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改革家:曾国藩》
第33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8 09:26:31
  台湾苗栗县头份镇路边的这座庙宇上,写着“杨统领庙”,当地居民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1895年乙未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英雄杨载云。杨载云是湖南湘潭人,率领新楚军士兵和当地客家人徐骧率领的客家义勇军,以两千多人兵力对阵日寇壹万四千多人,在头份山上顽强抵抗,阻止日军南下,誓死不退兵。
  杨载云,原籍湖北,出生并成长于湖南湘潭。1895年日军侵台,杨载云组建新楚军,准备与倭寇决战。时任台湾府知府黎景嵩是湖南湘阴人。黎心胸狭窄,看不起刘永福及刘派来支援新竹战线的吴彭年,提拔与吴彭年有矛盾的李维义取代杨载云为新楚军统领。战斗中,李维义带头逃跑,而杨载云奋力杀敌,壮烈殉国。
  据有关历史资料,在抗击日军占领台湾的战斗中,湘军表现出了“流血不流泪”的英雄气概,10000名湘军,在战斗中无一人撤退或逃走,全都战死沙场。在4个多月的台湾保卫战中,驻台湘军和台湾抗日义军并肩同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让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
  唐景崧逃走后,刘永福发布抗日告示,号召全岛人民展开武装反割台斗争。台湾各地义军风起云涌。湘军表示,台湾人民不愿做亡国奴,湘军也不愿做亡国奴,誓于台湾共存亡。他们撤去清军番号,自己成立新楚军,在中央山脉坚持战斗。

  其能久与日军交锋者为武威军,奋力决战,力守一昼夜,实清军中所罕睹也。——日本人评价牛庄血战中魏光焘所率湘军的表现
  牛庄之战,李光久、魏光焘率领12营6000人湘军,对抗11800名日寇,虽然失败,但爱国精神是可嘉的。李光久率几百残兵,面对日军第三师团的追击,尚且能够设伏击杀日寇,迫使日军不敢追击,不是一般的镇定。魏光焘“短衣匹马,挺刃向前,督战苦斗”,坐骑三次被日军击中,但他仍镇定自若。
  日期:2014-10-20 21:11:55
  (接上文)当时,外国传教士在天津开办育婴堂,收养流浪儿童。1870年夏天,天气炎热,育婴堂中有不少婴儿患病而亡。这时候,社会上开始流传一个谣言,说那些外国人开办育婴堂,是为了绑架杀害中国无辜儿童,用他们的尸体做药材。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诞不经的,但中国老百姓历来喜欢跟风,所以这个谣言流传很广。不少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加入到了反洋教的行列中。
  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回教堂的路上,他又与天津知县刘杰就反洋教一事展开争论。两人意见不合,越吵越烈。许多老百姓前来围观。
  丰大业争辩不过,一怒之下拔枪射击,击伤刘杰的远房侄子刘七。围观的群众见外国人当街开枪,打伤中国人,都挺义愤填膺。有几个胆大的冲上去,将丰大业拉下轿子殴打。后面的群众也跟了上去。丰大业和他的秘书西蒙,就这样当场被打死。
  群众的怒火一旦被点燃,就很难浇灭。他们冲进育婴堂和教堂,看见信教的人就打。十三名法国人、三名俄国人、两名比利时人、一名意大利人和一名爱尔兰人在冲突中被打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在天津教案之前,清朝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教案。之所以会发生教案,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天主教是一个包容性很差的宗教,和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一样,它排斥其他信仰,这就难免要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发生冲突,最终引发各种教案。
  其次,教案的频发也与当时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盲目排外心理有关。不仅一般的老百姓盲目排外,在中央政府中,也有一个盲目排外的团体。这个团体以醇亲王奕譞为首,以李鸿藻等清流干将为骨干,势力非常大。

  早在1869年初,曾国藩还在京城的时候,醇亲王奕譞就曾拟过一道折子,阐述他的外交策略。在这道折子中,醇亲王提出了六条抵御洋人的策略。其中第三条就是“请令督抚激励绅民打毁天主堂”。 醇亲王的这道折子,与天津教案的爆发有着必然的联系。
  当时,醇亲王请曾国藩领衔上这道折子。曾国藩连忙推托,醇亲王也没有勉强。虽然没有领衔,但曾国藩为了避免得罪醇亲王,还是在那道折子上签上了他的名字。曾国藩的不抗争,助长了盲目排外势力的发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