平静的湖面荡起的涟漪,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我怀抱着这种可能性艰难度日。然而事情并非如我想像地那般发展下去。相反,它却朝着更为不幸的方向义无反顾地推进。我常常在事物的因果关系、连续性和逻辑性上反复推敲,辨认和确定事物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一有异常,也就是说可能性与合理性的某一连接因素一旦产生置疑,受到阻碍,思维的链条便会零乱不堪。于是我便陷入反复求证,捋顺、连接断裂的链条的思维工作之中,这种反复让我苦不堪言。我常常在此种心境中坐立不安,血液如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冲向我的头顶,心脏无序地膨胀、震颤,惶恐、急躁、焦虑、不安化为热辣辣的风暴不断冲击着我的胸口。我终于无法忍受下去,在五月底开始向外界求援。我知道靠自己的一人之力已无法拯救自己心灵的创伤,我不得不向命运妥协,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这一现实。

  我把这件事首先告诉了父亲。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地向父亲倾诉,把自己内心最深层最为隐私的地方都暴露给了父亲。希望能最终地彻底地解决我的问题,让我脱离苦海。
  其实从1990年夏季开始,我便与父亲反目。那是因为父亲在众人面前揭穿了我的无知,致使我尊严受损。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在这之前由于青春期的逆反和躁动,我早已与父亲不和,关系时好时坏。对于父亲针对我的言行和态度早已是深感不满并怀恨于心,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矛盾便会引发很大的冲突,而且出现矛盾的周期在不断地缩短,相互伤害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弥合伤口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为了回避那些使双方互相伤害的矛盾和一触即发的冲突,为了彻底地摆脱父亲的束缚,从父亲的阴影中彻底解脱出来,更是为了给父亲一个致命的终结性的打击报复,我以此为契机开始选择沉默,对父亲不理不睬。于是我与父亲进入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冷战期。开始父亲并未觉察到什么,是我陡然主动关闭了与父亲联系的所有通道,筑起围墙,大门紧锁,窗口闭合。事先毫无暗示和征兆。当父亲渐渐嗅出一丝异样的气息,察觉出家庭氛围中某种不祥和不协调的因素打破惯常的平衡时,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在此期间,父亲曾数次向我释放出友好的气球,都被我毫不犹豫地断然踢回。久而久之,父亲只有被动地无奈地接受这种双方在心志上相互摧残的冰冷的敌对状态。

  若说伤害具有相互性,其实并不客观。是我一意孤行地用我认为有效的方式伤害着父亲。然而父亲友善的大门却始终向我敞开着。父亲只是在多喝了两杯或心情极为不佳时,才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发些牢骚抑或说些过激的言语。而每到此时,我大多依然用沉默回应。我这坚如磐石般的沉默无疑深深地伤害着父亲。而我在无言的对抗中产生的却是一种隐隐的快感,这是一种源于内心黑暗深处非理性的执拗的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让人心悸的非正当的已被扭曲变形的快感。

  我对父亲的态度并未让父亲彻底放弃我,或从意识层面遗弃我。父亲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弥补我们之间的情感裂缝――尽管这种努力是徒劳的。
  日期:2014-08-08 17:06:24
  我不能不承认――即使是在双方最为僵持的阶段――父亲是多么地爱我!如果把父亲对我的爱比作慈母一般的爱也毫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小时候,大概五、六岁吧,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后身体虚弱。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交通极不方便,为了给我补充营养,父亲徒步走了几十里山路,到县城给我买了几听水果罐头。回来的路上,他口渴难耐,便在农家的池塘里喝了几口污浊的塘水,也没有舍得打开一听罐头。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宠爱自己的儿子的人,却在十年后遭到了儿子的敌视和孤立,这对他是多么得不公正,他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是我利用了他的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来达到我脱离管束、发泄不满的目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